一般認為,單獨心理因素雖不能引起發病,但由於心理因素激起的強烈情緒可改變呼吸係統的生理功能,影響機體的免疫機製,當接觸到變應原和上呼吸道感染相互作用時,則可引起支氣管哮喘。另外,母親過高要求或過分愛護患兒的母子關係,也可導致支氣管哮喘病的形成。有人觀察到兒童離家、在校、住院或下鄉勞動時,哮喘發作常可減輕。
研究證明:支氣管平滑肌受副交感神經支配。實驗表明生物、理化因素或緊張的情緒可刺激迷走神經,興奮肥大細胞膜上M膽堿能受體,增加鳥苷環化酶的活性,促進三磷酸鳥苷轉為環磷酸鳥苷,加速生物活性物質的釋放,引起哮喘發作。交感神經在支氣管的分布雖然很少,但支氣管平滑肌內分布有腎上腺素能β2受體和α受體,前者受刺激後使支氣管平滑肌鬆弛,後者使其收縮,在正常情況下,二者處於平衡狀態。若交感神經功能低下,迷走神經興奮性增高,同樣可引起哮喘。
在支氣管哮喘的治療中除去消除病因、控製發作和預防複發外,還應加強體育鍛煉,避免過度疲勞,避免吸入有害氣體,戒煙,控製情緒,並積極爭取心理治療,如催眠療法、鬆弛療法、係統脫敏療法等,常能取得一定效果。
五、癌症
癌症是威脅人類生命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據統計,全世界每年有1000萬人患癌症,美國在1974年統計每年死於癌症者有36萬人,占死因第二位;日本1983年統計有17.6萬人死於癌症,占死因第一位;中國每年至少有60萬人死於癌症。人們心理上已把“癌症”的概念與“逐漸走向死亡的過程”聯係在一起。但另一方麵,由於癌症研究進一步深入,臨床診斷技術日益完善,癌症患者的存活率、治愈率也顯著增加,癌症病人的心理反應已日益受到臨床醫學的關注。
對於癌症的病因迄今尚未闡明,據目前所知,可能與物理刺激、病毒、慢性感染、藥物、遺傳因素等有關。但也不能忽視環境、社會、經濟、職業、個性、情緒等心理社會因素對癌症發生的影響。事實表明,心理社會因素造成的緊張刺激所引起的不良情緒,常是引起癌症的重要因素。情緒憂鬱、壓抑、仇恨、悲觀、敏感、孤獨、絕望等常與癌症的發生和發展並行。不少學者在對癌症的回顧性調查研究中,都發現負性情緒具有削弱機體免疫功能的作用,而加強了機體對癌症的感受性。美國一位醫生在研究白血病及何傑金氏病患者的心理時發現,情緒憂傷會促使癌症的發生發展。美國癌症研究所對同期進行手術治療的惡性黑色素瘤病人進行觀察發現,對治療懷疑、喪失信心、焦慮者常常複發,具有壓抑情緒者預後不良。
動物實驗用人工製造幼鼠的母愛剝奪或惡性刺激,成年後讓它們罹患淋巴細胞性白血病,結果其存活時間比幼年無創傷者短得多,揭示幼年的精神創傷對急性腫瘤的發生和發展有影響。
心理社會因素在癌症發病中的機製可能是:心理社會因素(尤其是失去親人等不幸事件)作用於具有獨特人格特征的個體,個人根據以往生活經驗作出認識評價,大腦皮層的認識興奮灶與邊緣係統聯係的結果產生相應的消極情緒,導致下丘腦―垂體及垂體以下的內分泌腺功能失調,激素間和激素與受體間的相互作用導致免疫機能降低,利於腫瘤的生長。
從臨床角度看,癌症患者往往表現出否認診斷,拒絕承認殘酷的現實,照常工作學習,以暫時維持心理平衡。但一般來說,完全否認診斷的病人很少,更多的是壓抑自己對疾病的強烈情緒反應,不主動要求親友給予情感上的支持。采用否認機製使情感表露遲鈍、猶豫,在心理上將自己封閉起來,常產生孤獨、被遺棄感。更為突出的是,人們聽到“癌症”二字,必然會引起恐懼,加之患者個性特征影響到對癌症的正確認識,容易產生恐怖感。如有人認為癌症具有傳染性,親友的疏遠以及配偶間因疾病治療使以往親密關係疏遠,都會加強患者產生孤獨和被遺棄感,並易發展為抑鬱。對此,應積極開展有關癌症醫學常識的宣傳,同時醫務人員對患者及家屬的談話應適度掌握,注意提高談話的技巧,解除患者的恐懼和抑鬱心理,使患者與醫務人員緊密配合,增強戰勝疾病的信心,早日康複。
(韓長賦 王海 王紅鴿 田川 薛倩 杜曉婷)
§§第七章 臨床心理測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