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節 變態心理產生的原因(2 / 2)

科學發達,工業發展,人口密集於都市,於是產生一種“都市文明病”,如各種噪音,空氣汙染,生活節奏加快,競爭激烈,均易令人焦慮緊張;住房擁擠,易使人際關係矛盾增多,常為住房問題引起爭執,而導致心理障礙。

生活事件,如親人亡故,升學、就業、戀愛受挫,意外交通事故引起嚴重損傷等,引起精神障礙也是常見的。

近年來家庭成員關係及氣氛與精神疾病的發生,已逐漸引起人們矚目。如兒童與患精神病的父母朝夕相處,每天要遇到如何適應父母異常思維、情緒和怪異行為的問題,無疑對兒童心理發育有不良的影響。據研究發現,這些兒童成年以後,病態人格、行為障礙和社會適應無能具有高危險率。西方國家以核心家庭為多,且家庭破裂、離婚率很高,這對兒童是嚴重的精神創傷,並使兒童自幼得不到良好的撫養。老年人在家中得不到照顧和支持,往往感到孤獨無助,易發生心理障礙。

文化因素或地區差別對精神衛生的影響,已引起社會人類學家及精神病學家的共同關注。根據跨文化精神病學研究發現,在美國躁鬱症患病率比25年前已下降,但在斯堪的納維亞國家則上升。轉換性癔病在文化教育程度較高的國家或地區較少見。即使在同一國家,城市與農村的發病率亦有所不同。臨床中還發現,變態心理之內容、表現也與社會文化因素有關。

在不同種族之間,精神病的發病率可有所不同。如在我國,抑鬱症、麻痹性癡呆及酒精中毒,均較歐美發達國家少。種族差異的原因是多方麵的,可能與風俗習慣及生活習慣有關。

四、學習因素

學習理論認為,異常行為是由於:(1)沒有能力學習重要的適應性行為;(2)錯誤的學習、適應不良行為的學習;(3)對類似刺激模式,包括神經症如恐怖症、焦慮症、癔症性癱瘓等,都可以通過學習獲得。

巴甫洛夫為焦慮症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學習理論模型。巴甫洛夫在狗對圓形燈光作出反應後,以食物獎勵或強化,而對橢圓形燈光的反應不予強化,然後將橢圓形逐漸放大接近圓形,使辨別越來越難,於是這些狗就產生了明顯的情緒反應,形成“實驗性神經症”。

Mowrer(1950)提出了一種理論解釋神經症,他認為可分為兩階段,開始是一個中性刺激通過條件反射引起焦慮,然後是工具性學習回避反應使這種焦慮減輕。他進一步說,立即發生的焦慮減輕是使神經症行為保持下去的強化因素。

行為學者認為人格障礙是受學習原理支配,受環境影響而獲得的適應不良性行為模式。有人認為,人格障礙是社會學習的結果。Scott雖然根據常識而不是實驗證據提出了一個假設,但為臨床醫師提供了一個有用的框架。他認為反社會行為發展有下列四種方式:(1)一個人的學習過程是正常的,但在一個不健全的、反社會行為經常發生的家庭中成長,通過學習獲得了違背一般社會標準的行為;(2)他沒有得到正常的學習機會,因為在其家庭中行為缺乏首尾一貫的原則;(3)他學得的反社會行為是為了克服某種情緒問題,如一個人采取攻擊行為也可能是為了掩蓋自己對某件事的恐懼或怯弱;(4)學習過程本身不正常。1970年Eysenck認為反社會性人格障礙容易見於那些建立條件反射緩慢,從而不能正常學習正常行為的人們。

綜上所述,變態心理之形成與生物、心理、社會文化及學習因素均有關,它們是互相依存互相影響互相製約的。因此,我們要正確理解變態心理的形成,要從綜合因素中去探索。

(文萍 張惠文 龐錄秀 張會斌 張鳳茹 孟昕)

§§第五章 心理應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