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心理過程(3 / 3)

根據想象內容的新穎和複雜程度以及形成方式,有意想象可分為:

①再造想象。根據語言的描述或圖樣的示意,在頭腦中形成新形象的過程稱為再造想象。再造想象對於想象者來說是未曾感知過的客觀存在事物的形象,但對別人來講,可能是直接感知過的。

②創造想象。不是根據現成的描述,而是根據需要獨立創造出新形象的過程叫創造想象。創造想象是一切創造性活動的重要因素。

③幻想。一種與個人願望相結合並指向未來的想象。幻想是創造想象的一種特殊形式。

理想是幻想的一種,凡是在正確世界觀的指導下,符合客觀現實發展規律,並有可能實現的幻想叫理想。

空想是脫離客觀現實的發展規律,並且毫無實現可能的幻想。空想是一種消極的、有害的幻想,由於它的不現實性,往往使人有挫折感,久而久之,還會出現精神症狀。

幻想對人類社會的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它把美好的未來前景向人們展示,從而使人們憧憬未來,激勵人們奮鬥。

二、情感過程

(一)情緒和情感概述

情緒和情感是人對客觀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與願望而產生的態度體驗。人們在活動和認識過程中,既表現出對事物的態度,也表現出這樣那樣的情感。現實生活中有些事物使人怡悅;有些事物使人憂愁、悲傷;有些事物使人讚歎喜愛;有些事物使人驚恐厭惡。這些以特殊方式表現出來的主觀感受或體驗就是情緒和情感。

情緒和情感作為一種主觀體驗,也是對現實的反映。它所反映的不是客觀事物本身,而是反映具有一定需要的主體和客體之間的關係。在主客體的關係中,不是任何客觀事物都能引起人的愛憎分明的情緒和情感體驗。客體能否引起人的情緒和情感,是以人的需要為中介的。凡是能滿足人的需要或符合人的願望、觀點的客觀事物,就會使人產生愉快、喜愛等肯定的情緒和情感體驗;凡是不符合人的需要或違背人的願望、觀點的客觀事物,就使人產生煩悶、厭惡等否定的情緒和情感體驗。

情緒與情感都是由客觀刺激產生的,它們的產生都與需要密切聯係,都有表情、行為、生理和主觀體驗的變化。

情緒與情感又是兩種難以分割而互有區別的主觀體驗,其不同點是:

情緒屬低級層次,是和機體的生理需要(飲食、冷暖、性等)能否獲得滿足相聯係的體驗,為人和動物共有。情緒具有鮮明的情境性和臨時性,一般發生快,消失快,一旦情境改變,情緒就會消失。情緒還有更多的衝動性和外顯的表現,如欣喜若狂、手舞足蹈、暴跳如雷等。

情感屬高級層次,是和機體的社會需要(友誼、愛情、文化、道德等)能否獲得滿足相聯係的體驗,為人類所特有。情感顯得更加深沉,且常以內隱的形式存在或以微妙的方式流露出來,存在時期長且穩定,多不伴有明顯的外顯行為和生理變化。

情緒和情感的區別是相對的,有時很難區別,甚至是連在一起的。如對敵人的憤恨,是和社會需要相聯係的情感,它往往又具有激情性和衝動性。

(二)情緒與情感的種類

1.情緒的種類

情緒有多種表現形式,根據其發生的久暫、強度和對人影響的大小,可把情緒分為以下三種狀態:

(1)心境是一種微弱的、平靜而持久的、影響人的整個精神活動的情緒狀態。如心情愉快、舒暢或心情煩悶、抑鬱不快,它在一個相當長的時間內有持續性。這種情緒狀態傾向於擴散和蔓延,在一定時期內,心境使人的心理活動都染上某種情緒色彩。心境愉快時,往往傾向於以肯定的態度待人接物;如果處於一種沮喪的心境中,就會覺得所有事物都枯燥無味,對工作中的困難不易克服。

心境除了由一定原因引起以外,每個人還有自己獨特的比較穩定的心境。有的人經常處於朝氣蓬勃的心境之中,愉快、樂觀;有的人經常處於抑鬱愁悶的心境之中,愁眉苦臉。這種心境是受一個人的思想、觀點、理想和世界觀的影響而形成的。

心境在現實生活中具有重要意義。積極、良好的心境使人精神振奮,樂觀地對待困難和挫折;消極、不良的心境使人精神萎靡,意誌消沉。培養良好的心境,克服消極的心境,是與意誌、性格的鍛煉分不開的。

(2)激情是一種強烈的、短暫而迅速爆發的情緒狀態。如憤怒、恐懼、狂喜、絕望等。

激情有時是由生活中具有特殊意義的事件引起的,有時是由相互矛盾的願望或衝突引起的,有時是由過度的抑鬱引起的,其原因多種多樣。

激情狀態下,人的內髒器官、腺體以及外部表現都會發生明顯的變化。暴怒時,肌肉緊張、麵紅耳赤、語言粗暴;絕望時,目瞪口呆、麵色蒼白;狂歡時,手舞足蹈、高聲大笑;悲痛時,木然不動或涕淚交加。此時,人的意識活動範圍往往縮小,理智分析能力減弱,自控能力減弱,往往不能正確評價自己行為的後果。

克製有害激情的方法是提高對自己所作所為的意義、性質及其後果的認識,培養自己的意誌力。

(3)應激是在出乎意料的緊急情況下引起的急速而高度緊張的情緒狀態。人在工作和生活中,往往會遇到突如其來的事件或危險,此時要求個體迅速地集中自己的智慧和經驗,動員自己機體的全部力量,很快改變激活水平,使心率、血壓、肌肉緊張度都發生顯著改變,即時作出決定,以應付緊急情況。這時候產生的特殊體驗就是應激。

中等強度的應激,能更好地發揮積極性,使思維的判斷明確,情緒緊張,增加人的反應能力。人如果長時間處在極度緊張狀態,對健康十分不利。

2.情感的種類

情感反映著個體與社會的一定關係,體現出人的精神麵貌。高級的社會性情感主要歸納為下列三類:

(1)道德感:是由道德生活的需要與道德觀點是否得到滿足與實現而產生的內心體驗。如對符合道德原則的行為發生敬佩、羨慕、讚揚的情感,對不道德的行為發生厭惡和憎恨的情感,包括愛國主義的情感、義務感、責任感等。

(2)理智感:是人在智力活動過程中認識、探求、維護真理的需要和意願是否得到滿足而產生的情感體驗。人在認識事物或研究問題時,對於新的還未認識的東西表現出求知欲、好奇心;對於不能理解或不能解決的問題表現出驚奇和疑慮;對於正在論證、評價的問題表現出維護自己觀點的熱情或濃厚的興趣;對於經過努力鑽研與思考,使問題得到了解決,會表現出無比的喜悅。所有這些都屬於理智感。

(3)美感:是由審美的需要與觀念是否得到滿足而產生的體驗。不僅物質美使人有美的體驗,行為、語言和精神的美也使人產生美的體驗。美具有顯著的社會性、曆史性、階級性,它和人對整個現實的態度是有聯係的。

(三)情緒對身心健康的影響

情緒既受大腦皮層的調節,又與邊緣係統、腦幹網狀結構以及內分泌係統有著密切聯係。情緒活動能影響人的身心健康。

一般來說,消極的情緒,如悲傷、焦慮等,一方麵使人心理活動失去平衡,另一方麵出現生理生化異常變化,久而久之,會導致一係列身心疾病發生。

積極的情緒對人體健康會起到良好的作用。樂觀、愉快的情緒不但能提高人的腦力勞動的效率和耐久力,使各器官活動協調一致,而且還能增強人體對疾病的抵抗力。

三、意誌

(一)意誌的概念

心理的職能不僅限於認識世界,產生對世界的態度體驗,而且在於有目的地改造世界。人在實踐活動中自覺地確定目的,根據目的調節自己的行為,克服困難,從而實現目的的心理過程叫做意誌。

(二)意誌的特征

(1)明確的目的 人與動物活動最根本的區別就在於人的活動有目的性。動物的行為是不自覺的、盲目的本能活動,而人類的活動則不同,在活動之前,活動的結果已經作為目的展現在頭腦之中。所以說,目的猶如意誌的靈魂,沒有目的就談不到意誌。

(2)克服困難 並非一切有意識有目的的活動都是意誌活動,意誌必須與克服困難相聯係,沒有困難的活動無意誌可言。

(3)意識對行為的調節 意誌是意識的能動方麵,表現為意識對行為的自覺調節與控製。意誌對行為的調節表現為發動和製止兩個基本方麵,前者表現為推動人們從事達到目的的行為,後者表現為製止與目的不符的願望與行為。

人的自我調節並不限於隨意活動。對植物神經係統所支配的內髒活動,如果通過學習和訓練,也可以進行一定的調節和控製。

(三)意誌與認識、情感的關係

(1)意誌與認識 意誌是在認識的基礎上產生的。意誌的特點是具有明確的目的,而目的並非頭腦裏固有的,而是人們認識活動的結果。人對客觀事物的意義認識越深刻,他的目的就越明確,意誌的自覺性就越強。因此,沒有認識過程,也就沒有意誌過程。

意誌在認識基礎上產生,又對認識活動產生巨大影響,它可以對認識活動進行調節。

(2)意誌與情感 情緒、情感既可成為意誌行為的動力,也可以成為意誌行為的阻力。例如:愉快的心境可以使人幹勁倍增,提高工作效率;不愉快的心境、苦悶和憂慮,使人意誌消沉,妨礙實現行為的目的。

意誌對情緒、情感還有調節功能,所謂理智戰勝情感就是意誌對情感的調節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