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心理學概述(3 / 3)

在客觀現實與心理的關係問題上,我們必須堅持物質第一性、心理第二性的根本觀點,把客觀現實看做是心理的源泉(即來源)和內容。正如列寧所說:“沒有被反映者,就沒有反映,被反映者是不依賴於反映者而存在的。”這是辯證唯物主義反映論的基本原理。反映論是指導我們對心理現象作科學分析的基本原則。例如,當我們發現有些學生不愛學習,日益變得散漫、缺乏紀律性,甚至與人打架鬥毆時,我們不能隻就事論事地解決問題,而要考慮到他的周圍環境,他的實踐活動和他的發展變化。隻有從影響他的社會環境、家庭狀況、課內外活動、結交的朋友,以及他本身的身體健康和精神狀態等多方麵地進行了解與分析,才能找到問題的關鍵所在,采取有效的教育措施。

心理是腦對現實的反映,人和動物都有心理,但是人的心理和動物的心理有本質區別。意識的能動性表現在:人們不隻為了適應環境消極被動地反映現實,而是在反映現實的過程中,積極主動地在反映事物的表麵現象的基礎上進一步深入揭露事物的本質和規律,並且在掌握了事物的規律以後能夠預見事物的發展進程,有目的有計劃地去改造現實。例如,動物為了尋求食物可以不斷地搬家,但是不會搞生產,而人們看到在農業生產上有的地區減產後,就要通過思維活動去分析造成減產的原因,當總結經驗更好地掌握了農業發展規律後,就可以改進工作,主動地促進該地區的農業更快發展。

動物的心理如何發展成人的意識呢?這與心理的物質基礎的發展變化分不開。在從猿到人的轉變過程中,客觀現實和腦這兩個方麵都發生了變化,猿的動物心理也逐步轉變為人的意識。我們知道,最初是大自然的變化,迫使人類祖先不得不從樹上生活改為地上生活。在地上生活時,這些形成中的人為了攝取食物維持生存,必須直立行走和從事勞動,並且根據勞動的需要又產生了語言。語言是一種人類特有的交際工具,它用人所發出的某種聲音去代表某些事物。語言和動物的叫聲有本質區別,這是因為語言具有間接性和概括性兩個特點。所謂間接,就是通過語言人們能夠反映那些不直接作用於腦的客觀事物。例如,我們聽到“上課”一詞,就能在腦子裏喚起過去多次上課的映象,也能想到明天將要去上的課程,還能夠在這個詞的刺激下支配自己的行動走向課堂。所謂概括性,就是說每一個詞所代表的不是某一個單獨的事物,而是具有同樣特點的一類事物。例如,“學生”一詞既包括大學生,也包括中學生和小學生,既包括男學生,也包括女學生。“學生”一詞是泛指一切以學習為主要生活內容的人。由於有了語言,人的心理反映就更加豐富複雜了,它可以把多次反映的結果在頭腦中加以組織使它係統化起來,這樣就構成了每個人都有,但又彼此不同的主觀世界。

人的心理或者叫意識,或者叫主觀世界,從內容上看都是客觀現實的反映。但是客觀現實不能局限於當前的直接起作用的刺激物,它指一個人的全部生活曆程和社會實踐活動。已經形成了主觀世界的人,在進一步反映客觀事物時,既可以有目的有計劃地進行,又帶有每個人不同的主觀特點。心理學的目的就是研究主觀映象如何在實踐中產生、發展和變化,揭露人的心理活動規律並且確定影響人的心理的各種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