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0章 千古功名一聚塵——名利前淡定放下(2)(1 / 3)

做官隻是一時,做人才是一世

古人雲“無官一身輕”是有道理的。其實無論是古代還是現代,官場都是一個是非之地,其險惡令人卻步。可是,功成名就的榮耀還是吸引著一批又一批的人在官場上爭鬥,抽身而退者有之,栽倒再無出頭之日者更有之。

韋世康是京兆村陵人。他的父親是一個隱居之士,魏、周兩代,朝廷召其父出世任職,他拒絕不出,人稱逍遙公。韋世康自幼受其父影響,處事沉穩,頗有器度。

隋文帝楊堅做北周丞相時,相州總管尉遲迥起兵作亂。楊堅派韋世康出任絳州刺史,並對他說:“汾、絳地區是原來北齊、北周兩國的交界地區,現在受尉遲迥叛亂影響,恐怕會動蕩不安。我把這一地區交給你,你要好好地守衛它。”韋世康上任後,盡心竭力,事無大小,都親自處理,結果轄區之內清靜無事,受到楊堅的讚揚。韋世康天性恬靜簡樸,喜歡古事,不在意得失,在絳州任職期間,曾有隱退的意思。他在給子弟的信中寫道:“我生在多事之秋,為朝廷所看重,因而為之效命已經多年。如今人雖未老,但壯年已過,再經不起世上的風風雨雨。對於俸祿和名聲,我並不在意,為了防止它過高、過滿,我還不如早退。”後因幾個子弟都勸他,說現在辭職不合適,韋世康才暫時打消了這個念頭。

隋開皇四年,韋世康因為母親去世,辭職回家操辦喪禮。時間不長,朝廷又起用他。韋世康堅持請求辭職,楊堅沒有批準。

隋開皇十三年,韋世康回朝任吏部尚書。休閑的時候,他對子弟們說:“我聽說功成身退,是古人的常道。現在我已年近60,名聲地位也很高了,想辭職隱退,你們覺得怎麼樣?”子弟們都表示同意。於是韋世康趁皇帝宴請百官之機,先對皇帝下拜了兩次,然後說:“我這個人沒什麼功績,現在地位官職卻很高。如今年紀大了,恐怕不能擔負起國家的重任。因此希望陛下能批準我回家養老,把職位讓給有才能的人。”皇帝安慰了他半天,結果仍沒有批準,讓他出任荊州總管,以便輕鬆從事。

韋世康一直有辭職隱退的打算,可惜都沒能成功。最後終於在他67歲的時候,死在官道上。

韋世康深知官場爭鬥,無休無止,唯恐惹禍上身,使自己的聲名受損,所以一直念念不忘隱退。我們常常羨慕為官者的氣派,名人的風光,卻不知道,那些都需要付出怎樣的代價,也許要奉上你一生的清譽,遺臭萬年。

為官之人,一定要學會以淡泊之心看待權力地位,明白做官隻是一時,做人才是一世。

季文子出身於三世為相的家庭,是春秋時代魯國的貴族、著名的外交家。他一生儉樸,以節儉為立身的根本,並且要求家人也過儉樸的生活。他穿衣隻求樸素整潔。除了朝服以外沒有幾件像樣的衣服,每次外出,所乘坐的車馬也極其簡單。

有同僚勸他注重一下自己的容貌服飾,季文子聽後淡然一笑,對那人嚴肅地說:“我也希望把家裏布置得豪華典雅,但是看看我們國家的百姓,還有許多人吃著粗糙得難以下咽的食物,穿著破舊不堪的衣服,還有不少在受凍挨餓。想到這些,我怎能忍心去為自己添置家產呢?如果平民百姓都粗茶敝衣,而我則妝扮妻妾,精養糧馬,這哪裏還有為官的良心!況且,我聽說一個國家的強盛與光榮,是通過臣民的高潔品行體現出來,並不是以他們是否擁有美豔的妻妾和良驥駿馬來評定的。既如此,我又怎能接受你的建議。”說得對方滿臉羞愧之色,同時內心對季文子更加敬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