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有所求
求而得之,我之所喜
求而不得,我亦無憂
從容生活,盡在你的掌握
《失樂園》的作者,英國詩人彌爾頓曾說過這樣一句話:“心,乃是你活動的天地,你可以把地獄變成天國,也可以把天國變成地獄。”
的確,雖然不能說老天對每個人都是絕對地公平,但綿綿陰雨從天降,也不會獨獨淋濕你一個人。是怨天尤人、狼狽躲避,還是坦然麵對、靜心賞雨?何去何從,其實都是你自己的選擇。
在那場黑白顛倒的政治運動中,一個中文係的老教授和一個音樂係的老教授同時被下放到非常偏僻的農場。他們每天的工作都一樣,就是鍘草。才高八鬥的教授,本應春風化雨、教書育人,卻被強迫做著單調且略帶繁重的體力勞動,這簡直是一種人性摧殘。一年以後,那位中文係的老教授不堪生活的重負,含恨離開了人世;而那位音樂係的老教授仍然默默地鍘草,勞動之餘還要哼上幾支曲子。日複一日,年複一年,十年的時間一晃而過。
終於,政治運動結束,音樂係的老教授又回到了當年任教的大學,人們驚訝地發現時間的苦難生活並沒有使他衰老,站在講台上的他一如當年那樣神采奕奕。
人們懷著崇敬和迷惑的心情問他那6年時間是怎麼熬過來的。老教授笑笑,說了一句令人們無比吃驚的話。他說,每一次鍘草都是按4/4拍的節奏鍘的,鍘草對他來說就是在欣賞音樂。
苦難在身,他感受到的不是熬不下去的痛苦和屈辱,反而從中辟出一條光明的小路,旁若無人地走下去,甚至帶著幾分陶醉與欣賞。這種從容的姿態讓人震撼,讓人深思。
其實,生活就是這樣,當你處於物質或者心靈的困頓時,嚐試著換一種心態去麵對,也許將是另一種風景,另一種境界。
從第一天工作開始,某外企大中華區經理泰德心裏就隻有一個目標——自己在30歲的時候能掙得一個好位置。由於急於表現自己,他幾乎是玩了命地工作。別人要求100分,他非要做到120分不可,總是超過別人的預期。
那段時間,泰德整個心思完全放在工作上,不論吃飯、走路、睡覺,幾乎都在想工作,其他的事一概不過問。對他而言,下班回家隻不過是轉換到另一個工作場所而已。
拚命工作的結果不僅使他與家庭產生了距離,更是與員工形成了對立的局麵。而他自己,其實過得也並不快樂,常常感覺處在心力交瘁的狀態。
當時,泰德不認為自己有錯,而是覺得自己做得理所當然;反而責怪別人不知體諒,不肯全力配合。不過,慢慢地他發現,縱然自己使盡了全力,也還是追不到自己想要的。
35歲以後,泰德才開始領悟,自己以前處處把工作成就放在第一位,沒有想到工作隻是人生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雖然,口口聲聲說是為了別人,但其實是為了掩蓋自己追求虛榮的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