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9章 不見蹤影(1 / 2)

風箏放飛了再久,終究也要收線。隻是飄蕩了這麼久,經曆了太多的天空,無論如何也不能如過去那般無動於衷。或者,當你看過了更為遼闊的土地,總有一些能夠改變你的東西在你身體裏縈繞不去。

林定放了韁繩,任由馬匹隨了車隊緩慢行走。娘子惜別的模樣,隻是深深地埋在了心底。那是留作時間流逝中自己獨享的佳釀,隻在寂寞的時候一個人默默地品嚐。如今困擾他的是更多的不得其解。

以往在邊境駐守,見慣了遼人凶惡劫掠,看多了蠻夷來去如風。在他的記憶中,隻有鮮血才是最好的相對。用自己和眾多手足的鮮血,去換取遼人的犧牲。將他們的頭顱祭奠自己守衛的土地,用他們的血肉去澆灌自己同胞的安寧。

可是隻不過去送了趟貨物,卻讓他看到了不一樣的遼人。邊境百姓素來窮苦,可是相比起遼人,他們還是高不可攀的富足。一點點粗鹽,可以讓最強壯的戰士滿麵諂媚的笑容,圍在你的身旁說盡好話。語言的障礙,並不能阻擋他們用了各種自以為是的手段巴結。

有時候林定甚至在想,若是自己換了這樣的日子,會不會也要拎起長刀,縱馬出去拚命搶奪?自己要活著,家人要活著,每一個自己牽腸掛肚的人都要活著。可是當遭逢了最困苦的環境,當所有的親人在生死邊緣上掙紮,用了淒慘的目光注視著自己。林定真的不敢肯定,所有自己曾經誓死堅持的信念,會不會在一瞬間全部崩潰。從而堅定堅決地,徹頭徹尾地變成冷血匪徒。

假如沒有自己的到來,就算那些所謂的大部落也沒有足夠的貨物鹽茶糧食維持。頂多也就是比那些小部族能夠多些生命的保障而已。林定甚至覺得如果手中有了足夠的貨物,可以誘惑了那些強大宗族在一夜之間分崩離析。

究竟是困苦造成了遼人劫掠,還是遼人因為劫掠而被關在這個世界的外麵。這個問題對林定來說有些太過複雜。在遼闊的草原上,僅僅靠了放牧,是無論如何也養不活族人的。第一次近距離和遼人接觸,林定突然覺得在痛恨之餘,又有點非常的可憐。

沒有足夠的物產,沒有耕作的本事,更沒有太多的匠人,遼人手中唯一可以依靠的便是自己圈中的牛羊。這樣的日子換了誰,也沒有把握能夠過得更好。稍有天災人禍,便要淪於萬劫不複的下場。

年複一年,遼人每年都要從大宋劫掠許多匠人女子過去。可是他們隻會將這些人當作奴隸和生產的物品使用,從未想過要讓他們能夠充分的施展,從根本之處來改變自己的生活。越是度日艱難,就越是緊抓著唯一的依靠不放。無論手中得到了什麼,遼人都隻會用來維持自己的人口和牲畜。

可是這就是遼人劫掠的理由麼?他們自己活不下去,就可以肆無忌憚地來禍害大宋麼?將別人也弄得活不下去,對他們又有什麼好處?或者,因為他們可憐,我們就可以放過對他們的仇恨?邊境之上萬千百姓的血肉,就可以因為他們可憐而白白犧牲?

太多的問題在林定腦海之中來回糾纏,總也理不清頭緒。或許等到回了驛站,問過王少才會有結果。直到深入過遼境,林定才能體會到王少的看法是多麼的準確。這大概是因為王少一直在邊境值守,接觸了太多遼人的緣故。

林定忽然有種迫切想見到王少的衝動。因為他真的很想問問,如果按照這一次的經曆,在遼人之中用了大量的貨物縱橫捭闔,能不能消除邊境的烽火狼煙?或者眼前遼人的恭順柔弱竟是一種惡狼長成之前的假象,等到吃飽了貨物,突然有一天露出嗜血的獠牙。

隨同自己回來的,還有整整兩大箱書信。在林定的眼中,這些書信比車隊滿載所有財富更加貴重。不知死之悲,何知生之歡?沒有經過離散,哪裏能夠體會生離死別的苦楚?那些流落異境他鄉的骨肉同胞在拿到紙筆的時候,是怎樣的哀嚎不休?倘若沒有身臨其境,無論如何都不能想象這種人世間的淒痛。

車隊所有的人都派了出去。無論男女,每人都要幫了他們去寫這封家書。寫得最多的一句話便是我還活著。百姓沒有那些繁複肚腸,便是自家身臨慘境,也要著緊向家中報一聲平安。也許他們唯一能夠做到的事情,便是不要家裏的親人,再為自己牽掛。

經過了這般許多,林定真的從心底裏拜服王少。一個人能夠活在世上,頂多不過幾十年的光景。便是能夠送了這一次家書,也是再無遺憾了。難怪王少一門心思要做了郵局,便是沒有貨物賺錢,隻為了這些離人的望鄉,都是一種莫大的功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