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籍吉林省長春市雙陽區山河鎮,祖上世代務農,現年54歲。1997年扔下鋤杠,拎起焊槍,挈婦將雛,勇闖大連,一家五口在大連開發區落地生根。現為榮成鋁塑加工有限公司經理。
最事 與同村朋友合夥承包200畝苞米地,苦幹一年,合作以每人賠3000元錢而告終。
郵箱 目前還不知道此為何物。
電話 13478622648
張和的膽量叫人佩服。他原來就是長春市農村的一個42歲的普通農民,懷裏揣著七拚八湊的5萬元錢,帶著老婆領著三個都沒有成年的孩子,說來大連闖蕩就出來了。什麼生意也沒幹過,什麼技術也沒有,就是有膽量。
2000年,張和花3.5萬元錢在大連開發區租了一塊地方,幹起了鋁合金加工和塑鋼製作的買賣。沒有住的地方,大家就在門市房裏擠著住,天棚上是吊鋪,工作台白天幹活,晚上也變成了床鋪,夏天的時候甚至在手推車上也能將就一宿,真是能吃苦。
就這樣的條件,家鄉的親戚來到之後竟然能和他們在一起一擠就是一個月,臨走的時候還說呢:“這裏條件多好啊!”
真不知道他們的家鄉會是一個什麼樣子,但由此卻知道張和為什麼這麼能吃苦了。
從來沒碰過鋁合金,沒幹過塑鋼加工,張和每月拿出1500元錢從外邊雇大工,然後自己和孩子再跟雇來的大工學習,那真是放下鋤杠就拿起了焊槍,你不佩服都不行。
活兒多的時候資金周轉不開,付高利息向老家的親戚朋友借款,仿佛就沒有能難住他們的困難。
……
這麼說吧,你能想到什麼樣的困難他們就能遇到什麼樣的困難。一個已過不惑之年一直在家種地、兩手空空、兩眼一抹黑的農民,突然挈婦將雛闖進了物欲橫流、繁華浮躁的現代都市,麵臨的將是怎樣一幅虛幻迷茫的圖景呢?
但張和沒有退縮,他堅持下來了。你想,要是中國的農民都像張和這麼能幹,恐怕貧困線以下的人口就會減少很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