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做最好的自己(3)(2 / 3)

李開複曾提到過,在他剛離開學校進入公司時,因為不適應企業裏直來直去、主動溝通的交流,也有一段很少與人交流的日子。好在一次能力培訓課改變了他,在這次培訓中,李開複試著展示自己的全部能力,在其他員工麵前做出各種表演,希望得到大家的認同。但最後,很多與他素不相識的員工直接點出他在表達能力上的一些缺陷:眼神閃爍,沒有自信;常用“可能、也許、大概”等詞,顯得沒魄力;在發言中總是同意別人的意見,容易妥協、放棄自己的觀點……

對於其他員工的點評,李開複很是驚訝,這麼一次短暫的培訓,就暴露出自己表達上的這些問題,看來要花些功夫在表達能力上才行。這次培訓之後,他格外注意提升自己的表達能力,每天練習演講,風雨無阻。如今的他做演講報告已經是揮灑自如、舉重若輕了。作為關注中國年輕人成長的成功人士,李開複也不止一次地在演講中告誡年輕人,要主動、準確地表達出自己的想法。

二十一世紀已經不是等別人發現自己的時代,“沉默是金”早已被證明更多的是發展的自我限製。相反,那些能抓住稍縱即逝的時機,成功表達自我的人,也抓住了成功的機會。初涉職場的年輕人,並不一定要成為稱職的演說家。事實上,成功的表達能力也不該隻為演說家專有。我們在社會裏每時每刻都在和他人、群體產生交集,每一次與外界交流,我們都可以把它看作是一次演說,認真對待。在演說裏,尋找自己表達能力的缺失,學習他人的表達技巧,逐步提升自己的溝通能力,以更好地表現出自己的能力和想法。其實,口才也是可以後天鍛煉出來的。

眾所周知,美國第16任總統林肯是以演講和雄辯著稱的,他的幾次演講,至今仍被人們所學習和研究。

年輕時的林肯隻是一位尋常人,因為家境貧窮,沒有受過多少教育,他也不是演講的天才,那時他的談話和演說空乏無力。他的口才是後天鍛煉出來的,他常常到法院去聽律師們的辯護詞,看他們如何辯論,如何做手勢。他一邊傾聽那些政治家、演說家慷慨激昂的演說,一邊模仿他們,回來後學他們的樣子,對著樹林和玉米地反複練習。成功的演講使林肯終於成為一名雄辯的律師並最終踏入政界。

林肯通過刻苦的鍛煉,才把自己打造成一流的演說家。所以,如果我們的表達能力不強,不要害怕,隻要我們堅持鍛煉,就一定會有所提高。

我們生活在一個錯綜複雜的社會裏,個體與他人、與社會之間的聯係日益緊密,一個人不可能像一座孤島獨立在人際交往之外。因此,表達能力顯得尤為重要,工作中,表達的成功與否決定了你是否能獲得更多的理解和支持;生活裏,自我表達不僅是自己排解情緒的渠道,更是交朋結友不得不具備的能力。大家都渴望溝通和理解,而主動、準確的表達就是彼此間溝通的橋梁。

李開複的職場聖經

怎樣提升表達力?

【1】簡明扼要,一語中的。說話時,話不在多,要抓住重點。聽話的人一般都厭煩空話、大話,盡量避免說此類的話。

【2】因事明理,話醜理端。說話時引用一些民間俗語,往往會給人留下更深刻的印象。

【3】舊話新用,添加內涵。改變一些大家已經慣用的說話套路,讓談話方式更具新鮮感。

修正自己,而不是修正別人

想成功地與人相處,要改變別人或讓別人遷就自己,唯一的方法就是先改變自己。

——李開複

社會是一張大網,網羅了形形色色的人。人與人之間有著各自不同的閱曆、想法和現實狀況,溝通起來難免會有矛盾。對於這種矛盾,我們要清晰地認識到因為彼此立場不同,所以才會產生意見的分歧,站在對方的角度多想想,通過比較找出自己的問題。顯而易見的是,改變自己要比改變別人容易得多。

作為職場的傳奇人物,李開複在幾個風格不同的大公司裏磨礪輾轉,不但少有人對他提出非議,反而朋友越交越多,這不能不說是他在人際交往上的成功。他曾這樣說過:“要與人有良好的溝通,首先要有正確的態度。態度決定行為,行為決定習慣,習慣決定性格,性格決定命運。在與人溝通的所有態度中,最重要的就是,想成功地與人相處,要讓別人遷就自己或改變別人,唯一的方法就是首先改變自己。”在溝通中,抱著自我批評,有則改之、無則加勉的態度,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這就是李開複與人溝通的秘訣,也是一個聰明人該有的處事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