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一種勝利比戰勝自己和自己的衝動情緒更偉大,因為這是一種意誌的勝利。它是避免麻煩的明智之途,也是獲得他人尊重的途徑。易怒不會給你帶來任何好處,而忍耐和克製往往助人成事。
1076年,德國皇帝亨利與教皇格裏高利之間的鬥爭日益激烈,發展到了勢不兩立的地步。亨利想擺脫羅馬教廷的控製,教皇則想把亨利所有的自主權都剝奪殆盡。
亨利首先發難,召集德國境內各教區的主教們開了一個宗教會議,宣布廢除格裏高利的教皇職位。格裏高利針鋒相對,在羅馬拉特蘭諾宮召開全基督教會的會議,宣布驅逐亨利出教,不僅要德國人反對亨利,也在其他國家掀起了反亨利浪潮。
一時間,德國內外反亨利力量聲勢震天,特別是德國境內的大大小小封建主都興兵造反,向亨利的王位發起挑戰。
亨利麵對危局,被迫妥協,1077年1月身穿破衣,騎著毛驢,冒著嚴寒,翻山越嶺,千裏迢迢前往羅馬,向教皇懺悔請罪。
格裏高利故意不予理睬,在亨利到達之前躲到了遠離羅馬的卡諾莎行宮。亨利沒有辦法,隻好又前往卡諾莎拜見教皇。
教皇緊閉城堡大門,不讓亨利進去。為了保住皇帝寶座,亨利忍辱跪在城堡門前求饒。
當時大雪紛飛,天寒地凍,身為帝王之尊的亨利屈膝脫帽,一直在雪地上跪了三天三夜,教皇才開門相迎,饒恕了他。
亨利恢複教籍、保住帝位並返回德國後,集中精力整治內政,將曾一度危及他王位的內部反抗勢力逐一消滅。在陣腳穩固之後,他立即發兵進攻羅馬,以報跪求之辱。在亨利的強兵麵前,格裏高利棄城逃跑,客死他鄉。
中國有句俗語“大丈夫能屈能伸”,說的便是忍辱負重。假如亨利放棄信念而“破罐子破摔”,就不可能擁有以後的至尊和榮耀;假如格裏高利克製情緒,不那麼咄咄逼人,就可能少一個敵人,不致流落他鄉。
聰明女孩時常為情所動,但知道如何克製自己的過激行動。憤怒會使人喪失理智,令事情變得更糟。克製自己的激動情緒,轉移憤怒爆發的方向,冷靜下來仔細思考,經常總結經驗教訓,這便是製怒之法。
(第七節 微笑,幸福心靈最完美的弧度)
有位世界名模曾說過這樣一句話:“女孩出門時若忘了化妝,最好的補救方法便是亮出你的微笑。”
百貨店裏,有個窮苦的婦人帶著一個約4歲的女孩在轉圈子。母女倆走到一架快照攝影機旁,孩子拉著媽媽的手說:“媽媽,讓我照一張相吧。”媽媽彎下腰,把孩子額前的頭發攏在一旁,很慈愛地說:“不要照了,你的衣服太舊了。”孩子沉默了片刻,抬起頭來說:“可是,媽媽,我仍會麵帶微笑的。”
每想起這個場景,心總會被那個小女孩所感動。因為小女孩的話無意中道破了一個真理:隻要有微笑,生活永遠都是全新的。
約翰·內森堡是一名猶太籍的心理學博士。二戰期間,納粹的疏忽使他免於一死,然而他卻沒能逃脫納粹集中營裏的慘無人道的折磨。他曾經絕望過——周圍隻有屠殺和血腥,沒有人性、沒有尊嚴,那些持槍的人像野獸一樣瘋狂地屠戮著,無論是懷孕的母親,剛剛會跑的兒童,還是年邁的老人。
他時刻生活在恐懼中,這種對死亡的恐懼讓他感到一種巨大的精神壓力。集中營裏,每天都有因此而發瘋的。內森堡知道,如果自己不控製好精神,也難以逃脫精神失常的厄運。
有一次,內森堡隨著長長的隊伍到集中營的工地上去勞動。一路上,他產生了一係列幻想:晚上能不能活著回來?是否能吃上晚餐?他的鞋帶斷了,能不能找到一根新的?這些幻覺讓他感到厭倦和不安。於是,他強迫自己不想那些倒黴的事,而是刻意幻想自己是在前去演講的路上,他來到了一間寬敞明亮的教室,他精神飽滿地在發表演講……
慢慢地,內森堡的臉上浮現出了笑容。當內森堡知道自己仍舊會笑的時候,他也就知道了,自己不會死在集中營裏,他會活著走出去。當從集中營中被釋放出來時,內森堡顯得精神很好。他的朋友都覺得難以置信:一個人居然可以在魔窟裏依然保持年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