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4章 心路經營:智慧女孩蘭質蕙心懂取舍(2)(1 / 3)

2.不要自我失望,因為沒有一個人是和你受過完全相同的教育和有著完全相同的生活經曆的,每個人都會以自己的方式去行事或以自己的觀念去考慮和評價問題,要承認與你有不同想法的好人是存在的。

3.沒人會想故意傷害你,所以當你覺得自己受到了怠慢時,你就要說出來,讓別人知道你的想法,當你遭到對方的拒絕時,你也要禮貌而又溫和親切地再說一遍,讓對方知道你的希望。

4.要做到理解別人,這樣你就不會感到失望。要時不時地對自己的要求進行一下檢查,要想一想這種要求是否有些不合理。

5.當別人正被自己的問題所困擾時,很可能會忽視你的感情,你要時刻提醒自己,沒人要故意為難你,也許他們沒留心或是無意中怠慢了你,也許別人的動機是好的。

6.在你贈送別人禮物時,不要指望別人給你等量的回贈,送別人禮物是因為能使自己感到愉快。

7.不要等別人來道歉。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往往都認為自己是十分正確的,而過錯則都在他人身上。有時出於麵子的考慮,我們會想:除非他來道歉,否則我才不會原諒他呢。這樣一種心態無助於我們的人際交往,因為一旦我們堅持這麼做,會讓我們花很長的時間來消除心中的不平。

(第五節 頹與勝:厄運與冷遇,是人生必需的“營養素”)

在人的一生中,挫折總是不可避免的,但如果我們能體會一下粉身碎骨般的痛,就會認識到什麼路可行,什麼路不能走。也隻有在止痛了之後,我們才能夠找到前進的方向,取得脫胎換骨般的進步和成長。

她,從小就“與眾不同”,因為小兒麻痹症,不要說像其他孩子那樣歡快地跳躍奔跑,就連平常走路都做不到。寸步難行的她非常悲觀和憂鬱,當醫生教她做一點運動,說這會對她恢複健康有益時,她就像沒有聽到一般。隨著年齡的增長,她的憂鬱和自卑感越來越重,她不敢正視自己的雙腿,甚至,她拒絕所有人的靠近。但也有個例外,鄰居家那個隻有一隻胳膊的老人成了她的好夥伴。老人是在一場戰爭中失去一隻胳膊的,老人非常樂觀。

這天,老人用輪椅推著女孩去附近的一所幼兒園,操場上孩子們動聽的歌聲吸引了他們。當一首歌唱完,老人說道:“我們為他們鼓掌吧!”她吃驚地看著老人,問道:“我的胳膊動不了,你隻有一隻胳膊,怎麼鼓掌啊?”老人對她笑了笑,解開襯衣扣子,露出胸膛,用手掌拍起了胸膛……

那是一個初春,風中還有幾分寒意,但女孩卻突然感覺自己的身體裏湧動起一股暖流。老人對她笑了笑,說:“隻要努力,一個巴掌一樣可以拍響。”

那天晚上,她讓父親寫了一張紙條貼到了牆上,上麵是這樣的一行字:“一個巴掌也能拍響。”從那之後,她開始配合醫生做康複。無論多麼艱難和痛苦,她都咬牙堅持著。有一點進步了,她又以更大的受苦姿態來求更大的進步。蛻變的痛苦是牽扯到筋骨的,她堅持著,她相信自己能夠像其他孩子一樣行走、奔跑……

11歲時,她終於扔掉支架,她又向另一個更高的目標努力著,她開始學習打籃球和參加田徑運動。

1960年羅馬奧運會女子100米跑決賽,當她以11秒18第一個撞線後,掌聲雷動,人們都站起來為她喝彩,齊聲歡呼著這個美國黑人的名字:威爾瑪·魯道夫。

那一屆奧運會上,威爾瑪·魯道夫成為當時世界上跑得最快的女人,她共摘取了3枚金牌,也是第一個黑人奧運女子百米冠軍。

別以為剩下一隻手就做不成什麼事了,“一隻巴掌也能拍響”,一隻巴掌也能給自己鼓掌。身處逆境,人們會比平日更能激發出巨大的潛能,因此,你不必因恐懼逆境和挫折而去當溫室裏的花朵。溫室裏的花朵固然可以安全舒適地生活,但人生不可能一帆風順,一旦逆境來臨,首先被摧毀的就是失去意誌力和行動能力的溫室花朵,經常接受磨煉的人才能創造出嶄新的天地,這就是所謂的“置之死地而後生”。

其實,每個人的一生都是在失敗與挑戰中度過的。經驗來自於磨難的升華,生活中最可怕的是不能從逆境中用自己的智慧戰勝它,而永遠被逆境所困。要有足夠的勇氣設法扭轉這個局麵,不要逃避,不要拒絕,並以此為跳板,才能跳進成功者之列。

(第六節 欲望與淡然:凡事都不要“超限”)

心理學上,人的機體在接受某種刺激過多的時候,會出現自然的逃避傾向。這是人類出於本能的一種自我保護性的心理反應。由於人的這個特征,在受到外界刺激過多、過強的情況下,人的心裏會產生不耐煩或逆反情緒,這種心理現象,叫做“超限效應”。

“超限效應”提醒我們要知足,要把欲望控製在一定範圍內,否則就不會有幸福可言。但現實生活中,女孩總是喜歡仰慕那些成績顯赫、有名譽、有地位的人,認為自己沒人家幸運,沒人家幸福。其實,幸福不是你得到了多少,而是你計較的有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