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20年3月的一天,在皇宮裏,沙皇亞曆山大一世正在大發雷霆:“應該把他流放到西伯利亞去!他弄得俄羅斯到處都是煽動性的詩,所有的青年都在背誦它們。”“這個人太放肆了,竟敢寫詩咒罵皇帝,應該送他去服苦役。”一個貴族隨聲附和。
“陛下,他還算是個孩子呢,還不懂事,隻要稍稍懲罰他一下就行了。先讓他吃點苦頭,將來他手中的筆也許對陛下有用呢。”宮廷詩人傑爾查為之求情。
“那好,就把他流放到南方去,沒有我的允許,不準他回彼得堡。”
這個引起沙皇震怒的人到底是誰呢?他就是普希金!現代標準俄語的創始人。他奠定了俄國文學的基礎,他在多種文學領域——抒情詩、敘事詩、詩劇、小說、散文、童話等都取得了傑出的成績,為後代的作家提供了典範。所以,他被稱為“俄羅斯文學之父”“偉大的俄國人民詩人”“俄羅斯詩歌的太陽”。
普希金(1799-1837)出身貴族家庭,從小受到良好的文學教養。1811年,普希金進入貴族子弟學校皇村中學學習,年僅十二歲就開始了文學創作生涯。1815年,在中學考試中他朗誦了自己創作的“皇村回憶”,表現出了卓越的詩歌寫作才能,特別是他詩作韻文的優美和精巧得到了廣泛的讚賞。在皇村中學學習時,受到當時愛國思潮和進步思想的影響,他結交了一些未來的十二月黨人(俄國的貴族革命家),畢業後到彼得堡進外交部任職。在此期間他寫出了《自由頌》《致恰達耶夫》等政治抒情詩,歌頌自由、進步,反對封建農奴製,抨擊暴君專製,表現了開明貴族的理想。普希金的詩受到廣大人民的熱愛,人們秘密地傳抄著,對當時的革命者曾產生過巨大影響。他因此觸怒了沙皇亞曆山大一世,於1820年被流放到了高加索。
普希金在南俄流放期間,創作了許多抒情詩和浪漫主義的敘事詩,如《高加索的俘虜》《強盜兄弟》《巴赫切莎拉伊的淚泉》等。從這一時期起,普希金詩作中前輩詩人的影響逐漸消失,完全展示了自己獨特的風格。這時的普希金已被公認為當時第一流的俄羅斯詩人和19世紀20年代俄羅斯浪漫主義的、熱愛自由的一代人的領袖人物。
被流放到高加索不久,沙皇又以普希金的無神論思想為借口,把他幽禁在他母親的領地米哈伊夫斯克村。這期間,他創作了近百首詩歌,完成了長詩《茨岡》和曆史悲劇《鮑裏斯戈都諾夫》。後者描寫沙皇鮑裏斯戈都諾夫和冒名為皇太子的修道士格利戈裏之間爭奪皇位的鬥爭。最後格利戈裏取得了勝利,貴族攫取了人民的勝利果實,人民隻有以沉默反抗。高爾基認為“《鮑裏斯戈都諾夫》是俄羅斯最好的曆史劇,是普希金創作中現實主義的勝利”。
回到莫斯科以後的這段時期,普希金的創作達到了高峰,其間幾乎每部作品都在俄國文學史上有著崇高的地位。1830年,普希金完成了自1823年就開始創作的長篇詩體小說《葉甫蓋尼·奧涅金》。這是普希金最重要的作品之一,是俄羅斯現實主義文學的第一部典範作品,也是普希金由浪漫主義轉向現實主義的第一部作品。主人公奧涅金代表了與作者同時代的貴族進步知識分子:厭惡紙醉金迷的上流社會的空虛無聊,不願同流合汙,卻又擺脫不了偏見,找不到新的生活,隻能周旋於各種複雜的情感之中;想有所作為,卻又遠離人民,生活和事業最終一事無成。在這部作品中,普希金全景式地展示了當時的俄國社會,刻畫了各階層人物的心理;奧涅金的典型形象反映了十二月黨人起義以前俄羅斯貴族知識分子的精神狀態。小說被別林斯基稱做是“俄羅斯生活的百科全書和最富有人民性的作品”,在俄羅斯文學史上有極其重要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