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哲學的集大成者黑格爾(2 / 2)

恩格斯後來給黑格爾以高度的評價:“近代德國哲學在黑格爾的體係中達到了頂峰。在這個體係中,黑格爾第一次——這是他的巨大功績——把整個自然的、曆史的和精神的世界描寫為處於不斷運動、變化、轉化和發展中,並企圖揭示這種運動和發展的內在聯係。”

黑格爾的社會政治觀點極為保守,他極力為普魯士國家的專製主義體製辯護,認為它們是最好的製度,應該永世長存。在他看來,道德的本質在於財產,法律的本質在於保護私有財產,而要維持私有財產製度,就必須有國家暴力。黑格爾極力鼓吹日耳曼民族是最優秀的民族,極力鼓吹戰爭,說沒有戰爭整個社會就會是一潭死水,戰爭是防止國民腐化的一劑良藥。他的這一係列觀點為以後法西斯的暴行提供了借口。

由於黑格爾極力鼓吹普魯士政府,美化它,說它是絕對精神的最新表現,並沐浴在普魯士學院春風化雨的溫暖陽光裏,他的對手就送了他一個“禦用哲學家”的封號。黑格爾在大學極受學生歡迎,他的課堂常常被學生擠得水泄不通。據說當時也在柏林大學的哲學家叔本華卻對這些不以為然,於是他在同樣的時間開課,與黑格爾分庭抗禮。結果他大失所望,上他課的人寥寥無幾,從來沒有超出過三人。

在一片歌功頌德中,黑格爾開始認為自己的哲學體係是世界自然規律的一部分了。他忘了自己的辯證法已經宣告他的思想不是永世長存的了。在愉快的日子裏,黑格爾迅速地衰老,他開始變得心不在焉了。有一次,他進教室隻穿了一隻鞋子,另一隻陷進了爛泥裏也沒有發覺。染上霍亂病後兩天,黑格爾就去世了。正如拿破侖、貝多芬、黑格爾在一年間相繼出生,德國在1827-1832年間失去了歌德、黑格爾、貝多芬。這是一個時代的終結,是德國極其了不起的年代裏最後輝煌成就的終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