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章 第八課:謹慎人脈沼澤(1 / 3)

人,就是社會關係的總和。與人打交道不是輕而易舉的事情,弄不好就會陷入交往的沼澤。但是,隻要走出人脈關係的沼澤,就會走向成熟。

不要顯得比他人聰明

一個年輕人進入了一個新單位後,發現同事大多是四十多歲的中年人,辦事經驗雖然比他多,但頭腦沒他靈活,對電腦等一些新事物的了解比他要差很多。年輕人很高興,認為自己大展拳腳的機會到了。於是他開始在單位裏賣弄起自己的聰明來。“哎呀!電腦怎麼能這麼用呢!”“這個地方應該……”“這事你得聽我的,這方麵是我的強項!”“真是的,怎麼連這個都還沒弄好?”……辦公室裏隻見他一個人在指手劃腳、口沫橫飛。一開始,同事們真的很喜歡這個年輕人,有了問題也願意問他,但他的自以為是讓同事們漸漸地與他疏遠了,每個人都躲著他。在他發表一番議論後,同事投給他的不再是讚賞而是嫌惡的目光。對於這種情況,年輕人也很苦惱,不過他真不知道是哪裏做錯了。

這個年輕人不受歡迎的原因是什麼呢?他總是表現的聰明過人,總想讓自己壓過別人,一副“老子天下第一”的架勢。他不知道自己的這種舉動其實是最拙劣的,自以為是的人總會傷害到別人的自尊心,逼得別人寸步不讓,其結果隻能是使自己受人排斥。

交際中,每個人都覺得自己說得對、做得對,因此如果你想受人歡迎,想達到自己的目的,就要懂得壓抑自己去迎合對方,千萬不要讓自己表現得比別人聰明。

如果你將你的想法說成是別人的創造,讓他產生一些優越感也不失為一個好辦法。法國一位哲學家說:“如果你想樹立一個敵人,那很好辦,你拚命地超越他,擠壓他就行了。但是,如果你想贏得些朋友,有個好人緣,那就必須得作出點小小的犧牲——那就是讓朋友超越你,走在你的前麵。”其實這個道理很簡單,每個人心中都有一種當重要人物的感覺,一旦別人幫助他實現了或讓他體驗了這種感覺,他當然會對這個人感激不盡。當別人超過我們,優於我們時,可以給他一種超越感。但是當我們淩駕於他們之上時,他們內心便感到憤憤不平,有的產生自卑,有的卻嫉恨在心。

一位設計花樣草圖的推銷員尤金·威爾森的服務對象是服裝設計師和紡織品製造商。連續幾年,他幾乎每個月都去拜訪紐約一位著名的服裝設計師。“他從來不會拒絕我,每次接待我都很熱情,”他說,“但是他也從來不買我推銷的那些圖紙。他總是很有禮貌地跟我談話,還很仔細地看我帶去的東西。可到了最後總是那句話:‘威爾森,我看我們是做不成這筆生意的’。”

無數次的挫敗後,威爾森開始認真地總結經驗,得出的結論是自己太墨守成規,他太遵循老一套的推銷方法,一見麵就拿出自己的圖紙,滔滔不絕地講它的構思、創意,新奇在何處,該用到什麼地方……聽煩了的客戶出於禮貌會等到他將話講完。威爾森認識到這種方法已太落後,需要改進。於是他下定決心,每個星期都抽出一個晚上去看處世方麵的書,思考做人的哲學,創造新的熱忱。

沒過多久,他想出了對付那位服裝設計師的方法。他了解到那位服裝設計師比較自負,別人設計的東西他大多看不上眼。他抓起幾張尚未完成的設計草圖來到設計師的辦公室。“鮑勃先生,如果你願意的話,能否幫我一個小忙”,他對服裝設計師說,“這裏有幾張我們尚未完成的草圖,能否請你告訴我,我們應該如何把它們完成,才能對你有所用處呢?”那位設計師仔細地看了看圖紙,發現設計人的初衷很有創意,就說:“威爾森,你把這些圖紙留在這裏讓我看看吧。”

幾天後,威爾森再次來到辦公室。服裝設計師對這幾張圖紙提出了一些建議,威爾森用筆記下來,然後回去按照他的意思很快就把草圖完成了。服裝設計師對此非常滿意,並且全部接受了。

你看,當你不再極力顯示自己的聰明時,人家就接受你了。

當美國總統羅斯福在白宮的時候,他認為自己如能有75%的時候是對的,已經達到他希望的最高程度。

當你能確定你55%的時候是對的,你可以到華爾街去一天賺一百萬元。假設你不能確定你55%的時候是對的,為什麼你要告訴別人他們錯了呢?

如果你想要別人討厭你、排斥你,那就盡管表現你的聰明,但如果你希望被人喜歡、受人歡迎,那就虛心一些吧,多聽聽別人的意見,這樣才能得到對方的肯定,有個好人緣。

說話不能讓人丟麵子

小何兩年換了三個寢室,沒人願意和他住在一起,就是因為他嘴太“毒”。要說小何這人還是很不錯的,寬宏大量、熱情善良,可是一想到他那張嘴別人就會躲得遠遠的。人家說“罵人不揭短”,但小何卻偏要挑人“短”處說:寢室的一個男生因為身體不好,有時候會“尿床”,這件事使得這個男生很自卑,生怕別人嘲笑他。可在一次班級聚會時,小何卻突然當眾提起了這件事:“我說,你小子累不累呀,沒事就‘畫地圖’,實在不行去醫院看看吧!”全班同學的目光立刻集中到這個男生的身上,他恨恨地瞪了小何一眼就衝了出去,後來大家在學校旁邊的水庫大壩上找到了他,原來他差點想不開要自殺。同學們批評小何說話太損,小何卻大大咧咧地說:“怎麼著?還不讓說話啊,我又沒造謠,這也是為他好啊!”當然,大家也都知道小何並不是故意要取笑人,但對他說話總是不給人留麵子的行為還是無法諒解,久而久之,大家一看到他就趕快走開,他一張口大家就表現出冷冷冰冰的樣子,小何委屈地說:“我到底做錯了什麼,怎麼就成了‘萬人煩’?”

小何錯就錯在說話太不知輕重,他隨意丟別人的麵子,結果別人也不給他麵子,讓他變成了一座孤島。俗話說“打人不打臉,罵人不揭短”,要想有個好人緣,首先就要注意自己的說話方式,照顧他人的麵子。

某作家每年都會受邀參加某專業團體的雜誌年終評鑒工作,這工作雖然報酬不多,但卻是一項難得的榮譽,很多人想參加卻找不到門路,也有人隻參加一兩次,就再也沒有機會了。問他為何年年有此殊榮,他在屆齡退休,不再參加此項工作後才公開了其中的秘訣。

他說,他的專業眼光並不是關鍵,他的職位也不是重點,他之所以能年年被邀請,是因為他很會給人留麵子。他說,他在公開的評審會議上一定把握一個原則:多稱讚、鼓勵而少批評,但會議結束之後,他會找雜誌的編輯人員,私底下告訴他們編輯上存在的缺點。因此雖然雜誌有先後名次,但每個人都保住了麵子,也就因為他顧及到別人的麵子,承辦該項活動的人員和各雜誌的編輯人員,都很尊敬他、喜歡他,當然也就每年找他當評審了。

其實,生活中的每一個人,都非常重視自己的麵子,為了麵子,小則翻臉,大則會鬧出人命;如果你是個對麵子淡漠的人,那麼你的人緣一定不會好;如果你是個隻顧自己麵子,卻不顧別人麵子的人,那麼你肯定有一天要吃大虧。

那麼,在交際中,怎樣才能顧及別人的麵子,處理好人與人之間的“麵子問題”呢?

在交際中要多誇別人的長處,盡量回避對方的缺點和錯誤:“好漢不提當年勇”,又有誰願意提及自己不光彩的一頁呢?特別是如果有人拿這些不光彩的問題來作文章,就等於在傷口上撒鹽,無論誰都是不能忍受的。

肖眉長得很胖,吃了不少的減肥藥也不見效果,心裏很苦惱,也最怕有人說她胖。有一天,她的同事大陸對她說:“你吃了什麼呀,像氣兒吹似的,才幾天工夫,又胖了一圈兒。”肖眉立刻惱羞成怒,“我胖礙著你什麼了?不吃你,不喝你,真是狗拿耗子,多管閑事!”大陸不由鬧了個大紅臉。在這裏,大陸明知對方的短處,卻還要往話題上趕,這自然就犯了對方的忌諱,不找麻煩才怪。

指出對方的缺點和不足時,要看場合,別傷對方的麵子。有一個連隊配合拍電影,因故少帶了一樣裝備,延誤了拍攝。營長火了,當著全連戰士的麵批評連長說:“你是怎麼搞的,辦事這麼毛毛躁躁,要是上戰場也能裝備不齊?”連長本來就挺難過的,可營長偏偏當著自己的部下狠狠批評自己,心裏自然覺得大失麵子,於是不由分辯道,“我沒帶是有原因的,你也不能不經過調查就亂批評!”營長一下懵了,弄不懂平時服服帖帖的連長怎麼會這樣頂撞他。事後,在與連長談心時,連長說,“你當著那麼多戰士的麵批評我,我今後還怎麼做工作?”從這個事例中不難發現,假如營長是背後批評,連長不僅不會發火,還會虛心接受批評。營長錯就錯在說話沒有注意時機和場合。

有時候,對方的缺點和錯誤無法回避,必須直接麵對,這時就要采取委婉含蓄的說法,淡化矛盾,以免發生衝突。古時候,吳國有個滑稽才子,名叫孫山。他與一個同鄉一同參加科舉考試。考完後,孫山先回到了家,那個同鄉的父親就向孫山打聽自己的兒子是否考上了。孫山笑著回答說:“解名盡處是孫山,賢郎更在孫山外。”孫山的回答委婉而含蓄,既告訴了結果又沒刺到對方的痛處。如果孫山竹筒倒豆子,直告對方落榜,那麼對方的反應就可想而知了。可惜的是,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周圍許多人說話往往太直接,結果好心辦了壞事。

人際交往中,為了有個好人緣,為了讓別人“麵子上過得去”,你就需要多去了解對方,說話時多說對方的長處,別觸犯他的忌諱,這樣一來無論你走到哪裏,都一樣會受人歡迎。

和人爭論沒好處

蕭陌伶牙俐齒,是辯論賽上的女狀元,當她在台上口吐蓮花般地辯論時,同學們忍不住為她的口才折服。然而,在生活中卻沒人喜歡她,因為她把她的辯論才能也用在了和同學的溝通中。“不對,你的提法就是錯誤的!”“太可笑了,你怎麼會這麼認為!你的觀點太落伍了!”“我的想法是絕對正確的,你不用再跟我爭了!”……每一天,蕭陌都要為一些小事、為一些看法和同學爭論個沒完,一副“你不投降誓不罷休”的架勢,同學們都有點害怕她了,她總能把輕鬆的聊天變成一場激烈的對抗,和她在一起總是提心吊膽,生怕一句話說錯了讓自己陷入一片槍林彈雨中。蕭陌身邊的朋友越來越少,沒有人喜歡和一門隨時會噴火的大炮待在一起。

蕭陌因為總愛和別人爭論而失去了朋友,失去了好人緣,這實在令人覺得可惜。要知道爭論對人對己都是毫無益處的,它隻會拉開你與別人的感情距離,招致對方的反感而已。

19世紀時,美國有一位青年軍官因為個性好強,總愛與人爭辯,所以經常和同僚發生激烈爭執,因此,人緣奇差,不能跟別人很好地合作。林肯曾經因此處分過這位軍官,並說了一段深具哲理的話:

“任何決心有所成就的人,絕不會在私人爭執上耗時間,爭執的後果,不是他所能承擔得起的。而後果包括發脾氣、失去自製。要在跟別人擁有相等權利的事務上,多讓步一點。而那些顯得是你對的事情,就讓得少一點。與其跟狗爭道,被它咬一口,不如讓它先走。因為,就算宰了它,也治不好你的咬傷。”

威廉·麥克阿杜是美國總統威爾遜的得力助手,他也曾以多年的從政經驗告訴我們一個重要的道理:“你不可能用辯論擊敗無知的人。”

著名成功學大師卡耐基指出:普天之下,隻有一個辦法可以從爭論中獲得好處——那就是避免它。避開它!像避響尾蛇和地震一般。十有九次,爭論的結果總使爭執的雙方更堅信自己絕對正確。不必要的爭論,不僅會使你喪失朋友,還會浪費你大量的時間。

英國某機構曾調查了1萬例真實的爭論。他們收集了社會各個階層人士之間的爭論,包括司機和乘客,丈夫與妻子之間,推銷員和櫃台服務員,甚至包括聯合國的辯論。他們用收集的錄音做了細致分析,使人無比驚訝地發現了一個問題:職業的辯論家,包括政治家和聯合國代表,他們的意見被接受的成功率反而不如走街串巷進行遊說的推銷員成功。

其原因就在於:專業辯論的目的在於找出對方的弱點進行駁斥進而達到推翻其意見的效果,而與此相反,推銷員的目的卻是避免爭論,他們隻是盡力找出一個觀點使對方能接受、讚同或改變主意。

隻要我們仔細思考一下就會發現,喜歡爭論的人往往對自己沒有信心,希望通過爭論的勝利來說明自己的水平,維護自己的尊嚴,這種想法本身就已經暴露了他們的低級自尊——企圖以壓低別人來抬高自己,把別人駁得一無是處了,自己卻洋洋自得。

用爭論的方法來解決問題,即使你獲勝了,也隻是傷害了別人的自尊,根本交不到任何朋友。因此,個人修養高的人,提出意見時總是盡力避免爭論。就如同魯迅對年輕人的提拔與指正絕不會直接指出,反而會用一些類似“黑水潭”的比喻讓對方自己意識到,這是不會傷害別人自尊的做法。當然,不可否認的是,這其中不僅有自我修養的提高,也存在著一些技巧。

一是允許別人有不同的意見

有這樣一句話:“當兩個朋友總是意見相同的時候,其中一個就不需要了。”人的思維不可能是絕對的完整和全麵的,總有一些客觀或主觀的原因讓你有所忽略,那麼,有人給你提出來可謂是一件好事,提醒你注意,使你下次避免犯下更大的錯誤,你真的應該衷心地對他說謝謝。不同的意見絕對不是引起爭論的好理由。

二是要冷靜地思考

人最基本的生理反應,就是自衛。一旦遇到對抗或者是攻擊的時候,直覺就會讓你首先要去自衛,要為自己找理由去辯護,這就是爭論的開端了。因此,應該先冷靜地聽完對方所有的觀點,客觀地分析和思考,說不定就真的能從中獲得極大的益處。不要急於做出第一反應,這時冷靜是最好的。

三是不要害怕承認自己的錯誤

如果發現自己真的有錯,絕對不要再試圖為此找理由開脫,那隻會欲蓋彌彰。誠實地向對方承認自己的錯誤,並且請求他的諒解,別人是無法拒絕的;也就會解除他的武裝,使他不再步步為營,也就能讓你繼續冷靜地去找出解決問題的更好方法,而不致爭論起來。

四是給自己留出思考時間,甚至不妨答應考慮對方的觀點這種同意絕對是出於真心的,因為我們每個人都應當意識到自己思維的局限性和易僵化性,所以要時時保持謙虛學習的態度和多聽取他人意見的心態。對方提出的觀點極有可能存在正確的一麵,如果暫時不能作出判斷,那麼就應該答應再花時間多考慮他的觀點,防止自己犯錯,也讓他人覺得受到尊重,爭論就不可能發生了。

五是何妨求同存異

有的爭論,到最後雙方發現其實彼此的觀點中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完全沒有必要去為此而爭執不休。然而,因爭論對感情的傷害已經造成,不可挽回,豈不是件憾事。因此,在一開始就去尋找雙方的共同點,既能保持雙方的良好關係,又有利於找到靈活解決的方法。正如托馬斯·傑弗遜所說:“在原則問題上堅守立場,在極端問題上靈活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