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親看出了兒子有音樂天賦,便開始對他進行早期教育。小莫紮特的接受能力極強,許多曲子隻聽一遍,就能毫不費力地記住。父親怕小莫紮特的學習負擔太重,不想過早地教他作曲。可是他5歲時,小莫紮特看見父親寫樂譜,便也開始學著作曲。有一次,父親走進小莫紮特的房間,見他正趴在桌子上,專心致誌地在寫東西,走過去一看,不禁吃了一驚。原來兒子正在寫鋼琴協奏曲,而且寫得完全符合規格。
一天,父親寫了一首曲子,讓小莫紮特把它給劇院院長送去,並說明這是專門為院長的女兒創作的。不料,路上一陣大風,把他手裏的樂譜給刮跑了。他一麵哭著,一麵追趕著到處飄蕩的樂譜。可是,小莫紮特還是沒有把樂譜找回來。這下他可犯難了:怎麼辦呢?
他靈機一動,跑到小夥伴家裏,借來紙筆,自己寫了首樂譜給劇院的院長送去了。第二天,院長帶著女兒來拜謝,說那個曲子寫得太好了,他還讓女兒把曲子彈了一遍。父親聽了以後很驚訝,說:“這不是我寫的那首曲子。”他轉身問兒子:“你昨天把曲子送去了嗎?”小莫紮特見事情被父親發現了,隻好說出了真相。父親聽後激動得流出了淚,一下子把兒子抱在懷裏。
從那以後,父親就開始教他難度較大的作曲練習。聰明加勤奮的小莫紮特,在家裏不是彈琴就是作曲。五六歲的孩子像大人一樣整天埋頭音樂之中。為了讓小莫紮特開闊眼界,從6歲開始,父親就帶著他開始了10年的歐洲演出,使他在實踐中鍛煉了自己。
小莫紮特11歲便能指揮大型歌劇演出,並寫成了第一部歌劇《阿波羅和吉阿琴特》。12歲時指揮德國著名的樂隊,聞名於世界樂壇。
誰和我一樣用功,就會和我一樣成功。
人們在傾聽音樂的同時,正是在傾聽自己靈魂的回響。
馬克·吐溫(1835~1910)
美國著名作家、演說家。19世紀後期美國現實主義文學的傑出代表。代表作有《百萬英鎊》《湯姆索亞曆險記》等。
母親教他寬以待人
馬克·吐溫的父親脾氣古怪,所以平時他很少接近父親。真正影響他一生的,是和藹可親的母親。在幼小的馬克·吐溫心裏,母親脾氣很好,常常寬以待人。
馬克·吐溫家裏雇用了一個名字叫山弟的小黑人,山弟做事比較慢,因此他經常成為馬克·吐溫惡作劇的對象。
一天清晨,山弟坐在樹下望著遠處發呆,馬克·吐溫看到了,以為他在偷懶,就想去捉弄他。母親看出了他的想法,就阻止他說:“山弟真是可憐,他唯一的親人也去世了,整個人無精打采的,你可不能再去捉弄他了。”馬克·吐溫懂事地點了點頭。
沒過幾天,山弟又哼著小曲,很悠閑地工作著,恢複了原來的樣子。馬克·吐溫看到了想:真是沒有良心,親人才死了幾天,就那麼高興了!並且把自己的想法告訴了母親,母親搖著頭說:“不是的,山弟是個勇敢的孩子!發生了那麼大的事,一個人默默地承受著,還要工作。你看他前幾天老是發呆,不哭也不笑,我還替他擔心呢!現在他總算是度過了那段傷心的日子,我們應該為他高興才對!”馬克·吐溫似乎懂得了什麼,以後就很少捉弄山弟了。
11歲那年,父親因病去世,本來就困難的生活更加艱難,馬克·吐溫退學了。
不久,他就有了工作,是一份在報社的印刷工作。這份工作是沒有報酬的,報社的老板隻負責馬克·吐溫的吃、住、穿。印刷的工作很單調,不僅如此,報社的老板還十分小氣。在這麼惡劣的環境中,他卻從來沒有抱怨過,而是經常通過唱歌來緩解生活的苦悶。漸漸地,他反而很慶幸自己能夠接觸到每天的新聞和廣博的知識。他開始學會閱讀自己印的新聞,從中學到了很多知識,開拓了自己的視野。
馬克·吐溫始終保持著樂觀的心態去麵對生活的挑戰,所以他後來能用幽默的文字,在平凡而又現實的生活中創造出樂趣,給我們留下了寶貴的文學遺產。
凡是公民,誰都不能逃避責任。
該得到榮譽而未得到,比不該得到榮譽而得到要好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