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0章 家教——郎好家教孕育成功的種子(1)(3 / 3)

正是這種父母全麵的教育和熏陶加上楊振寧自己的努力,使得他踏上了自己的成功之路,成為為數不多的幾個獲得諾貝爾獎的華人之一。

成功的奧秘在於多動手。

成功的真正秘訣是興趣。

鄧稼先(1924~1986)

中國核武器事業的奠基人和開拓者。他參與了我國的第一顆原子彈以及氫彈的研製,被人們稱為“兩彈元勳”。

父親教他要愛國

鄧稼先13歲那年,震驚中外的“七七”事變爆發了,北平(即北京)淪陷,日本侵略者一下子遍布京城。

一天,父親原來的一位朋友夾著“偽政府”的公文包到鄧家來拜訪。沒想到,那位朋友剛剛進門看到父親準備要打招呼時,平時一直都很和氣的父親竟勃然大怒,很嚴厲地質問他:“你來這裏幹什麼?”那位朋友一時間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事情,待在那裏。父親指著朋友的公文包說:“我這裏不歡迎你這樣的人來。”朋友一下子明白了:鄧稼先的父親是嫌棄自己為日本人扶植的“偽政府”工作。朋友羞慚得不知道該怎麼回答。父親大聲地嗬斥他:“你給我出去!”這一聲怒吼把在書房裏看書的鄧稼先兄弟都嚇呆了。這件事,給小鄧稼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國家的危難迫使小鄧稼先時常去思考人生和社會問題,和一群思想激進的同學一起聚會,議論天下大事,相互影響,彼此激勵,他的思想也變得越發成熟。

日本侵略者在中國的大地上越來越猖狂,每次他們又占領了中國的一座城市或者是在戰鬥中又打敗了中國軍隊,他們都會強迫中國人上街遊行慶祝勝利。這對於每一個中國人來說,不僅僅是一種肉體的屈辱,更是一種心靈的折磨。但是,在當時的條件下,如果不去遊行就會被殺頭。

有一次,日本侵略軍又逼迫市民和學生遊行。鄧稼先知道以後很是氣憤,但是沒有辦法,必須得去參加遊行。當遊行剛剛要開始的時候,他就扯碎了發給他們的小紙旗,但是自己心裏覺得還是不解氣,於是又把破碎的小紙旗扔在地上踩了一腳。鄧稼先這才覺得自己心裏舒服了一點兒,但是沒想到他的這一舉動被穿著便衣的狗腿子看到了。後來,狗腿子就找到了校長,要求校長交出這個膽大的學生,校長知道是鄧稼先做的,但是出於對自己學生的愛護之情,就把這件事情搪塞過去了。後來校長來到鄧家,對鄧稼先的父親說:“鄧先生,這樣下去太危險了!這件事情早晚會被人報密的,你想個辦法趕快讓他走吧!”

父親看到事情已經到了這麼嚴重的地步,隻好讓鄧稼先離開北平去避難。臨行前的晚飯很豐盛,但誰也吃不下去,父親坐在一把老式木椅上,以從未有過的眼光看著鄧稼先,過了很久,才堅定地說:“稼兒,以後你一定要學科學,不要像我這樣。學科學對國家更有用。”鄧稼先把這句話一下子就印在腦子裏了。

就這樣,16歲的鄧稼先懷著滿腹的心事離開了生活多年的北平。他清楚地認識到要想拯救自己的國家,必須要有知識,必須要掌握科技,落後的國家必定會挨打。

一不為名,二不為利,但工作目標要奔世界先進水平。

我不愛武器,我愛和平;但為了和平,我們需要武器。

李開複(1961至今)

信息產業的執行官和計算機科學的研究者。曾任Google中國區總裁。創辦開複學生網(已改為我學網),為學生們提供多方麵幫助成長的資源。

媽媽在關鍵時刻給了他自由

開複出生的那一年,母親已經44歲了。就像大多數的中國家庭一樣,在這個家庭裏,媽媽對孩子擁有更強烈的影響力和控製力。小兒子的出生讓這個媽媽堅信他是全家最聰明的孩子,所以對他的寵愛最甚、期望最高,管教也最嚴格。

媽媽總是要求兒子把每一件事情都做到最好的程度。開複多年以後回憶說,“就是無論什麼都要最好,不會有任何一項可以通融。”學習成績自然是其中重要的一項。,開複本來聰明,又如此努力,所以成績很不錯。這讓媽媽滿意,但是兒子不喜歡這種學習方式。他討厭背書,討厭考試,討厭做作業。最討厭的是課堂上的那些紀律。他天性調皮,上課總愛動來動去,還愛講話,愛和老師作對,所以總是挨打。那老師懲罰學生的方式之一,就是用竹條打手背。

媽媽對開複的淘氣行為不太在意,她在意的事兒子的學習成績。然而,就是再聰明的孩子,也不可能每次都考第一。

有一次學習成績單發下來,開複一看:“喲,不好。”開複心裏一陣哆嗦,害怕母親看到分數後不滿意而打他。他想了一下,就偷偷地把分數給改了。他改得很有技巧,等媽媽簽字之後,又把分數給改回去,這樣媽媽和老師最後都沒又發現。這件事讓他竊喜了好幾天。等到第二次的時候,就沒有這麼幸運了。這一次竟變成弄巧成拙,留下了塗改的痕跡。他想了想覺得這次不可能蒙混過關,索性就學著媽媽的樣子揮一下手,把卷子扔到水溝裏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