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屎殼郎滾糞球的秘密
偉大的革命導師列寧,小時候是個學習態度認真、成績優秀的孩子。列寧在學校裏,每門功課都學得很好。他不懂就問,認真鑽研,養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
有一次,少年列寧和幾個小朋友在午後的草地上玩耍。列寧玩興正濃的時候忽然看到一個土堆和屎殼郎的洞,他很想研究屎殼郎是怎樣生活的,就把玩耍的小夥伴們叫來,將洞挖開。一看,洞很寬,約半米深,裏麵還分成幾個小格子。每個格子中都有很多圓圓的糞球。一個小夥伴問:“屎殼郎為什麼要把糞球滾到窩裏去呢?”大家都答不上來,這也把列寧給問住了,但他很不甘心。回家後,他先是向哥哥請教,又找來好多書籍查找,終於得到滿意的解釋。第二天,他帶來了答案:原來是屎殼郎為了繁殖後代,把卵產在屎球上,幼蟲孵出來後,就把屎球當食物,在球上吸收養料。聽了他的解釋後,小夥伴們都滿意地笑了。大家都很佩服他刻苦鑽研的精神。
列寧從小就是個很有自製力也很有計劃的孩子,懂得勞逸結合。學習的時候很認真,玩耍的時候也很盡興。他和小夥伴玩的時候會全心全意,無論是打球、遊泳,還是到森林裏去,總是玩得痛快極了,因此很受夥伴們的歡迎。但一旦玩過後,他就會專心致誌地坐在窗前讀書,好像有用不完的精力。他對姐姐說:“我這樣玩是為了更好地學習啊!”但他從不因為貪玩影響學習,他曾對別人說:“我很愛滑冰,但發現妨礙學習,後來隻好放棄了。”
列寧也十分留意課外書籍和知識,最喜歡看的是文藝類書籍。走進他的房間,隨時都可以看見果戈理、屠格涅夫、萊蒙托夫等大文學家的作品。列寧看書十分認真,還會給自己提出問題來思考,如這本書是作者什麼時期寫的,為什麼要這樣寫,中心思想是什麼等,都要思考得一清二楚才肯罷休。
列寧這種喜歡什麼就認真做到底的執著精神在他以後的革命事業中產生了重要的作用。
贏得了時間就是贏得了一切。
隻要願意學習,就一定能夠學會。
愛因斯坦(1879~1955)
全名阿爾伯特·愛因斯坦,美國物理學家、思想家和哲學家,現代物理學的開創者和奠基人,相對論的提出者,“決定論量子力學詮釋”的捍衛者。
刨根究底求真知
愛因斯坦出生於一個比較富裕的家庭。從他出生開始,他的母親就覺得這個兒子有點不太正常。小愛因斯坦有一顆比別人大很多的腦袋,並且形狀比較奇怪。
隨著時間的推移,小愛因斯坦也沒有顯示出比別人聰明的地方。相反,到了4歲多他還不會說話,家裏人甚至擔心他是個低能兒。他說話很慢,每次在回答別人的問題之前總要想一會兒,然後才回答。當時,父母覺得自己的兒子可能是智力發展比較慢,又怎麼能想到自己的兒子將來會有那麼大的成就呢?
6歲時,小愛因斯坦開始進入學校學習。進入學校的小愛因斯坦沒有朋友,隻因為小朋友們都覺得他很奇怪,他也不願意和別人去玩耍。學校的活動,他從來不去參加,總是喜歡一個人靜靜地待在那裏。他喜歡玩的遊戲大多數是一些需要耐心的遊戲,例如用紙片搭房子。
小愛因斯坦很討厭上學,因為在這裏學習全靠記憶和嚴格的紀律,所以他經常裝病不去上課。即使是去上課,他在課堂上也不仔細地聽老師的講解,他總是一個人思考自己喜歡的問題。他擁有的是一顆對大自然充滿了好奇的心。
討厭上學的愛因斯坦隻在家裏學習自己感興趣的科目。每當開始看自己喜歡的書時,愛因斯坦的腦子就轉得很快,並不時地蹦出各種各樣的問題。在學校的課堂上,他經常能指出老師講解中的錯誤,這樣老師更加討厭他。
有一次,一個老師又被愛因斯坦在課堂上當場指出了錯誤。最後那個老師忍無可忍,覺得愛因斯坦太狂妄了,竟然敢當麵指責老師。他要求學校把愛因斯坦趕出學校。“他的存在影響了別的同學的學習,以及學生對老師的尊敬。”憤怒的老師這樣向校長說出自己的理由。終於,愛因斯坦在15歲那年離開了學校。
也許誰都不會想到,當年那個被人們認為是低能兒的小孩子,最後能夠成為舉世聞名的大科學家,他在26歲的時候就創立了相對論。而這些成就正是來源於他的刨根究底和辛勤努力。
凡在小事上對真理持輕率態度的人,在大事上也是不足信的。
我沒有什麼特別的才能,不過喜歡尋根刨底地追究問題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