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原始社會,蛇就出現在造型藝術中,後來,蛇又被寫入文學作品中,詩歌、小說、寓言、戲劇、民間故事等都有以蛇為題材的。音樂和舞蹈中也可見到蛇的“參與”。民間工藝品中有著形形色色,栩栩如生的蛇。
蛇在周代就出現於詩歌中。除了我們提到的《詩經?小雅?斯幹》“維虺維蛇,女子之祥”外,《詩經?召南?羔羊》寫到“委蛇”:
羔羊之皮,素絲五?。退食自公,委蛇!委蛇!
羔羊之皮,素絲五緘。委蛇!委蛇!自公退食。
羔羊之縫,素絲五?。委蛇!委蛇!退食自公。
“委蛇”在先秦時期有兩種意思。一種是虺蛇,即毒蛇。另一種意思是搖擺。這裏可能是雙關語,既痛罵身穿羔皮衣的貴族官僚是毒蛇,又形容他們走路搖搖擺擺的姿態。
《詩經?小雅?巧言》:“蛇蛇碩言,出自口矣”。馬瑞辰《毛詩傳箋通釋》:“蛇借為?,欺也”。碩言是大話。“蛇蛇碩言”就是假話大話。
戰國時期,屈原在《天問》中寫下了“一蛇吞象”、“雄虺九首”的神話內容。《招魂》又說:“魂兮歸來,南方不可以止些……蝮蛇蓁蓁,封狐千裏些。雄虺九首,往來倏忽,吞人以益其心些。”
三國時的曹操在《步出東西門行》的《龜雖壽》中寫道:“神龜雖壽,猶有竟時,騰蛇乘霧,終為土灰……”傳說中的神龜、騰蛇雖然是長壽的神靈,終不能長存,更顯得人生短暫。
晉郭璞《蟒蛇讚》說:“蠢蠢萬生,鹹以類長。惟蛇之君,是謂巨蟒。小則數尋,大或百丈。”
南朝庾信《孫叔敖逢蛇讚》:“叔敖朝出,容悴還家。母氏顧訪,知埋怪蛇。爾有陰德,陽報將加。終為楚相,卒有榮華。”
唐代以後,蛇在詩、詞、曲中,出現得更多。
李白《蜀道難》:“朝避猛虎,夕避長蛇,磨牙吮血,殺人如麻。錦城雖雲樂,不如早還家。”與屈賦《招魂》的呼喚很有些相似,而且也含有對時局的憂患。
杜甫《同諸公登慈恩寺塔》:“仰穿龍蛇窟,始出枝撐幽。”
羅隱《秋日汴河客舍酬友人》:“煩君更枉騷人句,白鳳靈蛇滿袖中。”
李商隱《偶成轉韻七十二句贈四同舍》:“廷評日下握靈蛇,書記眠時吞彩鳳。”
韓愈《八月十五日夜贈張功曹》:“下床畏蛇食畏藥,海氣濕蟄熏腥臊。”
元稹《巴蛇三首》其一曰:“巴蛇千種毒,其最褰鼻蛇。掉舌翻紅焰,盤身蹙白花。噴人豎毛發,飲浪沸泥沙。欲學叔敖瘞,其如多似麻。”極言巴蛇的猙獰,又因其太多,打不勝打,埋不勝埋,無可奈何。
《巴蛇三首》其三曰:“漢帝斬蛇劍,晉氏燒上天。自茲繁巨蟒,往往壽千年。白晝遮長道,青溪蒸毒煙。戰龍滄海外,平地血浮船。”這裏的蛇已經不是凡蛇,而像威猛的戰神。
陸龜蒙《別離》中的“蝮蛇一螫手,壯士即解腕。所誌在功名,離別何足歎。”道出了作者對“必要的喪失”理智的態度。
李德裕《謫嶺南道中作》“愁衝毒霧逢蛇草,畏落沙蟲避燕泥。”兩句,寫出在謫貶途中處處提心吊膽的感受。他怕嶺南的毒霧、蛇草、有毒的沙蟲,甚至要躲避落下來的燕泥。
韓?《安貧》第三聯敘述自己致貧的緣由:“謀身拙為安蛇足,報國危曾捋虎須。”“安蛇足”就是畫蛇添足之意。
宋代黃希旦《靈蛇》詩:“嘉?辛醜歲,郡侯得召伯。是時夏六月,雲日紅翕赫。殿北古龍堂,窗戶久不辟。俄然靈蛇見,宛轉真象側。鱗甲錦繡文,燦爛輝五色。視之頗馴擾,狎之不驚惕。郡侯率群僚,朋來擁劍戟。遲留夜未午,風雨滿天黑。迅雷瞥四起,狂雷隨一擊。須臾風雨收,形影誰能覓。斯蓋龍之靈,變化固難測。方知至神物,其來表有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