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蛇與古代政治(1 / 3)

蛇既然在人們的心目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涉及宗教、風俗、習慣的許多方麵,它的作用也就不免為人們所誇大。在與國家政權、軍事活動有關的大事上,也有不少蛇的迷信內容,蛇的神秘觀念,蛇的比喻,蛇形軍陣和兵器等等。

(一)從高祖斬蛇到漢承秦製

在秦末農民戰爭中,劉邦為了提高聲望、組織力量而神化自己,據說他在起義之前斬了一條白蛇,這件事又進一步被說成是赤帝之子殺了白帝之子。由於這些誇張的和虛假的情況在漢代盛傳,司馬遷在撰寫《史記》時也隻能記上一筆。

《史記?高祖本紀》載:“高祖以亭長為縣送徒驪山,徒多道亡。自度比至皆亡之,到豐西澤中,止飲。夜乃解縱所送徒,曰:‘公等皆去,吾亦從此逝矣。’徒中壯士願從者十餘人。高祖被酒,夜徑澤中,令一人行前。行前者還報曰:‘前有大蛇當徑,願還。’高祖醉,曰:‘壯士行,何畏!’乃前,拔劍擊斬蛇,蛇遂分為兩,徑開。行數裏,醉,因臥。後人來至蛇所,有一老嫗夜哭。人問何哭,嫗曰:‘人殺吾子故哭之。’人曰:‘嫗子何為見殺?’嫗曰:‘吾子,白帝子也,化為蛇,當道,今為赤帝子斬之。故哭。’人乃以嫗為不誠,欲笞之,嫗因忽不見。後人至,高祖覺,後人告高祖,高祖乃心獨喜,自負。諸從者日益畏之。”

白帝與赤帝是古代傳說中五天帝中的兩位,白帝代表金木水火土五行中的金德。秦祀白帝,秦皇帝被認為是白帝之子。赤帝代表五行中的火德,秦漢時的人相信五行相生、五行相克、五德循環的說法。因為火能熔金,所以白帝子代表的秦應為赤帝子代表的漢所取代。古人對於這個故事頗多懷疑,明代楊循吉尤對其持否定態度,認為“斬蛇事,高祖自托以神靈其身,而駭天下之愚夫婦耳!”

盡管漢高祖劉邦並不真是赤帝子,那條大蛇也不是白帝子。但秦王朝滅亡,漢王朝建立卻是曆史事實。在秦末農民戰爭和楚漢戰爭中,劉邦神化自己的手段也起了一定作用,“諸從者日益畏之”就是這種手段初見效果的記錄。

漢代統治者繼承了秦的政治製度。雖然那條以前“當道”的“大蛇”被取而代之,雖然西漢初年有些人主張改變秦朝的某些製度,如改正朔、易服色、數用五、色尚黃、建立新法製等,但秦代的中央集權國家的統治網被漢代繼承和發展了。為了鞏固統治,西漢統治者進一步神化皇權,高祖斬蛇的故事被載入正史,長期流傳。

東漢王充在《論衡?紀妖篇》中也記述了高祖斬蛇事,並且試圖對此作出新的解釋:

漢高皇帝以秦始皇崩之歲,為泗上亭長,送徒至驪山。徒多道亡,因縱所將徒,遂行不還;被酒,夜經澤中,令一人居前。前者還報曰:“前有大蛇當道,願還。”高祖醉曰:“壯士行,何畏?”乃前拔劍擊斬蛇,蛇遂分兩,徑開,行數裏醉因臥。高祖從人至蛇所,有一老嫗夜哭之。人曰:“嫗何為哭?”嫗曰:“人殺吾子。”人曰:“爾子何為見殺?”嫗曰:“吾子白帝子,化為蛇,當徑,今者赤帝子斬之,故哭。”人以嫗為妖言,因欲笞之,嫗因忽不見。何謂也?曰:是高祖初起威勝之祥也。何以明之?以嫗忽然不見也。不見非人,非人則鬼妖矣。夫以嫗非人,則知所斬之蛇,非蛇也。雲白帝子,何故為蛇,夜而當道?謂蛇白帝子,高祖赤帝子,白帝子為蛇,赤帝子為人。五帝皆天之神也,子或為蛇,或為人。人與蛇異物,而其為帝同神,非天道也。且蛇為白帝子,則嫗為白帝後乎?帝者之後,前後宜備;帝者之子,官屬宜盛。今一蛇死於徑,一嫗哭於道,雲白帝子,非實明矣。夫非實則象,象則妖也。妖則所見之物,皆非物也;非物則氣也。高祖所殺之蛇,非蛇也。

說高祖斬殺的蛇並不是真蛇,而隻是蛇的幻象,實際上是妖,這種解釋仍然是迷信說法,是用“是高祖初起威勝之祥”來解釋斬蛇、老嫗夜哭等傳說。以蛇為妖來代替蛇為白帝子的舊說。高祖仍然是被神化的對象。

漢代流行蛇紐印,蛇的形象與政治權力聯係緊密,殆與劉邦斬蛇神話不無關係。

(二)“龍蛇孽”是政權衰微的征兆嗎

曆史上發生的蛇鬥的現象,古代常被稱為“蛇孽”,是蛇的反常現象,此外,群蛇聚集活動,從國外進入國中等反常現象也被歸入“蛇孽”。這類現象與傳說中龍的某些活動合稱“龍蛇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