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蛇像堯舜那樣的明君,蚯蚓、螞蟻像桀紂一般的昏君,那麼,不如飛龍、騰蛇,又比蚯蚓和螞蟻強的可以叫做“中者”。韓非講勢主要講“中者”之得勢,“中者”是“上不及堯舜,而下亦不為桀紂”的大多數君主。
(六)《晏子春秋》中的蛇
晏嬰是春秋時期齊國大夫,戰國時期,有人根據他的言行,編成《晏子春秋》一書。《晏子春秋?內篇諫下》記載了齊景公出獵,逢蛇虎,以為不祥,晏子勸諫齊景公的事:“景公出獵,上山見虎,下澤見蛇。歸召晏子而問之曰:‘今日寡人出獵,上山則見虎,下澤則見蛇,殆所謂不祥也’。晏子對曰:‘國有三不祥,是不與焉。夫有賢而不知,一不祥;知而不用,二不祥;用而不任,三不祥也。所謂不祥乃若此者。今上山見虎,虎之室也。下澤見蛇,蛇之穴也。如虎之室,如蛇之穴而見之,曷為不祥也?’”
晏子認為一個國家有三種不祥,見虎、見蛇都不在其中。國家的第一個不祥是有賢能之士而國君不知道,第二個不祥是知道了誰是賢能之士而不能用他,第三個不祥是雖用了他卻不任命、信任他。而山是虎的天地,澤是蛇的家園,上山下澤見到了虎、蛇,就是到虎和蛇的住處去看到了它們,又有什麼不祥呢。
晏子是一位明智、務實的政治家,他明白國家的不祥主要是由人造成的。
晏子是一位明智、務實的政治家,他重視人的作用,懂得賢能之士對於國家的重要性。不能任用、任命和信任賢能是不祥,而這樣的不祥是國君或上層統治者造成的。國家的不祥與虎、蛇無關,根源在人。用了賢能,應該是國之大幸。
(七)《孫子》中的蛇
《孫子》十三篇是春秋時期軍事學家孫武所著。這部軍事名著在中外軍事學術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孫子?地篇》說:“故善用兵者,譬如‘率然’;‘率然’者,常山之蛇也。擊其首則尾至,擊其尾則首至,擊其中則首尾俱至。敢問:兵可使如‘率然’乎?’曰:‘可。’夫吳人與越人相惡也,當其同舟而濟,遇風,其相救也,如左右手。是故方馬埋輪,未足恃也;齊勇若一,政之道也;剛柔皆得,地之理也。故善用兵者,攜手若使一人,不得已也”。
這段文字以常山地方叫做“率然”的蛇來比喻軍隊,認為善於用兵的人,能使部隊像“率然”一樣,如果去打率然的頭,尾部就來救應,打它的尾部,頭就來救應,打它的腰,頭和尾一齊來救應。孫武設問:“可以使軍隊像‘率然’一樣嗎?”回答說:“可以”。接著就舉例說:吳越兩國的人本來是相互敵對的,然而當他們同舟渡河遇到風浪時,就會像一個人的左右手那樣互相援救。因而縛住戰馬,埋住車輪,防止士兵逃跑,是靠不住的。讓軍隊的將士一齊勇敢作戰,在於領導得法。讓軍隊強弱各部都發揮戰鬥力,在於合理利用地形。所以善於用兵的人,能使整個部隊攜起手來像一個人一樣行動,這是因為客觀形勢迫使部隊不得不這樣。
(八)“龜長於蛇”
戰國時期,由於百家爭鳴,儒、墨、道、法各家都要參加辯論,所以各家都出了一些辯者。《莊子?天下篇》記載了辯者們提出的二十一個論題,稱“二十一事”。其中有的論題可以確知是公孫龍提出的,有的可能是惠施提出的。還有一些就不知道是誰提出的了。“龜長於蛇”就是其中之一。
一般情況下蛇比龜長,但是確實也有大龜比小蛇長的情況。
據說,辯者與惠施討論“二十一事”達到了“終身無窮”的程度。可見這些論題不是一駁就倒的毫無根據的謬論。不應該簡單地從常識的角度斥之為主觀片麵、違反常識的詭辯。這些命題中,可能包含著某些合理的邏輯思想,其中的詭辯命題,也可能包含著深刻的邏輯錯誤,而並非不值一駁的胡說。
提出“龜長於蛇”這個命題的辯者,看到了某些個別的情況。關於這個命題的辯論情況,我們不得而知,但辯者具有樸素辯證的自然觀,命題中可能包含某些合理的名實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