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越文化的青銅器,也常飾蟠虺紋。其數量比例較中原地區更大,究其原因,是當地崇蛇之風較中原更盛。吳越之地多蛇,人們對蛇也更為熟悉,對蛇的美感體會更多,所以也就更習慣於用蛇形來美化器物。
福建古稱“閩”。《說文解字》說:“閩,東南越,蛇種。從蟲門聲”。而門中有一條蟲(蛇),形象地表明閩人崇蛇的文化特征。《汀州府誌》載:“春秋勾踐滅吳,兼閩為閩越地。”實際上在此之前,越與閩的文化特征就很接近,崇蛇風俗極盛是其共同文化特征之一。
楚文化分布在上古時期的苗蠻集團故地,繼承了當地的崇蛇風習。在與吳越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中,彼此的崇蛇、重蛇習俗也隨之交流,相互加強。漢代畫像石中蛇身神靈頗常見,神話傳說中亦多神蛇,這就是由於漢高祖劉邦本是楚地人,統治集團成員中多楚人,楚文化中的崇蛇之風到西漢時期便開始發揚。
楚人對蛇的畏懼和迷信也很強。漢代王充的《論衡?福虛》中說:“楚相孫叔敖為兒之時,見兩頭蛇,殺而埋之,歸對其母泣,母問其故,對曰:‘我聞見兩頭蛇死,向者出見兩頭蛇,恐去母死,是以泣也。’其母曰:‘今蛇何在?’對曰:‘我恐後人見之,即殺而埋之。’其母曰:‘吾聞有陰德者天必報之,汝必不死,天必報汝’,叔敖竟不死,遂為楚相。”
唐代韓愈有“一蛇兩頭見未曾”的詩句,不過,在楚地、吳地、越地,有一種頭部與尾部形狀、粗細相近的怪蛇。尾似頭,頭尾又都有黃斑,所以有時被人們誤認為有兩頭,而稱之為“兩頭蛇”。楚地流行“見兩頭蛇的人要死”的迷信說法,是楚人畏懼這種怪蛇的結果。
公元前334年,楚滅越,部分越人與楚人融合,雙方的崇蛇風習在楚、越之地長期保持,並且在漢代產生了全國範圍的巨大影響。另一部分越人分為若幹支係,分踞沿海一隅。其中閩越保持的崇蛇風習最多。到明代,還流行著鎮閩王廟有左右二將,曾化為青紅兩蛇,常在香幾間顯靈,閩人有禱即應的傳說。直至現代,殘留於閩人中的崇蛇風習,仍然多於其他省份、地區。
(六)巴蜀文化與蛇
商周時期的巴蜀文化分布於今四川境內,巴文化與蜀文化各有特點,也有不少共性,常被合稱為巴蜀文化。
巴在小篆中作“□”。《說文解字》釋其為:“蟲也,或日食象蛇,象形。凡巴之屬皆從巴”。蜀字從蟲。所以巴人應本以蛇為圖騰。蜀人以蛇為圖騰的證據不夠充分,但也有過崇蛇之風,留下了與蛇相關的神話傳說。
據晉常璩《華陽國誌?蜀誌》、宋《太平寰宇記》卷八四、明曹學?《蜀中名勝記》卷九的記載,蜀保子帝九世,有開明帝,建立了蜀的宗廟。周顯王在位時,蜀王開明十二世有褒漢之地。在山穀中打獵時遇到了秦國的惠王。秦惠王送給蜀王一笥金,蜀王回贈了珍奇玩好之物,但不知因為什麼,這些物品到了惠王手中就變成了土。惠王很生氣,但群臣祝賀說:“這是天意,大王將得到蜀國的土地了”。秦惠王轉怒為喜,就用石頭作了五頭牛,在牛的後邊灑了些金子,說這是五頭牛排泄出來的。蜀人想得到這些“神牛”,派使者去請石牛,秦惠王答應了這個請求。於是蜀王派了五丁力士去迎石牛。
五丁是五個壯士,力能移山,可舉萬鈞重物。他們逢山開路,使蜀道直通於秦國。從這條路上“請”回了石牛,但石牛並不能排泄黃金。蜀王發怒,把石牛還給了秦,還嘲笑秦人說:“這些東方的放牛小兒”。秦人說:“我們雖然放牛,卻要得到蜀國”。蜀的武都有一美豔女子,是山精化成的,蜀王納她為妃。這位蜀妃當年與五丁同生,被父母拋棄在溪水旁。後來人們聽到呱呱的啼哭聲,一看,是一女五男。
蜀妃因不服水土,想離開蜀王,蜀王一定要挽留。還作了一首《東平之歌》,希望歌聲能使王妃快樂。過了不久,蜀妃去世,蜀王很哀傷,就派五丁到武都擔土,造了王妃墓,占地數畝,高七丈。墓上有一石鏡,這就是後來成都北角武擔。秦惠王乘此機會,表示願將五位秦女嫁給蜀王,蜀又派五丁來迎接秦女。返回蜀國的途中,路過梓潼,看到有一條大蛇,鑽到了山石的洞穴裏。五丁之中的一位,去揪住了大蛇的尾。拚力向外拽,但是怎麼也拽不動。其餘四位壯士也來幫忙,大聲呼喊著與大蛇角力。五丁和大蛇的力量都太大了,致使山崩地摧,五丁力士和五位秦女都被壓死,山也分為五嶺,蜀王很傷心,到這裏來憑吊,把山命名為“五婦塚山”,並在山上修了“望婦堠”、“思婦台”。後來這山也叫“五丁塚”。
周慎王五年秋,秦國大夫張儀、司馬錯等率兵從傳說中五丁開辟的“石牛道”伐蜀,蜀王逃走,死於白鹿山,蜀國滅亡。
唐代大詩人李白在他膾炙人口的詩篇《蜀道難》中,寫下了“地崩山摧壯士死,然後天梯石棧相鉤連”的名句,說的正是五丁拽蛇使山崩塌的神話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