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狄本有崇蛇之風,與共工氏的舊習相合,所以共工氏不必改變崇蛇習俗,神話傳說中,有不少與共工氏崇蛇相關的內容。
《山海經?海外北經》記載:共工有一個臣下叫相柳氏,他有九個頭,分別去吃九座山上的食物。相柳所到之處,就變成沼澤和溪穀。禹殺了相柳,他的腥血流在地上,不可以種五穀。禹隻好挖掘填充這裏,填了三次,陷了三次。禹就修築了一座眾帝的高台。台在昆侖山北邊,柔利的東邊。相柳九個頭都是人的麵孔,蛇的身體是青色的。射手射箭不敢向北,因為害怕共工之台。台在相柳的東邊。台是四角方形的,每一角有一條蛇,蛇皮是虎皮的顏色,蛇頭朝著南方。
《大荒北經》記載:共工有一個臣下名叫相繇,他有九個頭,蛇的身軀,盤旋著自繞,到九個地方找食物吃,他噴過氣和歇息過的地方,都變為沼澤,發出辣的或苦的味,百獸都不能再居住。禹在治洪水時殺掉相繇,他的血腥臭,流在地上,地上就不能生長五穀,而且那地方多水,不能居住。禹填土墊那窪地,三次填滿,三次下陷,禹索性把它挖掘成一個池子,當時的群帝就用挖出來的土修了台(神壇),台在昆侖山北麵。
相柳和相繇的傳說非常相似,應該是一個神話在傳播過程中出現的分化。它的來源也許是共工族中崇拜的又一蛇神。
相柳的故事中,值得注意的是共工之台,這個神壇的建築與眾帝的台不是一回事,因為共工已經與華夏集團決裂,禹殺死共工之臣相柳,應該是禹同共工氏鬥爭在神話中的反映。禹築的眾帝的高台,不應當有共工之台,況且共工也並不是“帝”。然而共工之台卻有它的神聖、威嚴、凜然不可侵犯等等特點,人們射箭都不敢朝著這個方向。共工之台的四角有蛇,屬於登上神壇的神蛇,顏色都與眾不同,如虎的顏色。蛇頭不是朝著四方,而是朝著一個方向:南。其象征意義是什麼?是否因為北狄集團把華夏族當做一個重要的敵手,而以此表示敵對、警惕的情緒和意識呢?
共工、相柳、相繇在傳說中的形象,都可能與北狄集團上古時期的蛇圖騰有關,是由蛇圖騰演化而成的半人半蛇的神靈。但他們本身已經不是圖騰。共工是氏族或部落的首領,相柳、相繇是他的下屬,本來可能是人,後來在傳說中與蛇結合了。而圖騰可以是人以外的其他動物,也可能是植物或自然物等,卻不應該是人。
2.後土、幽都與蛇
《山海經?海內經》說:“共工生後土”。《楚辭?招魂》:“魂兮歸來,君無下此幽都些。”王逸注:“幽都,地下後土所治也。”地下幽冥,故稱幽都。
幽都與傳說中共工流放之地幽陵、幽州等應該是同一地。到了戰國時期開始有了幽冥界的傳說。茅盾先生說:“幽都之內有什麼,後土是怎樣一個狀貌,原來大概一定有,可是現在全都逸失了。後代的書籍講到冥土的故事極多,然而大抵滲入了佛教思想、印度神話,已經不是中國神話的原樣子。”袁珂先生則認為中國曾有過萌芽狀態的冥土神話,後為外來的東西所替代,並不一定是冥土神話因此之故而“全部逸去”。
關於後土,還有更早的文獻記載。《國語?魯語上》:“共工氏之伯有九,其子曰後土,能平九土,故祀以為社。”《左傳?昭公十九年》:“共工氏有子曰句龍,為後土”。杜注:“共工在大?後,神農前,以水名官者。其子句龍,能平水土,故死而見祀。”在這些記載中,後土隻是共工之子,能平水土,所以死後受到祭祀,應該比較接近他的真實狀貌。
冥土神話出現以後,因為共工、後土的居地在北方幽都(或幽州、幽陵),而北方又象征幽冥,所以幽都漸被視為冥界,原居幽州的後土也被當做冥界的主宰了。
《禮記?檀弓下》:“葬於北方北首,三代之達禮也。”孔疏:“鬼神尚幽暗,往詣幽冥故也”。夏商周三代的人們已經認為死後要到幽冥,而鬼神喜歡幽暗,所以埋葬死者時要使其頭部向著象征幽冥的北方。這種迷信思想的萌生可能還在三代之前的原始社會晚期。
在一些別的傳說中,冥土的主宰又叫做“燭陰”或“燭龍”,《山海經?海外北經》說:鍾山之神名叫燭陰,他的眼睛睜開就是白天,眼睛閉上就是黑夜,吹一口氣就是冬天,呼一口氣就是夏天,他不吃不喝也不像人那樣呼吸,一呼吸就刮風。他的身長一千裏,在無啟國以東。他的形狀是人麵蛇身,紅色,住在鍾山下。《大荒北經》又說西北海之外,赤水以北有一座章尾山,有位神是人麵蛇身,紅色,身長千裏,他的眼睛立著,閉上眼睛天就黑了,睜開眼睛天又亮了,他不吃不睡也不呼吸,隻吸收風雨。他照亮陰間,所以稱為燭龍。在這兩個傳說中,燭陰即燭龍,也就是陰界的主宰,與前麵提到的後土的人麵蛇身、紅色與後土之父共工的人麵蛇身、紅發的特點相仿。這類形狀與北狄集團崇蛇習俗和人蛇合一傳說應該有著傳承關係。後土的狀貌也應該是人麵蛇身。
《山海經?海內經》說,北海之內的幽都之山上有玄鳥、玄蛇等。也表明蛇在幽都――北狄集團中的重要地位。不過,這裏的玄蛇隻是冥土主宰後土治下的一種怪物,還不是幽都之山的神。
3.與蛇有關的文化遺物
在北狄集團活動區域,今內蒙古中部、遼西,以及俄羅斯外貝加爾地區,曾發現過一種叫做“蛇紋鬲”的陶器,這種作為炊器的陶器器體肥碩,有三個肥大的袋足,袋足上飾有波折狀的附加堆紋,附加堆紋的斷麵呈三角形,這種紋飾就叫做“蛇紋”,多為縱向,像是一些小蛇在鬲的表麵蜿蜒爬行。這種器物沿用的時間很長,約從相當於夏代的時期直到春秋。中原地區的華夏集團在這一時期已進入文明時代,而北方的北狄集團在相當於夏、商的時期,可能還處於原始社會的晚期。
以蛇為紋飾從另一個方麵反映了北狄集團對蛇的熟悉與接近,說明北地的先民們與蛇的關係相當密切,而且從蛇的形象中找到了美感。北方地區發現的青銅器中也有一些造型像蛇或以蛇為花紋,這種風格的淵源可以追溯到蛇紋陶器。關於此類銅器,我們將在討論商周時期蛇的藝術形象時予以介紹。
(五)羌戎集團的蛇圖騰和崇蛇之風
羌戎集團活動於華夏集團的西北部,今陝西西部和甘肅東部是其中心地帶。羌戎的傳說中的始祖是炎帝,主要的姓是薑姓。《後漢書?西羌傳》說:“西羌之本,薑姓之別也”,即西羌本來是薑姓的一部分,是炎帝族的一個主要分支。羊和牛是炎帝族和羌戎集團的主要圖騰,蛇也是圖騰之一。
1.炎帝與蛇
《國語?晉語》說:“昔少典娶於有□氏,生黃帝、炎帝,黃帝以姬水成,炎帝以薑水成,成而異德,故黃帝為姬,炎帝為薑。”《左傳?哀公九年》:“炎帝為火師,薑姓其後也”。薑姓出於羌,《說文?羊部》釋羌:“西戎牧羊人也,從羊,人,羊亦聲。”炎帝作為部落或部族,影響深遠,在中華民族的形成和發展中起過奠基的作用。炎帝在《世本?帝係篇》中與神農被視為一人:“炎帝即神農,炎帝,身號;神農,代號也。”看來炎帝族原是遊牧族,後來進入農耕時代。如果有一個作為具體的人的炎帝,那麼他應該是對農業的初步發展作出過特殊貢獻的人物。
《列子?黃帝》說:“庖犧氏、女媧氏、神農氏、夏後氏,蛇身人麵,牛首虎鼻,此有非人之狀,而有大聖之德。”這種形象,顯然是由於本族圖騰的複雜性決定的,原本應該是多種圖騰的綜合體,加上人的麵孔便成了人格化的神。神農氏的蛇身和牛首,似乎表明蛇與牛是炎帝族的兩種重要的圖騰,可能原是其某兩個分支的圖騰。在蛇與牛相結合的傳說中,這是很早的一例,後世神話習俗中,蛇與牛仍有著神秘的緣分。比如“牛鬼蛇神”之說、生肖迷信中認為屬牛和屬蛇的異性擇配是理想的“大相合”。牛與蛇的這種緣分,可能從炎帝的時代就開始了,至今已有五千年的曆史了。
傳說中的炎帝長著一個牛頭,但也有傳說說他是“龍首”。《孝經援神契》又說“神農長八尺有七寸,宏身而牛頭,龍顏而大唇”。這些傳說的出現要晚於神農氏牛首蛇身的傳說。炎帝族本來既崇牛又崇蛇,圖騰體係中有牛、羊、蛇等。後來蛇龍分化,神龍崇拜出現,炎帝在傳說中的形象也發生了變化,蛇身變為“龍顏”。
羌人經過長期分化,逐漸與華夏集團融合。還有一部分後來遷徙到川西北地區,成為今天的羌族。羌族的傳說《阿巴補摩》說:神農的母親薑頓夢見紅龍入懷,生下神農。“補摩”的意思據羌族老巫師解釋,就是神龍,又是神農。看來羌戎集團炎帝部落或部族開始時圖騰中有蛇,後來某一時期,蛇圖騰轉化為龍圖騰,羌族的傳說中留下了這上古時期的史影。
2.己氏之戎與蛇
春秋時期,戎人分支甚多,其中有一支叫做己氏之戎。這部分戎人以己為氏,可能是由於他們的祖先曾經以蛇為氏族圖騰或崇拜神蛇,後來就用象蛇形的“己”字作為氏族的徽記。
前邊提到的己夷、巳夷與戎族相距很遠,文化聯係不多,所以夷與戎的崇蛇之風是各自獨立產生的,而不是相互影響的結果。己氏之戎與己夷、巳夷分屬羌戎、東夷兩大集團,無血緣關係,然而在上古時期,都曾流行過崇蛇的風習。
除上麵說的五大集團之外,中國東南的吳越地區和西南的巴蜀地區,也都有過蛇崇拜,但有關的記載年代已進入商周時期,因此我們就在講青銅時代的蛇時再談吳越文化、巴蜀文化與蛇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