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靈和姍姍是鄰居,在學校還是同桌,兩人學習都很努力。不過,童靈的成績卻比姍姍的成績好許多。
又一次考試過後,姍姍依然沒有考過童靈,她忍不住問道:“我們每天都一起看書學習,我用的時間和你用的時間是一樣的,為什麼我總是不如你呢?”
童靈也有些好奇地反問道:“是啊,我也覺得奇怪。你看書的時候都怎麼看啊?”
姍姍說:“當然是將書上提到的所有內容能記多少就記多少啊!誰知道考試時考什麼,記得越多越保險。”
童靈卻搖搖頭說:“我不是這樣做的,我會將老師講過的知識重點,按照前後順序連成一個知識鏈,然後係統地去記憶。這樣我就不會在不重要的知識上浪費過多的時間了。我覺得,你是不是因為記的東西太多太雜,所以才沒有收到好的學習效果呢?”
姍姍想了想,覺得童靈說得有一些道理,她決定回去也按童靈所說的重點記憶法試一試,看看效果怎麼樣。
當代語言學家呂叔湘曾經說過:“我們各門學科都有一些基本的知識要記住,基本公式、規律要記住,這是不錯的。但是,不是所有的七零八碎的煩瑣的東西都要記住。書上都寫著在哪裏,到時候你去查一查就行了。”
顯然,姍姍就是記住了太多“七零八碎”的東西,所以她的大腦裏一片雜亂,知識到用的時候,自然就挑不出有用的了。
雖然知識學習很重要,但並不意味著要將所有的內容全部記住。而且,有些知識枯燥無味,如果硬去機械地記憶,也會使我們學習的積極性下降。更何況,要將書本上所有的知識內容全都記下來,這也是一件不大可能完成的任務,也沒有必要這樣做。再加上我們並不具備良好的歸納組織能力,各種知識混雜在大腦裏,反而會讓我們更分不清哪些知識是重點,哪些知識是次要的。
所以,我們要學會抓住重點去記憶,就如唐代詩人韓愈所說:“萬山磅礴,必有主峰;龍袞九章,但挈一領。”隻有抓住了需要記憶的關鍵內容,我們才能在有限的時間裏更高效地將大腦利用起來。
好方法
第一,要對記憶材料加以選擇和取舍。
老師講課時,都會提示重點;我們看書時,也會看到書上著重標示的內容;而對於一篇文章,也會有其主旨大意;即便是一句話,也有其主要的句子結構。這也就是說,記憶知識應當抓住綱領,而細枝末節的東西則能舍就舍。
所以,對於老師講到的重點,書上提到的主要內容等,都要標示出來,以提醒自己這些都是需要重點記憶的。我們隻有集中精力突破重點內容,才能提高學習效率,提升成績。
第二,學會係統記憶知識。
前麵事例中的童靈,善於抓住知識鏈條,所以他才能更好地記憶知識。在學習時,我們也要善於尋找知識的前後聯係,學著畫出知識樹,歸納重點知識,總結知識係統,將課本“讀薄”。這樣一來,知識在我們眼中就不會顯得煩瑣無頭緒了,隻要我們能想起最初的一個知識點,那麼就能很順利地牽出隨後的一長串知識。
第三,不要絕對不記憶零散知識。
有的同學一說要抓重點知識,就會隻死板地關注重點知識,細枝末節的地方就一點也不記憶了。這樣的做法也太絕對了。因為就現在的考試來說,某些細枝末節的內容也列進了出題的範圍,如果原本我們有能力記憶這些知識,但卻自己放棄了,這不是很可惜嗎?
因此,我們所說的“抓重點記憶”也是相對的,某些零散知識並不是沒有用,而是要將其放在次要的地位去記憶。另外,我們隻要記住了重點知識之後,再記憶細枝末節的知識也會相對容易很多,所以我們也可以“順道”記住那些零散知識。
小貼士
曆史上有很多名人都有超強的記憶能力,比如:
羅馬的愷撒大帝,可以記住每一個士兵的麵孔和名字;
古希臘哲學家亞裏士多德,幾乎能將所有看過的書一字不差地背誦下來;
法國軍事家拿破侖,可以準確記住設置在法國海岸的大炮種類與位置,倘若部下報告時出了錯,他還能及時糾錯;
俄國革命先驅列寧,可以準確記住國民經濟統計的繁雜資料;並對已經閱讀過的資料了如指掌。而且他還經常指導助手,要到哪一本書的哪一頁去查證他想要的資料。
意大利指揮家托斯卡尼尼,能夠指揮整個交響樂章而不用樂譜;
美國前郵政部長法利,可以記住成千上萬個人的姓名。
……
其實對於每個人來說,記憶力都是一塊待開發的“土地”。尤其是我們,現在正是培養記憶力的大好時候,如果能抓住記憶的重點,相信我們也能記住更多的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