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月十六日上午十時許,“鄭和號”上的科學工作者盼望已久的打撈船“大力士號”和拖輪“泰山號”終於在北方的海麵上出現了!
“鄭和號”立即從興華島起航,迎了上去。當他們相遇時,三船汽笛齊鳴,相互致敬。
“大力士號”是南海艦隊派來支援天苑四工程的。它是一艘長140米、寬32米、排水量一萬五千噸的深海潛艇打撈工作母船。這次為了打撈天苑四人的飛船,臨時突擊改裝了它的巨型機械手——“巨手”,使它那隻專門抓梭形潛艇的大鋼爪,在抓球形飛船的時候,不至於使飛船從大鋼爪的兩頭滑脫。在這條工作母船的後麵,還拖著一條潛水式駁船,“巨手”就放在這條駁船上。和“鄭和號”相比,“大力士號”儼然是一個老大哥了。
在離“鄭和號”北麵二百米的水麵上,“大力士號”和“泰山號”相互間保持著一定距離,緩緩地停下來。這個位置,恰在飛船殘骸上方附近。
一條工作艇從“大力士號”上吊放到海麵上。艇上有四個人,其中兩人穿著海軍服。他們駕著小艇到“泰山號”接了一個人,然後又向“鄭和號”駛來。駛至近處,徐振宇一看,欣喜地說:
“柯局長來了!”
柯化熱情地向大家擺擺手。當小艇停靠之後,柯化和穿著海軍軍官服的“大力士號”的艦長、打撈工程師以及“泰山號”的陳船長登舷梯上了“鄭和號”。
作為天苑四工程總指揮的柯化,正在主持一個會議。在這個會上,他們已經為即將開始的打撈工作製定了一個詳細的方案,反複推敲了每一個細節,充分估計了可能出現的種種意外以及應該采取的應急措施。與會者已從不同的角度,毫無保留地發表了自己的見解。看來,會議已接近尾聲了。
會議室裏有點悶熱,柯化脫去了製服,把白襯衫的袖子挽了一節。他的目光沉毅,語音渾厚有力:
“從現有的考察資料來看,在我們腳下躺著的球狀金屬物體,極有可能就是我們千方百計要尋找的宇宙飛船。而這艘飛船對我們人類的科學發展來說,是極為重要的。因此,這就給我們這次打撈工作提出了非常嚴格的要求。它要求我們在整個打撈過程中保持天苑四人飛船的原樣,絕不允許擴大它已有的損傷。這樣一來,對於‘大力士號’來說,最重要的問題,就是要保持自身的穩定。請同誌們按照今天會上商定的方案,互相配合,協同動作。我們一定要出色地完成這項任務!”
徐振宇、梁維舟和那位打撈工程師又補充了一些意見。
散會後,“大力士號”艦長、打撈工程師和“泰山號”陳船長迅速走出艙來。甲板上也很悶熱,天上布滿了烏雲。他們快捷地上了小艇,趕回自己的船去分頭準備。在“鄭和號”的駕駛艙裏,柯化、徐振宇、任思宏在李船長的陪同下,正在觀察“大力士號”的定位作業。根據天苑四工程指揮部的要求,它必須準確地停泊在飛船沉沒點的正上方。無論是海浪海流的影響,或是狂風暴雨的威脅,它的移動量都不允許超過十米。
“大力士號”依靠導航衛星定位,緩緩駛到預定位置上。“鄭和號”上的水下電視係統也已投入工作,張銎在“鄭和號”上測定了它的方位,確認它現在就在飛船沉沒點的正前方。他在探測艙裏打電話,報告了柯化。柯化立即用高頻電話通知了“大力士號”。
“大力士號”自己的測定結果,也證實了這一點,艦長立即命令把船上的動力定位裝置打開,使它始終保持在飛船正上方。
潛水式駁船的儲水箱閥門自動打開了,海水從四麵八方湧了進去。兩小時以後,它像一艘潛艇那樣,完全沒入海水之中。“大力士號”卷收拖纜,把駁船拽到了它的船底下麵。
楊繼先領著三名潛水員,穿著輕潛裝具,從“泰山號”上乘小艇駛到“大力士號”旁,下了水,潛到駁船上。這時從船底放下了高強鋼索。他們把它和放在駁船上的巨手牢牢地連結在一起。
當潛水員完成任務浮出水麵後,駁船也從“大力士號”船底下移到了船外。
一場熱帶海洋裏常見的暴風雨來臨了。“泰山號”和“鄭和號”在暴風雨中飄泊不定,而“大力士號”卻像一座海上鑽井平台那樣巋然不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