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赤壁前言(1 / 2)

建安十三年,秋初,曹操借天子之名,攜士卒百萬、將領逾千,順江而下,直指江東;孫權舉旗不定,麾下主降、主戰者各居半數,難有定論;劉備新敗,夥結江夏劉琦,湊得二萬人馬欲與東吳結盟,共破曹軍,由此引出了一段“諸葛亮舌戰群儒、智激周瑜,孫仲謀當斷力斷、斬案沉心”的傳世奇話!

自此,孫、劉聯軍,齊心破曹。

然而,孫權之所以曾生猶豫之心,倒並非是恐曹懼敗,又或是軟弱無能,而是另有原由:隻因轄內夷州地區近來生變,民心欲動,往來信息忽斷,竟已持續一月有餘,怎不憂心?此內憂外患之際不得不三思而行,隻道“壤外必先安內”故此才遲遲未做出決定,若非諸葛亮隻身前來,陳述其中之厲害關係,恐怕至今仍無定論。

提及夷州,乃今之台灣省及其周邊澎瑚列島等若幹島嶼。當時的夷州,山景秀麗,民風淳樸,雖然風俗、習慣等與內陸之人顯有徑庭,但善良樸實的性格卻如出一轍,由此可見,若非有人從中唆擺,絕不至蠢蠢欲動。

異變突起,孫權自然不會坐視不理,連番派出探馬相往,卻如石沉大海,至今仍無音訊,隻知夷州再往東去,有一島國,名曰“倭”,覬覦內陸諸地已久,此變故想來必定與它有關。

但猜測始終隻是猜測,難下定論,隻此曹軍大兵壓境之際,孫權隻得將“夷州之變”暫置一旁,美其名曰“彈丸之地不予掛懷”,但內心焦慮實不足為外人道也!

諸葛亮能言善辯,舌戰群儒,隻寥寥數語,便勸得孫權下定決心,但也看出其憂心猶存,所謂一心不能二用,既要破曹便不可分心旁騖,遂又勸道:“若倭國有大舉來犯之意,必已趁此良機有所行動,而現如今卻無有任何風吹草動,足以證明對方並無萬全之策,既然對方安奈得住,吳主又為何坐立不安?以亮愚見,何不來個靜觀其變,以不變應萬變,惹其自亂陣腳,露出狐尾,屆時曹軍已破,東吳上下士氣如虹,當可後發而先製,豈不兩全其美?”

“好一個以不變應萬變!”孫權拍案而起,“我乃當局者迷也,小小島國何足懼哉,待我收拾完曹操定要它的好看。”話音落時,抽劍斬案,誓要與那曹賊周旋到底。

諸葛亮這才舒眉一笑,破曹大計隨即浮於腦海之中,掐來算去,忽覺心口一緊,暗道:“大事不好,那曹操手下尚有張遼統領之虎豹騎一營,至今消息全無,似如此機動部隊常有扭轉敗局之效,不可不防啊……那張遼現在究竟身在何處?看來得尋一得力之人再行打探……”

…………

再說嚴浩,大軍即日出發,浩浩蕩蕩前赴江夏。兵士數量再增兩千已至七千,其中一千原為曹軍俘虜夏侯惇的手下,另一千則為江陵熱血之士,皆因嚴浩公司一說而起效忠之心。

嚴浩自然喜出望外,由此深感宣傳之重要性,遂緊急設立“政治宣傳部”,部長則由阿雅擔任,因其姓張,故上下皆稱其為“張部長”。

阿雅可算盡心盡力,手下隻數名文職,擠於馬車內,不顧顛簸勞苦,仍在抄襲宣傳手冊,嚴浩於心不忍,勸說幾句後見她依然執意,於是便不再說,命嚴剛通知火頭增加營養,隨即拍打胖大來至虞姬所乘的馬駕近前,一躍而上,挑起車簾便鑽了進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