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節 把“衛生”的概念植入孩子心裏(1 / 1)

個人清潔衛生看起來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卻往往反映出一個人的精神麵貌和生活情趣。人們常說活著就是為了提高生活質量,從而獲取精神上的自由和超越。

在日常生活中,不少孩子的個人衛生意識非常差。我們經常會看到一些住在集體宿舍的學生,穿戴卻亂七八糟,衣服褲子皺皺巴巴,油漬斑斑。集體宿舍的衛生更是慘不忍睹。桌子上杯盤狼藉,有的剩飯剩菜已經長出“黴菌”,床上更是成了“雜貨鋪”,被子已經看不出是什麼顏色,床下的世界更“精彩”,空瓶子、臭襪子、髒球鞋等橫七豎八地堆在一起。

養成良好的生活衛生習慣,是保證孩子身體健康的重要條件。孩子的抵抗力比較差,容易感染疾病,而良好的生活衛生習慣,不僅對預防疾病、保障健康有重要意義,而且對孩子以後的生活也有深遠的影響。

如果一個人的衣食住行一塌糊塗,特別不注重個人衛生,他的精神麵貌肯定很差,更談不上什麼精神升華。衣冠不整,精神上也必然是散散漫漫。父母要讓孩子明白:穿著不整潔,不講衛生是邋遢、沒出息的表現。

那麼,家長該如何把“衛生”的概念植入孩子心裏,幫助孩子養成講衛生的好習慣呢?具體來說,可從以下幾個方麵做起。

1.讓孩子理解講衛生的重要性

如果孩子沒有真正理解講衛生的重要性,隻是在老師或父母催逼下,被迫講衛生,是很難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的。父母要讓孩子知道不講衛生的害處,或者讓他們自己去查資料看講衛生有什麼好處,也可以引導孩子回想自己的行為,比如說:“記得你昨天拉肚子是因為什麼嗎?”孩子回想起醫生說他拉肚子是因為吃了不幹淨的水果,他就會把“水果不洗就吃”和“不講衛生”聯係起來,並意識到不講衛生可能引發的不良後果。

有條件的話,父母也可以找一台顯微鏡,讓孩子通過顯微鏡看看他們髒兮兮的小手上有多少細菌。這能使孩子獲得深刻的印象:手上那麼多的細菌,不洗手就拿東西吃,細菌可能就會和食物一起被吃進肚子;細菌進入體內,要是像孫悟空那樣在肚子裏蹦跳打滾,肯定會肚子疼的。如此一來,孩子就會自覺講衛生。

2.從日常生活的點滴做起

家長要逐漸地給孩子灌輸衛生的知識與概念,告訴他什麼是髒的、什麼是幹淨的,教育他飯前便後要洗手,不要吃髒東西、不要隨地吐痰、不要吃手、不挖鼻孔、不摳耳朵,要養成整潔衛生的習慣。要定期給孩子剪手和腳的指甲,這時期孩子的手到處亂摸,手指甲一定很髒。在給孩子洗臉、洗手時,要開始教孩子自己來洗手,教他如何擦肥皂,如何洗手。父母還要教孩子刷牙。要讓孩子每天按時休息,保證充足的睡眠,注意公共場所的衛生。

3.製訂具體的衛生規則

父母要和孩子共同製訂具體的衛生規則,並向他講明這些規則的意義。甚至可以將這些規則以標語的形式張貼在牆上。例如:不撒飯粒,飯前洗手,飯後擦嘴,吃水果要洗淨等。這樣可以時時提醒孩子遵守衛生規則。

4.告知孩子講究衛生要注意的細節

有些孩子在家從來不亂扔垃圾,一出門就忘記了,垃圾隨手就丟。父母可以為孩子準備一個塑料袋,讓他隨身帶著,以便把垃圾放在裏麵。喉嚨有痰時教育孩子不隨地亂吐,最好是吐在紙上,然後丟在垃圾箱裏。再如:勤剪指甲,剪完指甲要洗手和剪刀;紅領巾等物品要保持清潔;書包、文具盒等器具要保持整潔;身邊常備紙巾;嚼完口香糖後用紙包好再扔進垃圾箱等。

5.言傳身教比什麼都重要

孩子總是以父母為榜樣的,良好習慣的養成非一日之功。要想孩子養成好的習慣,父母首先要以身作則,杜絕丟三落四、不愛整潔的壞習慣,讓愛整潔、講衛生的習慣成為家庭生活的一部分。

良好的生活衛生習慣是保證孩子身體健康的必要條件。從小培養孩子良好的衛生習慣,能夠讓孩子健康茁壯地成長;孩子擁有了良好的衛生習慣,才會擁有更加正常的心理狀態;而幹淨整潔的服飾,又會增加孩子的必勝心理,讓孩子更好的麵對生活。

寫給父母

孩子不講衛生,一是孩子不明白講衛生的益處,還有一個是覺得洗手麻煩。很多成人不講衛生也是覺得麻煩,隻是大人會說自己是懶得洗。其實,這是一種沒有養成衛生習慣的表現。習慣是逐漸養成而不易改變的行為,孩子養成了講衛生的習慣,他就會覺得飯前洗手跟我們每天要吃飯睡覺一樣正常,而不是吃飯之前“不必要的程序”。如此一來,飯前洗手就會成為飯前的一個自然反應,而不是一種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