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可以沒有很多東西,卻不能沒有健康的生活態度。有積極樂觀的態度,生命就會充滿希望,就會生生不息!對於孩子來說,樂觀的心態,積極化解問題的做法,則是促使他們變得自信和智慧的源泉。
美國有一對兄弟,一個出奇的樂觀,一個卻非常悲觀。有一天,父母希望兄弟倆的性格都能改變一些。於是,他們把那個樂觀的孩子鎖進了一間堆滿馬糞的屋子裏,把悲觀的孩子鎖進了一間放滿漂亮玩具的屋子裏。
一個小時後,他們的父母走進悲觀孩子的屋子時,發現他坐在一個角落裏,一把鼻涕一把眼淚地在哭泣。原來,他在為自己不小心弄壞了玩具而傷心。
當父母走進樂觀孩子的屋子時,卻發現孩子正在興奮地用一把小鏟子挖著馬糞,把散亂的馬糞鏟得幹幹淨淨。看到父母來了,樂觀的孩子高興地叫道:“爸爸,這裏有這麼多馬糞,附近肯定會有一匹漂亮的小馬,我要給它清理出一塊幹淨的地方來!”
這個樂觀的孩子就是後來的美國總統裏根。他從報童到好萊塢明星,再到州長,直至當上了美國總統。這中間,樂觀的性格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樂觀是孩子對未來充滿信心和希望而又不斷進取的個性特征。孩子對那些能夠滿足自己需要的事物或對象,會產生一種積極的情緒體驗,而對無法滿足自己需要的事物則會產生消極的情緒體驗。樂觀的性格是孩子應對人生中悲傷、不幸、失敗、痛苦等不良事件的有力武器。如果孩子無法樂觀地麵對人生,就會意誌消沉,對前途喪失信心,而且長此以往,還會損害身體健康。
那麼,父母應該怎樣才能讓孩子學會積極樂觀地化解問題呢?
1.多向孩子灌輸一些樂觀主義的認識
平時,父母應該多向孩子灌輸一些樂觀主義的認識,讓孩子明白,令人快樂的事情總是永久的、普遍的。不愉快的事情隻是暫時的,不具普遍性。隻要樂觀地對待,生活仍然是美好的。例如,碰到周末要加班去,就要對孩子說:“今天媽媽要去公司加班,這表明媽媽的工作很忙。”孩子會覺得媽媽很能幹,在公司是核心人員。而不要對孩子說:“該死的,媽媽今天又要加班去。”因為這樣孩子會覺得你是不得不去加班的,這就給孩子留下了不快樂的陰影。
2.不要對孩子“抑製”過嚴
許多孩子不快樂主要是因為他們沒有自由。父母的溺愛,往往會抑製孩子們的一些行為和舉動,甚至替孩子包辦一些事情,這樣,孩子什麼事都不用做,也就無法從中得到樂趣。
美國兒童教育專家認為,要培養孩子樂觀開朗的性格,就不要對孩子“抑製”過嚴,而是要允許孩子在不同的年齡段擁有不同的選擇權。
一般來說,隻有從小就享受到“民主”的孩子,才會感受到人生的快樂。因此,聰明的父母不妨做個“懶惰”的父母,讓孩子自己去選擇、處理自己的事情。
3.允許孩子自由地表現悲傷
孩子在遇到困境時,往往會表現出悲傷。父母應該允許孩子自由地表現悲傷。如果孩子在哭泣的時候,父母要求孩子停止哭泣,不能表現出軟弱,孩子就會把心中的悲傷積聚起來,久而久之,反而造成孩子的消極心理。
對於孩子表現出的悲傷或軟弱,父母不要嗬斥,應該讓孩子盡情地發泄心中的鬱悶,孩子發泄夠了,他自然會恢複心情的平衡。當然,如果孩子需要父母的幫助,父母應該及時安慰孩子,用相同的心理去感受孩子的情緒,努力引起孩子的情感共鳴,從而緩解孩子的不良情緒。
4.豐富孩子的精神生活
豐富孩子的精神生活可以使孩子把注意力轉移到其他事情上。一方麵,父母要鼓勵孩子廣泛閱讀,讓孩子在閱讀中增加知識,升華思想。可以選擇閱讀偉人的故事、童話、小說等文學作品。另一方麵,父母要鼓勵孩子多交朋友,為孩子創造與同齡人交往的機會,如帶孩子到鄰居家串門,邀請其他孩子到家裏來玩等。
另外,父母可多搞一些活動,如帶孩子外出遊玩;也可讓孩子做一些創造性的活動,如利用廢物製作小作品,通過豐富孩子的精神生活,讓孩子在各種活動中體會生活的樂趣,增強對生活的信心,培養孩子樂觀的性格。
寫給父母
每個孩子都會碰到不稱心的事情,即使天性樂觀的孩子也是如此。當孩子遇到困境時,父母要多留心孩子的情緒變化。如果孩子悶悶不樂,父母無論多忙,也要擠出一點時間和孩子交談,教育孩子學會忍耐和堅強麵對,鼓勵孩子凡事多往好的方麵想,不要盡往消極的方麵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