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孩子,特別是小學階段的孩子,常常看見大人們做什麼,就吵著也要做什麼。男孩子看見爸爸騎自行車,就會吵著要騎自行車。雖然他的腳還踢不著踏板,卻總是躍躍欲試。女孩子看見母親做飯,有時也鬧著要做飯。這既是孩子有參與意識的表現,也是孩子開始出現獨立意識的表現,他們希望像大人一樣有事可做。
孩子有參與意識是好事,因此,如果孩子出現這樣的要求,父母千萬不要隨便給他們潑冷水:“你人才比車子高一點,就想騎車子,別把車子摔壞了。”“人小小的,還夠不著麵板就想做飯,不要把衣服弄髒了!”等。
這樣的冷水是很容易傷害孩子自尊心的,對他們的健康成長很不利。孩子可能確實是太小了,還不能做這樣的事情,可是能不能做好與孩子的參與意識相比,前者就顯得微不足道了。
孩子要求做某種嚐試,即使父母知道會有許多困難,或者不會成功,也還是應該給孩子一個嚐試的機會,讓他去驗證自己的才能。有時孩子也會想出父母想不到的辦法,產生超乎尋常的構思。如果事先就以肯定會失敗為由而不許孩子嚐試,那麼孩子內心潛藏的無限可能性就無法得到發揮。這種害怕失敗的心理狀態,會使孩子不敢輕易嚐試新的事物,進而變得消極、被動。
事實上,任何人走向成功通常都要經曆多次的探索與失敗。任何人在做一件事情的時候,都有一個學習與實踐的過程,而且開始通常也都是做不好的。就以洗衣服這樣一件簡單的事而論,一個人初次洗衣服時肯定洗得不幹淨。因為他沒有洗過,沒有經驗,不知道怎樣才能洗得幹淨。做飯也是一樣的,很多人第一次做飯,不是少放了水,把飯煮得過硬,就是多放了水,把飯煮得過稀。這是不足為怪的。因而,如果孩子第一次做什麼事,做壞了,父母不要過於責備,而應幫助他總結經驗,找出沒有做好的原因,下次加以改進,可能就會做好了。
做父母的都知道“失敗是成功之母”的道理,但道理說起來簡單,做起來卻並不容易。我們發現,有些父母看見孩子沒有把事情做好,就幹脆自己過來代勞。他們的說法是:“我自己動手省事得多。”這種越俎代庖的做法,對教育孩子是大為不利的。
家庭是個大舞台,父母可以先通過培養孩子參與處理家庭事物的方法,來增強孩子未來走向社會認識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具體地說,父母可以采用以下幾種方法。
1.讓孩子參與家事獲得歸屬感
父母讓孩子參與家事,理由不隻是需要幫手,更多的是要孩子在參與的過程中體會到自己是家庭的一分子,讓孩子因為貢獻而獲得歸屬感。當孩子察覺到自己有能力改善周遭環境,便能激勵他朝著自我肯定的康莊大道邁進。做家事是最初且最容易的能力表現,所以不要小看收拾玩具、整理衣服、洗碗筷等家事。
2.讓孩子參與會客成為小主人
生活中,每當客人光臨時,有些家長總會以各種理由將孩子支走。家長可能是為了防止孩子在客人麵前吵鬧而影響大人說話,或是怕孩子在客人麵前有失禮行為而讓客人掃興。殊不知,讓孩子參與會客,大大方方出場,大大方方對話,大大方方表現自己,不僅能讓孩子學到書本上學不到的知識,如文明禮貌、風度涵養、待人接物、應對進退等,而且能鍛煉孩子的膽量和語言表達能力,使孩子獲得更多新鮮信息。這不僅有助於培養孩子的口才辭令,增強孩子即興反應的能力,而且能達到豐富閱曆、增長見識的目的。因此,家裏來客人時,不必將孩子支走,還是讓孩子參與會客好。
3.給孩子選擇與決策的權利
要讓孩子參與,就要給孩子選擇的權利。孩子有了選擇的權利,其主動性和參與的熱情才能被調動起來。
一對父母帶著女兒去買沙發,到了賣家具的商場,裏麵各種各樣的沙發讓人一時挑花了眼,但不管看哪種沙發,他們都要問一問9歲女兒的意見。導購見狀,就不解地問他們為什麼要征求一個小孩子的意見。孩子的媽媽就告訴導購:“別看孩子小,但女兒喜歡在沙發上玩,沙發對她很重要,她喜不喜歡也很重要。”女兒受此鼓勵,更覺得自己理所當然地要參與,於是不但更主動地參與對沙發的評價,而且還跑來跑去,尋找自己喜歡的沙發。後來孩子看中了一組沙發,父母覺得也可以,便誇女兒的眼力不錯,並最終買下了那組沙發。
一個家庭之所以會溫馨和諧,是因為家庭的每一個成員都對這個家有愛、有感情,他們能參與其中。讓孩子參與家務是培育他對家庭感情和讓他有參與感的好辦法。試想想,如果家中的擺設都有孩子巧妙的心思;家中的沒一個角落都有他的足跡;可愛的小寵物也是由他一手照料大的,這一切怎能不增添他對家的情感與歸屬感呢?
寫給父母
讓孩子多多參與,是家庭教育中培養孩子自主意識、自主能力的重要環節,如果再配合給孩子一定的獨立空間,在一定程度上和一定範圍內讓孩子獨立完成自己選擇的事情,將更為有效。家長朋友們不放一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