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與孩子去交流、對話?很多父母可能沒有把這當作一個問題,認為就是說說話,聊聊天而已。其實不然,交流、對話的目的是要讓孩子接受父母的教育,這就是說,隻有孩子敞開心靈的窗戶,坦誠地麵對父母,然後父母才能對孩子進行貼心的教育。
有一個女孩,麵對“小升初”的學習壓力,她開始變得沉默寡言,很少與父母說話。不僅如此,女孩的學習成績也在沉默中逐步下降。父母想找女兒談話,但隻要提到成績,女兒就會麵露不悅之色。沒說幾句,父母就會被她逐出房間。麵對如此尷尬的局麵,父母陷入了從未有過的困惑與迷惘之中。
後來,在班主任的建議下,女孩的父母決定避開學習的話題,在每天晚飯後與孩子聊天。一次次耐心的談話、一天天艱難的交流,女孩和父母談話的時間在慢慢延長,5分鍾,10分鍾,15分鍾……漸漸地,每天晚飯後的30分鍾成為全家人一起交流談心的“法定”時間。
剛開始,父母隻找些輕鬆的話題,幾乎是漫無邊際的閑聊:從班級到學校,從學校到小區,盡量讓女兒多說些。漸漸地,父母把話題擴大到報紙雜誌、電視新聞、世界大事,隨著時間的推移,父母和孩子幾乎成了無話不談的好朋友。在不知不覺中,女孩的壓力消除了,學習也跟了上去。
與孩子談心,是一門當父母的藝術。當孩子任性或生氣時,不會當父母的和孩子對著幹,兩代人之間往往會爆發一場“戰爭”,而會當父母的人,往往把話題岔開,引導孩子想別的、說別的——很開心的事或很滑稽的事,孩子往往破涕為笑,這時再對其進行教育,效果往往事半功倍。
相信大多數做父母的都希望孩子能對自己無所不談。因為隻有了解孩子的生活,了解孩子在想什麼,我們才能夠幫助孩子。那麼,怎樣與孩子交流,才能引導孩子敞開心扉呢?專家們有很多建議,能幫助大家改善和孩子的交流方式。
1.營造一個良好的談心背景
談心要有良好的情感氛圍,包括雙方在談話時的心情、態度以及氣氛。隻有雙方在心情舒適愉快,氣氛輕鬆融洽的前提下,談心才能收到良好效果。在心境愉快的情況下,家長才能心平氣和,不至於煩躁而不注意方式,急躁而不擇言;孩子對家長的勸導、批評也較容易接受。
良好的心理背景,可使人坦率真誠,無話不談。家長與孩子可走出家門,漫步在幽靜的湖邊,穿行於林陰小道,欣賞著悅目的景色,呼吸著新鮮的空氣,邊走邊談;也可選擇孩子非常喜歡的娛樂場所,在這種地方談話,孩子能夠直率地道出真情。
2.別打消孩子傾訴的積極性
孩子說話時,你可以邊聽邊說“嗯,我知道這很傷你的感情”等表示理解,鼓勵他們把事情敘述完,而不是當孩子說到一半時,你就亂下結論,氣衝衝的批評孩子,否則容易打消孩子向你傾訴的積極性。等你明白過來再想去問他時,他就不會輕易對你說了。
3.家長要注意控製自己的情緒
教育孩子是一項特殊的工作,它麵對的是有思想,有個性,但思想和個性又不成熟的孩子。當孩子講述他自身的事情,家長發現孩子身上有問題的時候,難免會產生各種各樣的情緒:或大發雷霆,或諷刺抱怨,或傷心歎氣。父母在情緒激動或憤怒時教訓孩子,可能對孩子說出不理智的語言或采取過於強烈的懲罰。這樣,一方麵會挫傷孩子的自尊心,使孩子不能看到自己行為的錯誤之處,孩子也不想糾正自己的錯誤;另一方麵會使孩子產生抵觸情緒,關閉與父母的溝通之門。
寫給父母
當孩子主動向家長講述他內心的小秘密時,孩子看到父母過激的反應,往往會因為害怕而不再說下去。此時,家長若想進一步了解孩子,就要態度誠懇地向孩子道歉,並求得孩子的原諒。你可以這樣說:“剛才是媽媽不好,媽媽由於工作上的一些事情一直很上火,媽媽給你道歉,你能把剛才說的事情再和媽媽講一遍嗎?”這樣,孩子會覺得家長發火並非因為自己,其內心的恐懼和警惕就會減弱,並願意再次談起自己的心事。
§§第四章 尊重孩子獨立的心思,提高孩子的自立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