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人父母者,都希望自己所說的話,在孩子心目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希望自己在訴說時,孩子能夠認真傾聽。然而很多的現實卻是:父母說得口幹舌燥,孩子卻心不在焉,事後水過地皮幹;父母苦苦追問,孩子卻“惜字如金”,不願多透漏半點風聲。教育專家指出,親子之間溝通起來障礙重重,原因就在於父母不懂孩子的心思。父母隻有摸清孩子的心思,才能改善這種被動的局麵,才能實現無障礙溝通。
一位教育家說過這樣一句話,他說:“要想和孩子達到理想的情感溝通,就要學會和孩子交朋友,建立一種完全平等的朋友式的親子關係。”也就是說,要父母們適當放下家長的架子,和孩子平等地交流。
現實生活中,很多父母都喜歡訓斥孩子:“我的話你怎麼就不聽呢?”“你必須這樣做?”“我說了算還是你說了算?”“你知不知道這樣做是不對的?”“你應該這樣做……”這樣的話語經常出現在父母和孩子之間,也許父母認為自己總是對的,但如果孩子同樣也認為自己對的,那麼父母和孩子之間就沒有平衡點,隻有火力爆發點,而受傷的總是孩子。
一個12歲的小女孩,平時都是自己的衣服自己洗,然後疊放好。然而有一天,媽媽發現她的髒衣服堆了一堆卻不去洗,就訓斥了她,認為這樣她就不會忘了。可是接下來的一周,小女孩還是沒有洗。媽媽終於發火了,她把女兒拉到洗衣機旁,強迫她把衣服洗了,並且說:“記住了嗎?下次記住及時洗衣服,否則就沒有衣服穿!”此時,女兒的眼中充滿了委屈的淚水。
孩子就是孩子,無論他多麼成熟,他還是不能達到成年人的境界,因此我們就不能完全用成年人的標準來要求孩子。與其訓導孩子有一個好習慣或者是改掉某些毛病,不如與孩子一起朋友式地討論問題。在討論中讓孩子懂得應該怎樣,而不是單純地要求他必須怎樣。
有些父母對孩子,總是像上級對下級那樣。他們總在強調他們自己的觀點與尊嚴,而不顧及孩子的想法。這樣做,不僅得不到孩子的認同,反而容易引起孩子的反感,而且會嚴重破壞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
從心理上分析,有的家長根本就沒有考慮過孩子的想法,隻是在顯示自己作為父母的權利,標榜父母的身份、年齡與體力。弱小的孩子抗爭不過,就隻能用沉默來反抗,進而引發孩子的對抗心理。
許多父母在無法對孩子實行有效的教育時,就會動用權利,強迫孩子去做。這種武斷的教育方法會讓孩子的抵觸心理更加濃厚,開始孩子可能在父母的強製下做了,可是次數多了,孩子就會產生很大的反抗情緒。根據“哪裏有壓迫,哪裏就會有反抗的”理論,這種親子間不平等的交往會導致親子關係急速惡化,甚至會到不可收拾的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