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節 讓愛打架的孩子學會妥善處理糾紛(1 / 1)

孩子之間發生矛盾,進而打架的事時有發生。一般來說,孩子打人可能並非討厭對方。很多時候,孩子可能隻是想借助打人這種行為試探別人的反應,或是引起他人的注意。

桐桐是個不愛說話的小男孩,馬上就要10歲了。平時桐桐看上去很聽話,但和其他小朋友玩的時候,他經常動手打人。媽媽詢問桐桐為什麼打人,桐桐卻說:“我很想和他們交朋友,可他們老跟我作對……”

其實桐桐自己也知道打人不對,事後還主動給小朋友道歉,但是他就是改不了打人的毛病。爸媽真怕他用拳頭來代替語言,養成打人的習慣,以後跟人打架出什麼亂子。

一般情況下,孩子之間打架是“一個巴掌拍不響”,有一方能夠妥善處理問題就打不起來。因此,不管是自己的孩子打了別人,還是被別人打了,都不宜劈頭蓋腦地訓斥孩子,也不宜為了“澄清事實”或者“給孩子出口氣”而卷入孩子之間的糾紛。比較理性的做法是讓孩子充分傾訴,了解更多的細節,然後抓住關鍵環節,教給孩子妥善處理糾紛的方法。

1.讓孩子們自己去停止打架

一般來說,對孩子打架,大人不要卷入太深。因為孩子們通常並不把打架的事情看得有多嚴重,不少孩子待在一起就打架,而打過之後又照樣在一起玩耍。所以,孩子們一般的打打鬧鬧,或拉拉扯扯,隻要不是太過分,而且沒有受到傷害,就不是什麼要緊的事,最好讓孩子們自己去停止打架。

2.過度反應等於變相鼓勵

打人事件發生了,父母不要有過分強烈的反應。大喊大叫,或者打孩子的這些反應,對打人行為可以說是一種變相鼓勵。父母過於強烈的反應恰恰是向孩子表明了攻擊是解決衝突和引起注意的一個非常恰當的方法,懲罰也是白費力氣。

3.讓孩子學會用言語表達自己的想法

不善言辭的孩子,平時悶聲不響,但打起架來最凶猛。其實,並非這種孩子愛打架,很多時候都是因為他們不善表達自己的想法,才引發矛盾衝突的。家長應給孩子提供一個可選擇的、替代攻擊的方法。使用語言就是一個替代武力的不錯的建議。父母甚至可以直接告訴孩子:“如果你想玩別人的玩具,不要打小朋友,也不要去搶,你可以說‘讓我玩玩你的玩具好嗎’……”

4.允許孩子分辨

父母要認可孩子的感受,並簡短地給孩子一些指導。打人行為是不能容忍的,但孩子的感受是可以接受的。打架停止或風波被平息後,家長要耐心傾聽孩子的心聲,並詢問孩子:“事情是怎麼發生的?”“為什麼會出這樣的事?”“應該如何解決?”孩子們想通了這些問題,教育的目的便達到了。

5.父母應以身作則

有的父母一邊打孩子,一邊對他說:“不是告訴你不要隨便打人嗎……”身教勝於言傳,要求孩子不打架,父母應給孩子樹立好榜樣。在家裏,父母不要對孩子使用暴力,夫妻之間也不要打架,盡量營造家庭民主氣氛;與鄰裏相處也不訴諸武力,積極營造團結和睦的氣氛,為孩子做出榜樣。父母要教會孩子寬厚待人,在人際交往中克己寬人,做到真誠友愛。要讓孩子懂得,保持和諧的人際關係,是一種文明、積極的表現。孩子有了容人之心,才能成為一個識大體、講道理的人。

總之,遇到孩子打人的情形父母一定要保持冷靜,在緊迫關頭保持耐心,並教給孩子解決矛盾的方法。

寫給父母

麵對孩子打人,家長的態度應十分明確,首先要及時製止,鄭重告之“不許打人”,然後允許孩子申訴打人的原因。父母要明確地表示對此事的態度,並給孩子講清道理。如是其他小朋友引起的,應告訴孩子有很多方法可以解決問題,打人不是解決問題的最好方式。如果孩子情緒激動,聽不進道理,可以暫時“冷處理”,待孩子平靜以後,進一步講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