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姑告訴我,在很久很久以前,在還是封建君主製的年代,宋家的老祖宗在京城做大官,官至一品尚書,顯赫一時。宋尚書生有三子,大兒子調至外地做官,常年不在家;二兒子遊手好閑,靠著老爹在衙門裏混了個油水豐富的閑職;再說這三兒子,乃是尚書大人的驕傲,他麵若冠玉,玉樹臨風,三歲能文六歲能武,從小就是在京城眾人誇讚中長大的謙謙君子。
在尚書府的後門邊上,有一戶簡陋的小院。家主是帶發修行的道士,獨自帶著個女兒小箏生活。
隨著時間推移,幾位都長大成了青年小夥子小姑娘。
窮人家的孩子早當家,小箏的道士爹整日裏忙活著煉丹修道,或者是替人驅鬼鎮宅補貼家用,忙的不可開交,家裏又沒有個婦人操持家務,所以一切活計都落在了小箏的頭上。
這日,小箏又同往常一樣去河邊浣洗衣物,恰巧遇到了與同伴一起出遊的宋二公子。同伴見小箏長相甜美,便對宋二公子玩笑說:“家中若是娶了這樣賢惠的娘子,倒也是樂的輕鬆,平日裏玩耍的也能更盡興。”
同伴或許隻是隨口一說,宋二公子卻記到了心裏,回府後便央著母親宋夫人去上門提親,要娶小箏做老婆。
宋夫人架不住兒子的軟磨硬泡,眼見著兒子確實到了該婚嫁的年紀,還真差了人上門去提親。
小箏當然是不肯,但是宋夫人跟著宋尚書見識的多了,自然會言語,說不急著立馬成親,有空小箏可以多去府上走動走動,跟宋二公子接觸多了,沒準就產生感情了呢。
這下,小箏也不好推托,便應下了。
起初,宋二公子還能耐著性子陪小箏逛逛花園聊聊天。但是後來他的本性就漸漸暴露,宋二公子常把小箏一個人丟在後花園,自己卻總是消失。
在機緣巧合下,小箏與宋三公子相遇相識,小箏與宋三公子趣味相投,相談甚歡,漸漸地,兩人便是產生了超出友情外的情愫。
就在這時,小箏有天偶然路過後院一間廂房,聽見裏麵傳來異響,於是,小箏因為有些好奇,便往裏麵偷望了一眼。這一眼望去,差點將小箏嚇得神飛魄散。
小箏清楚的瞧見,宋二公子他趴在一隻通體粉白的母豬身上……他們,他們在……苟合。
待小箏發現此事後,她跌跌撞撞地跑去告訴宋三公子,三公子沒想到他二哥竟然是這樣的人,自然是大大吃了一驚,自家二哥養豬他是知道的,宋三公子一直以為這是他二哥的寵物愛好,自然沒有多問,誰成想,他養豬竟然是為了與之苟合,真是荒天下之大謬。
兩人不知該如何是好,而且近日來,宋二公子逼婚著實緊了些。莫說小箏與宋三公子產生了感情,就是沒有,宋三公子也不敢讓小箏嫁給那樣變態之人。
於是,兩個年輕人一合計,決定寫封信告訴尚書大人,同時兩人私奔。
但是人算不如天算,宋二公子在找宋三公子的時候,無意中看了一眼信紙,他就知道自己的荒唐事情敗露,便偷偷跟著宋三公子,想著趁他不備,搶了信紙,結果意外得知小箏要跟宋三公子私奔的事情,當下他惱羞成怒,感覺受到了奇恥大辱,決心報複他們兩人。
他買通宋三公子身邊的小廝,將宋三公子寫給小箏私奔時間地點的書信攔截了下來,然後則自己篡改一二,打算拖延二人的私奔計劃,同時他帶人前去,鬧大這件事,讓全城的百姓都看看以往他們歌頌的宋三公子是個什麼德行,偷偷與哥哥的未婚妻私奔,哼,看他擔不擔得起這頂高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