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山丹丹花開紅豔豔(1 / 1)

嶄新的豐田小汽車載著我們沿著蜿蜒曲折的山路一路順利到達山頂。眼前是一片空曠的廣場。站在山頂,極目眺望,白雲就在半山腰,似雲似霧;山風吹來,鬆濤陣陣,仿佛在頷首歡迎我們這些遠走高飛多年的遊子;碧綠的茶園看起來那麼整齊,山上杜鵑花正開得火紅;眼前的通天湖就像一顆明珠鑲嵌在群山之間;靠近湖邊的是清一色的亭台樓閣,雕欄玉砌的各色建築,紅牆綠瓦,仿古的、歐式的、現代的,應有盡有。不遠處的山背後就是遠近聞名的觀音湖,俯首可見。

走進清涼寨——風韻別致的高山流水,氣勢巍峨的寨閣城牆,溫馨幽靜的花湖林海,奇美壯觀的飛瀑沉峽,如夢如幻,如詩如畫。峽穀風情區以通天湖、酒醉湖為軸心,將獨具大山特色、山水氣勢和幽穀風情的牛郎穀、飛流穀、青香穀連成一線。古寨遊覽區為武漢市絕無僅有的登高覽勝之地,登高遠眺,百裏風光盡收眼底,田園村舍,宛若身旁。民俗風情區內的劉家山村,是武漢市人口居住最高、最遠的深山古村落,有近千年曆史。民居建築古樸新穎。村中的古銀杏群、青茶、翠竹園林、小橋流水風光,風韻別致,雅俗宜人。

景區獨有的千年鐵衣古鬆、珍稀名貴樹種簿葉潤蘭、仙石樹、咬鬆岩、楓林灣、千畝連片油茶等極具觀賞價值的植物生態景觀和西峰古寨、道人洞、浴仙池、水簾洞大瀑布等自然人文景觀以及古寨的傳說,牛郎穀、酒醉湖的傳說,花木蘭、劉炳士的故事和道光皇帝禦賜木匾的來由等傳奇色彩濃厚的民間文化,繪出清涼寨人獨有的景觀特色,凸顯出“白雲深處清涼寨,後花園中孔雀屏”的鮮明主題。

木蘭清涼寨——我的家鄉!

清涼寨,我回來了!

那天,我們一幫畢業二十多年未相見的初中同學相約回鄉遊覽清涼寨。

歲月滄桑,鬥轉星移,物是人非。山還是那座山。人還是那群人。走在山上,感覺以往熟悉的山怎麼變了?過去那光禿禿的山,現在變得如此蔥蘢?過去那人煙稀少,流傳的“嫁女不嫁劉家山”的西峰尖(現在叫清涼寨)怎麼成了旅遊度假區?過去那高低不平的羊腸小道怎麼變成了如此寬闊平整的水泥路?老同學相聚,不免感歎萬分。

曾記得,小時候,我們兄弟仨上山砍柴,走在被大雨衝刷後上山的小道上,五六裏的山路,到達山腰時就已筋疲力盡。休息片刻,就得抓緊時間上山砍柴,不然太陽下山就趕不回去了。有時,到半山腰還砍不到柴禾,柴禾早已被砍光了,隻剩下光禿禿的山。隻得再往前走,翻過一座又一座山梁,才能砍到柴禾。砍到柴禾後,拿出隨身帶的麻繩捆好,再用衝擔挑起來。就一小擔柴禾,我們兄弟仨換著挑,走一陣歇一陣,上氣不接下氣。肩膀磨破皮了,腳掌走出了血泡。那年,我十二歲,二弟九歲,三弟七歲。

曾記得,那時候,全家六口人就擠在一間十幾平方米的連門板都沒有的破屋。為了建房,父親利用在生產隊出工前後的時間,起早貪黑,來回走十幾裏的山路,每天早中晚上山砍三擔柴,然後自己挑土做磚瓦,將砍的柴禾用來燒窯。後來,房子建起來了,父親卻倒下了。父親因長期砍柴挑柴勞累過度患了嚴重的腰肌勞損,在一個抗旱的夏天,倒在了水溝裏。

那時候,山上的柴禾幾乎全被砍光了。野獸幾乎絕跡。田坡地頭的荊棘、草皮也全被砍光、挖光做了柴禾。吃的也幾乎餐餐是紅薯,就連稀飯也要拌上野菜。很少能吃上米飯。

過了兩年,農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製,分田到戶了。父親由於患上腰肌勞損後,不能從事重體力勞動,就出外經商。父親憑借他的靈活頭腦,很快就將生意做開了。一年後,還當上了小老板。三年後,裏外各兩個院子、占地400多平方米的一棟二層樓房在公路邊建起來了。那是全村第一棟樓房。

姐姐和我們弟兄仨後來都通過讀書走出了農村。父親後來不再做生意,與我們在城裏一起生活了幾年後,由於不習慣城裏生活,最後還是回鄉定居了。

他離不開曾經生活了幾十年的家鄉。他說,家鄉現在有線電視、自來水都通了,水泥路修到了家門口,農村人都辦了醫療保險,種田不交稅還有補貼。前些年實行封山育林政策,現在山上各種樹木長得密不透風,好多年前就沒人上山砍柴了,現在家家戶戶都燒的液化氣,生活條件不比城裏差。還有,我們家鄉清涼寨於2004年引進一個旅遊扶貧開發項目,成為木蘭生態旅遊區“八大”景區之一。景區風光秀麗,氣候宜人,常年氣溫比市區低6——8度。春季山花爛漫,夏季舒適清涼,秋季遍山野果,冬季素裹銀裝。被譽為“武漢最美的山寨”、武漢火爐城的納涼勝地和森林氧巴。昔日的荒山禿嶺變成了旅遊風景區,住在鄉下空氣清新,風景好,舒服。

通往清涼寨旅遊度假區的車每天從我家門口經過。父親沒事的時候,總喜歡搬張椅子,坐在路旁的樹下,看著絡繹不絕的各種漂亮小車來來往往。

離開清涼寨的那天,我看到山上的杜鵑花開得越發火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