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和根本目的。社會主義製度建立後,共產黨人如何領導全體人民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是當代社會主義運動麵臨的重大課題,尤其是中國的社會主義製度脫胎於貧窮落後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勞動人民在政治上當家做主之後,也熱切渴望盡快改善自己的生活狀況,早日走上富裕之路,使得這一課題的解決顯得尤為緊迫。毛澤東和鄧小平在領導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過程中,對共同富裕之路進行了長期的、艱苦的探索,並最終找到了一條切合現實國情和時代特點且行之有效的富民之路,在理論上形成了係統、完整的共同富裕思想。
(一)同富與共富:毛澤東的富裕觀及其時代局限
富裕,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根本趨向,對富裕的追求更是人的生存、發展的自然權利。遠溯上古,就有管子的“富民治國”之道,荀子的“不富無以養民”之說,追求“倉廩實”成了曆代有雄才大略的英明政治家的治國目標。社會主義製度不僅不排斥富裕,而且為實現更高程度的富裕和最大多數人的富裕提供了製度保障。因此,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一個基本原則和根本目的,也是社會主義國家的政治家在治國過程中須認真考慮的重要課題。
在領導我國建設社會主義的進程中,毛澤東在馬克思主義發展史上第一次明確提出了“共同富裕”這一概念,闡述了中國在社會主義條件下的共同富裕問題。1955年7月,毛澤東在《關於合作化問題》的報告中提出:“在逐步地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和逐步地實現對於手工業、對於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的同時,逐步地實現對於整個農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即實現合作化,在農村中消滅富農經濟製度和個體經濟製度,使全體農村人民共同富裕起來。”同年10月,在資本主義工商業社會主義改造問題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毛澤東再次闡述了共同富裕問題,深刻地指出:“現在我們實行這麼一種製度,這麼一種計劃,是可以一年一年走向更富更強的,一年一年可以看到更富、更強些。而這個富,是共同的富,這個強,是共同的強,大家都有份。”強調“這種共同富裕,大家有把握,不是什麼今天不曉得明天的事。”可見,在進入社會主義社會之後,如何使人民共同富裕起來,是毛澤東極為關注的一個大問題,而且,使人民群眾共同富裕起來,也是毛澤東的一貫思想。他在《關於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中再次談到:我們準備在幾年內,“使現在還存在的農村中的一小部分缺糧戶不再缺糧,除了專門經營經濟作物的某些農戶以外,統統變為餘糧戶或者自給戶,使農村中沒有了貧農,使全體農民達到中農和中農以上的生活水平。”在這裏,毛澤東把富裕中農的生活水平作為農民共同富裕的初步要求提了出來,並在他主持製訂的《全國農業發展綱要四十條》中提出,爭取在1962年前後實現這一目標。
毛澤東作為一位偉大的人民領袖,在新中國建立之初,便對共同富裕問題給予了極大的關注,這除了與他的“為人民謀幸福”的價值追求密切相關外,還有著深刻的理論依據和現實依據。
消滅私有製,消滅剝削,在高度的物質技術基礎上不斷滿足社會經常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建設社會主義,這是馬克思主義的一個基本原理。恩格斯指出:社會主義社會廢除了生產資料私人占有,通過社會生產,不但可能保證一切社會成員有富足的和一天比一天充裕的物質生活,而且還可能使他們的體力、智力獲得充分和自由的發展。指明了社會主義生產是以一切社會成員的富足和全麵發展為目的的。列寧也曾講,隻有社會主義才可能根據科學的見解來廣泛推行和真正支配產品的社會生產和分配,使全體勞動者過最美好、最幸福的生活。斯大林在領導社會主義建設的過程中,也提出了使“全體成員”“富裕”的思想。指出:社會主義不是要大家貧困,而是要消滅貧困,為社會全體成員建立富裕和文明的生活。應該說,上述論述已經含有共同富裕的思想,隻是還沒有明確概括出“共同富裕”的概念,毛澤東作為一位馬克思主義者,上述思想自然是解決中國社會主義建設中的具體問題的重要理論依據,也是他共同富裕思想的理論淵源。
同時,毛澤東對共同富裕的孜孜追求也是基於他對現實國情的深切體察和準確把握。在舊中國,占人口90%的農民除了受地主階級的超經濟剝削外,還要受高利貸盤剝和反動政府的苛捐雜稅剝削,收入分配極其懸殊,廣大人民處於生存絕境的水深火熱之中,因此,新中國建立後,人民群眾中普遍存在著對富裕生活的強烈渴望。同時,建國初,毛澤東從舊社會接過來的是慘遭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剝削壓迫,經濟文化都相當落後的爛攤子。因此,要使我國不被開除球籍,使中國人民真正在世界上揚眉吐氣地站立起來,必須迅速發展起來,不斷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實現共同富裕,趕上或超過發達國家。
另外,在毛澤東那裏,共同富裕又是作為一個關係社會主義製度存亡的重大政治問題來看待的。建國之初,新生的人民政權處於西方國家的歧視、排擠和封鎖之中,並且內有反動殘餘勢力的顛覆和破壞,因此,如何從根本上鞏固新生的社會主義製度,無疑是毛澤東優先考慮的重大問題。對此,毛澤東認為,隻有農民共同富裕,社會主義製度和工農聯盟才能鞏固。他指出:“在土地改革後,農民發生了分化。如果我們沒有新東西給農民,不能幫助農民提高生產力,增加收入,共同富裕起來,那些窮的就不相信我們,他們會覺得跟共產黨走沒有意思,分了土地還是窮,他們為什麼要跟你走呀?”同時,那些富裕農民也不相信我們,“覺得共產黨的政策總是不合自己的胃口”,結果兩下都不相信,那麼工農聯盟就很不鞏固了。這就要求我們把實現共同富裕作為社會主義建設的一個重要任務來抓,這是和鞏固工農聯盟、鞏固社會主義製度的政治任務緊密聯係在一起的。
毛澤東不僅在理論上提出了共同富裕的思想,並將其確立為社會主義的根本目標,而且對實現共同富裕的途徑和方法進行了艱辛探索。
1.必須走社會主義道路,這是實現共同富裕的基本前提
毛澤東一向認為隻有社會主義能夠救中國,隻有社會主義才能發展中國。社會主義公有製的建立,實現了全體社會成員對生產資料的共同占有,從根本上消除了剝削和壓迫,鏟除了勞動者的窮根,使共同富裕成為可能。從曆史上看,追求富裕作為人的生存、享受、發展的自然權利,從一開始就違背個人意誌發展為占有生產資料的一定階級、集團的富裕,並與個人相對立,因此,在階級、剝削存在的條件下,純粹個人的或包括大多數勞動者的“共同富裕”隻能以虛幻的形式出現。無論是“天下為公”的“大同”社會,還是人人飽暖的世外桃源,千百年來隻能是一種可望不可及的美好向往。社會主義製度消滅了生產資料占有的私人性並使之變為社會的,從而使“共同富裕”由虛幻形式變為現實。因此,毛澤東強調,要領導農民走社會主義道路,“使農民群眾共同富裕起來,窮的要富裕,所有農民都要富裕,並且富裕的程度要大大地超過現在的富裕農民。”走社會主義道路,就是把農民引向合作化、集體化的道路。幾千年來的個體經濟,農民一直過著貧窮艱苦的生活,隻有靠組織起來,才能產生強大的生產力。毛澤東認為,隻有走互助合作的社會主義道路,才能抵禦各種天災,消除兩極分化;才能利用集體的力量興修水利,使用現代化的農業機械,克服在單幹情況下辦不到的事情;充分發揮集體經濟的優越性,實行因地製宜,因人製宜,使人盡其才,物盡其用,提高勞動效率和單位麵積產量。這樣農民就能在社會主義道路上較快地共同富裕起來。
2.大力發展生產力,這是實現共同富裕的根本途徑
毛澤東始終認為,要徹底解決民生問題,根本的途徑就是發展生產力,進行經濟建設,發展生產。進入社會主義時期,在領導農業合作化運動過程中,毛澤東堅持用生產力標準作為檢驗合作社發展是否健康的主要尺度,並一再強調要大力發展生產力,建立社會主義的物質技術基礎,創造出越來越多的社會物質文化財富,以不斷改善人們的物質文化生活,消滅貧窮,逐步實現共同富裕,為此,黨的八大明確規定,黨和全國人民在社會主義階段的根本任務,就是集中力量發展社會生產力,實現國家工業化,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毛澤東也向全國人民發出了“向自然開戰,發展我們的經濟,發展我們的文化”的號召。可見,為了實現共同富裕,毛澤東對發展社會生產力是非常重視的。正如逄先知所說:“改變中國的貧窮落後麵貌,把中國建設成為一個工業化的具有高度現代文化程度的社會主義強國,是他提出並努力為之奮鬥的。”
3.實現國家的工業化,是達到共同富裕的基礎
毛澤東認為,沒有工業化,就沒有人民的福利,便沒有國家的富強,就談不上共同富裕,“在農業國的基礎上,是談不上什麼強的,也談不上什麼富的。”因此,在為爭取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而奮鬥的日子裏,毛澤東在許多論著中就提出了要把中國逐步由農業國變為工業國,發展成為偉大的社會主義國家等號召。新中國建立後,工業化成了我們黨全力奮鬥的目標,毛澤東提出,準備在幾個五年計劃之內,將我們現在這樣一個經濟上文化上落後的國家,建設成為一個工業化的具有高度現代文化程度的偉大的國家。
4.實現共同富裕是個長期的過程,不能一蹴而就
這是毛澤東立足於中國國情作出的理性選擇。社會主義製度由舊中國脫胎而來,生產力不發達,人口多,科技水平低。在此基礎上實現共同富裕,需要長期的奮鬥和努力,是一年一年、一步一步實現的。對此,毛澤東提出:大約在50年到75年的時間內,就是十個五年計劃到十五個五年計劃的時間內,可能建成一個強大的社會主義國家。經過一個較長時間的拚搏,分階段逐步實現共同富裕,毛澤東的這一認識是符合我國實際情況的。在共同富裕問題上,毛澤東提出過許多有價值的理論,但在社會主義實踐中,有些理論並沒有得到認真的貫徹執行,有些做法甚至背離了他的正確理論,這其中有許多經驗教訓值得汲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