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是先秦時東胡的一部分,由鮮卑演化而來,一直生存到現在。漢朝時期,東胡被匈奴的冒頓單於擊敗後,分為烏桓和鮮卑二族。烏桓在被曹操征伐之後衰落,鮮卑一族崛起,在西晉時期鮮卑主要分為段部、慕容部、拓拔部、柔然部等。其中柔然與南北朝時期統治中原北方的北魏拓拔氏多次交戰。柔然被突厥民族擊敗後,分為南北兩支。柔然的南支逃到遼河上遊,成為契丹人的祖先。北支逃到雅布洛諾夫山脈以東、外興安嶺以南的地區,是室韋的祖先。蒙古諸部中,東蒙古來自室韋諸部,是成吉思汗家族的嫡係後裔。宋朝時期,在蒙古高原上的突厥係民族的統治逐漸衰落,東邊的包括成吉思汗祖先的室韋諸部開始西遷至蒙古高原內部。1204年,蒙古族傑出領袖鐵木真通過殘酷戰爭統一了蒙古高原各部落。鐵木真因此被各部落推舉為“成吉思汗”,意為“世界的統治者”,在漠北建立政權,國號“大蒙古國”,即大蒙古帝國。建國後,他不斷發動征服戰爭擴張其疆域,1217年滅西遼、1219年西征花剌子模,一直進攻到伏爾加河流域。1227年又滅西夏,成吉思汗在遠征西夏的途中病逝。
1229年,成吉思汗的三子窩闊台即位,除了繼續稱雄中亞外,還把矛頭對準了金朝。1234年,金朝在蒙古和宋朝的聯合攻擊下覆滅。次年,窩闊台派兵西征,蒙古的鐵騎震驚整個歐洲。1251年,成吉思汗孫子蒙哥即位,他一方麵繼續西征,一方麵對苟且偏安的南宋發動了進攻。1260年,蒙哥的弟弟忽必烈繼承漢位,四年後將國遷到大都(今北京),並於1271年定國號為大元(取自《周易》:大哉乾元),是為元世祖。這是蒙古帝國政權由世界性大一統帝國轉為中原王朝的分水嶺,蒙古政權之前對中原地區推行的是極具遊牧性質的掠奪式統治,中原地區僅是其屬地的一部分,到忽必烈時才轉型為以中原和江南地區為主要占領地的王朝。1279年,元朝消滅了南宋最後一支抵抗力量,統一南北。忽必烈在位期間,任用漢族官僚,注意吸收中原地區曆代封建統治的經驗,建立了包括行省製度在內的各項製度,並加強了對邊疆地區的管理,鞏固和發展了我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他重視農業,設置司農司,勸課農桑,還設置河渠司,興修水利,使農業生產逐步得到恢複和發展。元朝實行民族歧視政策,將其政權下的人民劃分為蒙古、色目、漢人和南人四個等級,加上幾乎每次的帝位更迭都伴隨著的激烈的派係鬥爭,因此階級矛盾、民族矛盾一直很尖銳。
從元世祖忽必烈到成宗鐵木耳是元代統治的初期,這期間,采用漢族法律,初創了政治、經濟和文化各項製度,呈現出向前發展的態勢。從武宗到泰定帝是元代的中期。這時期社會矛盾日益激化,皇權鬥爭也日趨激烈,各地起義不斷爆發,元代開始走向衰落。其間的“英宗新政”也僅是曇花一現,無法從根本上挽救元代的衰敗之勢,後來新政失敗,英宗也死於非命。從明宗到順帝是元代的後期,紅巾大起義的爆發加速了它的滅亡。1368年,朱元璋率軍攻入大都,元順帝逃走,元朝滅亡。
元朝的經濟仍以農業經濟為主,生產技術、墾田麵積、糧食產量、水利興修以及棉花的種植等都超過了前代。因漕運、海運的暢通及紙幣的流行,元朝是中國曆史上第一個大規模以紙幣作為流通貨幣的朝代,從而建立起世界上最早的完全的紙幣流通製度,比歐洲早了400多年,商業在元朝也極度繁榮起來,使其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富庶的國家之一。在元代,中國多民族文化並存的格局進一步得到肯定。文化藝術特別是元曲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元雜劇在金院本和諸宮調的基礎上廣泛吸納多種詞曲和技藝的發展成果,達到一個鼎盛的階段,可與唐詩、宋詞相媲美,成為人類戲劇和文學藝術的瑰寶。詩歌、書畫也有了高水平的發展,出現了一批書畫和詩歌大家。
元朝時期,中西經濟文化交流的空前繁榮,使不同地區、國家之間的經濟文化雙向交流加速。中國的火藥、指南針、印刷術傳入阿拉伯和歐洲,推進了這些地區的文明進程。阿拉伯的醫學、天文學、農業技術,歐洲的數學、金屬工藝,南亞的雕塑藝術等傳入中國,促進了中國古代文化的豐富和發展。元代中西文化交流信息量之大、傳播範圍之廣、對當時及未來曆史影響之大,都是人類曆史上空前的。
明太祖,久親師,
傳建文,方四祀。
遷北京,永樂嗣,
迨崇禎,煤山逝。
注釋
親師:親自率領軍隊。
建文:明太祖的孫子朱允炆,於1398—1402年在位,年號建文。
祀:年。
永樂:明成祖朱棣,於1402—1424年在位,年號永樂。
煤山:今北京景山,明末農民起義軍攻入北京時,崇禎皇帝在此自縊而死。
經過長期的鬥爭,朱元璋建立了明朝,後來他把帝位傳給了他的孫子建文帝。建文帝在位時間隻有四年,就被永樂帝取代了。永樂帝還把都城遷到北京。崇禎皇帝在農民起義軍攻入京城的時候在煤山自縊,明朝滅亡。
心解
明朝
這一節介紹的是明朝的曆史。1368年,朱元璋(即明太祖)建立明朝。初定都南京,成祖(朱棣)時遷都北京。明朝初年國力比較強盛,後來逐漸衰落,尤其到了後期社會矛盾尖銳,激起大規模的農民起義。1644年,李自成攻占北京,崇禎帝自縊,明朝在全國的統治宣告結束。
朱元璋是繼劉邦之後的又一位平民皇帝。他自幼窮苦,曾為地主放牛,相傳還一度入皇覺寺當和尚。二十五歲時參加郭子興的紅巾軍。郭子興死後,這支隊伍就由朱元璋率領。1356年,朱元璋接受部下提出的“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建議,積極招攬人才,壯大實力。1368年於南京稱帝,定國號為明。然後,派大兵分路北伐,與同年8月占領大都,在以後幾年,又陸續掃平了各地的割據勢力。明朝建立後,朱元璋一方麵減輕農民負擔,恢複社會的經濟生產;一方麵懲治貪汙腐敗的官吏,即使是皇親國戚、開國功臣也不手軟,又分封皇子鎮守各地。為了加強皇權,朱元璋還廢除了沿襲近兩千年的丞相製度。
1398年,朱元璋病卒,皇太孫朱允炆嗣帝位後削藩,危及燕王朱棣。1399年7月,朱棣為奪帝位,以“清君側”為名舉兵反,號稱“靖難”之師。於1402年6月南渡長江,攻取京師,奪取皇位,是為明成祖。朱棣興建了北京城,於1421年遷都北京。朱棣在位期間提出“為治之道在寬猛適中”的原則。他利用科舉製及編修書籍等方式籠絡地主知識分子,宣揚儒家思想以改變明初嗜佛之風,選擇官吏力求因才而用,為當時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方麵的發展奠定了思想和組織基礎。成祖之後,又有仁宣之治。1435年,年幼的明英宗即位,崇信宦官王振。結果導致1449年的土木之變,皇帝被瓦剌俘虜。在於謙的率領下,另立明景帝,並發動全國軍民抗戰,終於打退了入侵的瓦剌軍,明朝一度複興。明孝宗年間是明朝政治最為清明的時期,這位皇帝勤勉而不專製,信任大臣,內閣權力大為上升。到了嘉靖皇帝,他信奉道教,不理朝政,致使嚴嵩把持朝綱,政治腐敗,財政出現危機,以至海瑞稱“嘉靖嘉靖,家家皆盡”。
1573年,神宗即位,年號為萬曆。神宗得到內閣首輔張居正的鼎力輔佐,開始進行改革。內政方麵,提出了“尊主權,課吏職,行賞罰,一號令”,推行考成法,整頓官僚機構,同時決意任用支持改革的才俊人士。經濟方麵,清丈全國土地,抑製豪強地主,改革賦役製度,推行一條鞭法,減輕農民負擔。軍事方麵,加強武備整頓,平定西南騷亂,重用抗倭名將戚繼光,使邊境安然。萬曆初年呈現出明代中葉以來最好的形勢。張居正病卒後,除一條鞭法外,其他製度都被廢止,明朝從此走上了衰敗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