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有虞,號二帝,
相揖遜,稱盛世。
注釋
唐:傳說中的遠古帝王堯。
有虞:傳說中的遠古帝王舜。
揖遜:謙讓有禮。
黃帝之後,有唐堯和虞舜二位帝王,堯把帝位禪讓給了才德兼備的舜,在兩位帝王的治理下,天下太平,人人稱頌。
心解
二帝
除了“三皇”之外,我國古代傳說中還有“五帝”。根據司馬遷在《史記·五帝本紀》中的記載,“五帝”指的是黃帝、顓頊、帝嚳、堯帝、舜帝。《三字經》的這四句話主要介紹“五帝”中的堯帝和舜帝。人們經常用“堯天舜日”來比喻太平盛世,以“堯舜之治”作為後世帝王德政的典範。生活於中唐時期,目睹了唐朝由盛轉衰的大詩人杜甫也將“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作為其一生的政治抱負和追求。可見,堯帝和舜帝是古時人們心中聖賢的典範。
堯帝,姓尹祁,號放勳,據《史記·五帝本紀》記載,堯是黃帝的後代,是帝嚳的兒子,因封於唐地(今河北境內),故後人稱為“唐堯”。唐堯即位後,順應了人類文明的發展,政績卓著。堯為人簡樸,吃粗米飯,喝野菜湯,得到人民的擁戴。唐堯當政初期,天文曆法還很不完善,百姓經常耽誤農時,因此堯就祖織專門人員總結前人的經驗,根據日月星辰運行等天象和自然物候來推定時日,測定了四季,又以月亮一周期為一月,太陽一周期為一年,一年定為三百六十六天。這是有記載的我國最早的曆法,奠定了我國農曆的基礎。他還設立謗木,讓平民可以對部落的管理和他本人發表意見。堯在積累了一定的施政經驗後,開始建立國家政治製度,其中很重要的一條就是按各種政務任命官員,在我國曆史上第一次建立較為係統的政治製度,為奴隸製國家的產生奠定了基礎。堯晚年的時候,想找一個賢能的接班人,他為此到處尋訪,後來人們一致推舉舜。堯聽說舜很賢德,還把自己的兩個女兒娥皇、女英嫁給他。經過一番考察後,堯把部落聯盟首領的全部職權讓給了舜。這就是曆史上的“堯舜禪讓”。《史記》評價堯帝為“其仁如天,其知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雲。”
舜帝,姓姚,傳說目有雙瞳而取名“重華”,號有虞氏,故稱虞舜。相傳舜的家世甚為寒微,雖然他是顓頊帝的後裔,但五世為庶人,處於社會下層。根據《尚書·堯典》的記載,舜的主要事跡有:命後稷按時播植百穀;挖溝開渠以利灌溉;疏通河道,治理洪水;公布五刑,除去四凶族。舜知人善任,他命禹擔任司空,治理水土;命棄擔任後稷,掌管農業;命契擔任司徒,推行教化;命皋陶擔任“士”,執掌刑法;命垂擔任“共工”,掌管百工;命益擔任“虞”,掌管山林;命伯夷擔任“秩宗”,主持禮儀;命夔為樂官,掌管音樂和教育;命龍擔任“納言”,負責發布命令,收集意見。還規定三年考察一次政績,由考察三次的結果決定提升或罷免。傳說中舜的治國方略還有一項是“象以典型,流宥五刑”,在器物上畫出五種刑罰的形狀,警戒人們;用流放的辦法代替肉刑,以示寬大。但又設鞭刑、撲刑、贖刑,特別是對不肯悔改的罪犯要嚴加懲治,天下人心悅誠服。通過這樣的整頓,開創了上古時期政通人和的局麵,所以舜成為中原最強大的盟主。正如《史記》所雲:“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因為禹在治理洪水方麵成就卓越,因此舜在晚年禪位於禹。
舜與堯一樣,同是先秦時期儒墨兩家推崇的古昔聖王。而舜對於儒家又有特別的意義。儒家的學說重視孝道,舜的傳說也是以孝著稱,所以他的人格形象正好作為儒家倫理學說的典範。
夏有禹,商有湯,
周文武,稱三王。
注釋
文武:周代的開國君主周文王和周武王。
夏朝的開國君主是禹,商朝的開國君主是湯,周朝的開國君主是文王和武王。這幾位德才兼備的君王被後人稱為“三王”。
心解
三王
夏、商、周是我國上古時代的三個著名的時代,它們的開國之君大禹、成湯、周文王和周武王都是賢明的君主,後人稱之為“三王”。
禹,通常尊稱為大禹,是與堯、舜並稱的傳說中的古代聖王,是中國第一個王朝——夏朝的建立者。禹又名文命,字高密。相傳生於西羌(今甘肅、寧夏以及內蒙南部一帶),後隨父遷徙於崇(今河南登封附近),父親是鯀(gǔn),堯時被封為夏伯,故又稱夏禹或夏伯。
堯在位的時候,黃河流域發生了很大的水災,堯就讓禹的父親去治水。舜接替堯當部落聯盟首領以後,親自到治水的地方去考察。他發現鯀辦事不力,就把鯀殺了,又讓鯀的兒子禹去治水。禹改變了他父親用堤壩擋水的做法,采用開渠排水、疏通河道,把洪水引到了大海中去。當時禹新婚不久,為了治水,他到處奔波,三次經過自己的家門,都沒有進去。因此留下了“三過家門而不入”的典故。經過十三年的努力,他終於取得了成功。在治理水患的同時,大禹還積極指導人們恢複和發展農業生產,大興水上運輸,重建家園。史書記載,洪水退去後,一塊塊平原露出水麵,他帶領人們在田間修起條條溝渠,引水灌溉,種植粟、黍、豆、麻等農作物,還讓人們在地勢低窪的地方種植水稻。他為當時農業的發展作出了突出的貢獻。難怪孔子對大禹毫不吝嗇自己的讚美之詞:“禹,吾無間然矣。菲飲食而致孝乎鬼神,惡衣服而致美乎黻冕,卑宮室而盡力乎溝洫;禹,吾無間然矣。”孔子認為禹王的功德是無可非議的:禹自己飲食菲薄,然而祭祀的祭品卻非常豐富,這是至孝;平常他隻穿粗惡的衣服,然而朝衣則講究華美,這是恭敬群臣;他不注重自己的宮室,所以宮室很簡陋,卻盡力來為農民修建溝渠,以利農田,這是厚愛百姓。孔子說了這些事實以後,再次誇讚“禹,吾無間然矣”。
公元前2070年,帝舜正式把天子位禪讓給禹。禹以安邑(今山西夏縣)為都城,國號夏,改定曆日稱為夏曆。禹把全國分為九州(即冀州、兗州、青州、徐州、揚州、荊州、豫州、梁州、雍州)進行管理,他還到南方巡視,在塗山(今安徽蚌埠市西)約請諸侯相會。禹為紀念這次盛會,把各方諸侯部落酋長們送來的青銅鑄成九個鼎,作為天下共主的象征。禹死後,他的兒子啟即位,打破了禪讓製度,開創了子繼父位的世襲王朝製度。
成湯,名履,又稱武湯、大乙、天乙,是商朝的第一代君王,因此後人也稱他為商湯。商原為夏的屬國之一,生活在黃河下遊。他本是夏朝的方伯,專管征伐之事。夏末,王室內部矛盾日趨尖銳,君王荒淫無道。成湯則在國內布德施惠,輕賦薄斂,使百姓親附,政令通行。湯看到夏桀的無道,決定推翻夏朝。於是開始實行滅夏的計劃。他先滅掉了商附近的一個小國,後經過十一次出征,滅掉了夏王朝的三個重要同盟國,剪其羽翼,之後一舉滅夏,曆史上稱之為“鳴條之戰”。鳴條之戰是我國軍事曆史上一篇輝煌的傑作。它是中國古代通過“伐謀”、“伐交”、“伐兵”、“用間”的全麵運用,最終達到戰爭速勝的最早的成功戰例,對於後世戰爭的發展、軍事理論的構築,都有著相當深遠的影響。公元前1600年,湯正式建了我國第二個奴隸製國家——商。商湯開以武力奪得天下的先例,打破了天子是不可變的定律,是中國政治史上的第一次改革,史稱“商湯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