竇燕山醒來之後,嚇得出了一身冷汗,暗自下定決心要棄惡從善,廣行善事。他在家裏興辦義學,積德行善,克己利人。一天夜裏又夢到他父親對他說:“如今你的功德很多,後有五子齊登科甲,你的壽命會到八十九歲。”他醒來以後,行善更為積極,後來他的妻子果然生了五個兒子,分別起名為:儀、儼、侃、爾、僖。
之後,他把全部精力用在培養教育兒子身上,不僅時刻注意他們的身體,還注重他們的學習和品德修養。比如他的家庭之禮都按照古禮進行,家中男不亂入,女不亂出,男耕女織,和睦孝順。在他的培養教育下,五個兒子都成為有用之才,先後登科及第。後人稱之為“五子登科”。其中大兒子做到禮部尚書,二兒子做到禮部侍郎,其餘三子也都做了官。當時有一位叫馮道的侍郎聽說這件事情後還特地賦詩一首:“燕山竇十郎,教子有義方。靈椿一株老,丹桂五枝芳。”
竇燕山的故事之所以流傳至今,除了他教育的五個兒子全部中舉之外,更為重要的一點是他五個兒子全部都是品德高尚的人,有史書的記載為證。據《宋史》記載,宋太祖趙匡胤除了非常賞識竇燕山的長子竇儀的學識之外,還對他的品德讚美有加。他曾對大臣說:我認為在朝中的官員裏,竇儀最為穩重謹嚴,家教良好,兄弟和睦。從這裏我們可以看出,教育的目的不僅在於高超的學識,更要有高尚的品德。下麵的反麵例子,也許能讓我們更為深刻地體會這一點。
相信大家對蔡京和秦檜兩個人不會太陌生。蔡京是北宋末年的權臣,在位期間搜刮百姓、排除異己,對上又曲意逢迎,以保官位。他的行為終於激化了統治者與老百姓之間的矛盾,導致了宋江、方臘起義。秦檜的故事更是家喻戶曉。提起他們,人們就會自然而然地想到三個字“大奸臣”,但是有多少人知道他們在書法藝術上的成就呢?書法史上論及宋代書法,素有“蘇、黃、米、蔡”四大書家的說法。他們四人被認為是宋代書法風格的典型代表。“宋四家”中,前三家分別指蘇軾、黃庭堅和米芾。他們的書風自成一格,時人推崇備至,列於四家,向無異議。唯獨列於四家之末的“蔡”,究竟指誰,卻曆來就有爭議。一說是蔡襄,一說是蔡京。在元代陶家儀所著的《書史會要》中有這樣一段話:其(蔡京)字嚴而不拘,逸而不外規矩,正書如冠劍大人,議於廟堂之上;行書如貴胄公子,意氣赫奕,光彩射人;大字冠絕古今,鮮有儔匹。這充分反映了蔡京當時在書法藝術上的地位。《書史會要》中也有對秦檜書法的評價:“檜能篆,嚐見金陵文廟中欄上刻其所書‘玉兔泉’三字,亦頗有可觀。”而且,我們今天應用廣泛的宋體字正是秦檜所創。可見,對於孩子的德育往往比智育更為關鍵。
養不教,父之過。
教不嚴,師之惰。
注釋
養:哺養、培養。
過:過失。
嚴:嚴格教育學生。
惰:失職、懈怠。
僅僅是供養兒女吃穿,而不好好教育,是父親的過錯。隻是教育,但不嚴格要求就是做老師的失職了。
心解
師長的責任
這四句話說的是家長和老師在教育孩子上的義務和責任。人們經常把父母對孩子的培養稱為“養育”,即包括“養”和“育”兩部分。家長不僅要滿足孩子的物質方麵的需求,還要重視孩子的教育問題。古人有“發智在師,育善在家”的說法,意思是老師的主要責任是啟迪、開發孩子的潛能、授予學業,而家庭教育的重點是以品德教育為主,培養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質和行為習慣以及教會孩子如何學“做人”。
人們經常會說的一句話就是: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在我國古代,受“男尊女卑”思想的影響,女子通常沒有接受教育的權利,因此父親在教育子女中的作用更為突出。《三字經》中較多地強調父親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現在,父親和母親的作用同樣重要,但往往分工不同。所謂“嚴父慈母”也是這個意思。下麵就用正、反兩個例子來說明家庭教育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