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壬午,詔:“宗室不得與元祐奸黨子孫及有服親為婚姻,內已定未過禮者並改正。”
庚寅,詔:“上書邪等人,知縣以上資序並與外祠,選人不得改官及為縣令。”
壬辰,置醫學。
癸巳,令天下郡皆建崇寧寺。
辛醜,改吏部選人七階,曰承直郎、儒林郎、文林郎、從事郎、通仕郎、登仕郎、將仕郎,從刑部尚書鄧洵武言也。舊製以職為階官而以差遣為職,名實混淆,元豐雖定官製,此猶未正,故更名以革其弊。
臣僚上言:“近出使府界,陳州士人有以端禮門石刻元祐奸黨姓名問臣者,其姓名雖嚐行下,至於禦筆刻石,則未盡知。近在畿甸且如此,況四遠乎!乞特降睿旨,以禦書刊石端禮門姓名下外路州軍,於監司長吏廳立石刊記,以示萬姓。”從之。
冬,十月,甲辰,遼主如中京。
王厚奉詔班師。甲寅,還至熙州,遣童貫領護大首領掌年杓拶遵廝雞及酋長溫彪赴闕。
己未,吐蕃貢於遼。
己巳,遼有事於觀德殿。
丙子,郎阿章領河南部族寇來賓、循化等城,洮西安撫李忠統兵往救之。
是月,遼生女直部節度使英格卒,兄子烏雅舒襲節度使。初,諸部各有信牌,馳驛訊事。英格用阿古達議。擅置信牌者罪之。由是號令始一,兵力益強。
十一月,庚辰,詔:“以元祐學術政事聚徒傳授者,委監司舉察,必罰無赦。”
辛巳,詔:“元祐係籍人,通判資序以上,依新條與管句宮觀;知縣以下資序,與注監嶽廟,並令在外投狀指射差注。”
乙酉,江南西路提舉常平韓宗直、知亳州孫載並放罷,臣僚論其嚐附元祐奸黨故也。
洮西安撫李忠,行至骨廷嶺,距循化城尚五六裏,與賊遇,三戰三敗,忠及諸將李士且、李叔詹、辛叔獻皆為賊所傷,卻奔懷羌城。是夕,忠死。
丙申,遼群臣加上遼主尊號曰惠文智武聖孝天祚皇帝。大赦。以宋魏國王和囉噶為太叔,皇子梁王達嚕進封燕國王,以鄭王淳為東京留守,進封越國王,各進一階。
丁酉,以特裏袞阿嚕薩古為南院大王。
戊戌,以受尊號告廟。乙巳,謁太祖廟,追尊太祖之高祖廟號肅祖,曾祖廟號懿祖;詔監修國史耶律儼纂太祖、諸帝實錄。
十二月,戊申,遼主如藕絲澱。
丁巳,詔:“臣僚姓名有與奸黨人同者,並令改名。”從權開封府吳拭奏請也。時改名者五人,硃紱、李積中、王公彥、江潮、張鐸。
癸亥,祧宣祖皇帝、昭憲皇後。
丙寅,詔:“六曹長貳歲考郎官治狀,分三等以聞。”
癸酉,詔:“別建熙河蘭會措置邊事司,王厚措置邊事,童貫同措置,仍兼領秦鳳,得以節製兵將,應副興發。”
遼以蕭烏納為臨海軍節度使。烏納上書曰:“自蕭哈裏亡入女直,彼有輕朝廷心,宜益兵以備不虞。”不報。
初,遼主幸耶律達噶第,見國舅大父房之女蕭氏,小字瑟瑟,悅之,匿宮中數月。皇太叔和囉噶勸遼主以禮選納,至是立為文妃。
是歲,諸路蝗。
纂府蠻楊晟銅、融州楊晟天、邵州黃聰內附。
遼放進士馬恭回等百三人。
徽宗體神合道駿烈遜功聖文仁德憲慈顯孝皇帝崇寧三年(遼乾統四年。甲申,一一零四年)
春,正月,己卯,安化蠻降。
辛巳,詔:“上書邪等人毋得至京師。”
戊子,鑄當十大錢。
遼主幸魚兒濼。
壬辰,增縣學弟子員,大縣五十人,中縣四十人,小縣三十人。
甲午,賜蔡攸進士出身。攸,京長子也,元符中,監在京裁造院。帝時為端正,每退朝,攸適趨局,遇諸塗,必下馬拱立。王問左右,知為攸,心善之,及即位,遂有寵。至是自鴻臚丞賜進士出身,拜秘書郎。
帝銳意製作以文太平,蔡京複每為帝言:“方今泉幣所積贏五千萬,和足以廣樂,富足以備禮。”帝惑其說,而製作營築之事興矣。至是京擢其客劉昺為大司樂,付以樂政。
壬寅,遼主獵於木嶺。
癸卯,太白晝見。
遼燕國王達嚕卒。達嚕,蕭德妃所生也,妃以京戚卒。
劉昺引蜀方士魏漢津見帝,獻樂,議言:“伏羲以一寸之器名為含微,其樂曰扶桑;女媧以二寸之器名為葦籥,其樂曰光樂;黃帝以三寸之器名為鹹池,其樂曰大卷。三三而九,為黃鍾之律,後世因之,至唐、虞未嚐易。洪水之變,樂器漂蕩,禹效黃帝之法,以聲為律,以身為度,用左手中指三節三寸,謂之君指,裁為宮聲之管;又用第四指三節三寸,謂之臣指,裁為商聲之管;又用第五指三節三寸,謂之物指,裁為羽聲之管。第二種為民,為角;大指為事,為徵。民與事,君臣治之,以物養之,故不用為裁管之法。得三指,合之為九寸,即黃鍾之律定矣。黃鍾定,餘律從而生焉。商、周以來,皆用此法,因秦火,樂之法度盡廢。漢諸儒張蒼、班固之徒,惟用累黍之法,遂至差誤;晉永嘉之亂,累黍之法廢。隋時,牛宏用萬寶常水尺,至唐室田畸及後周王樸,並用水尺之法。本朝為王樸樂聲太高,令竇儼等裁損,方得律聲諧和,然非古法。今欲請帝三指為法,先鑄九鼎,次鑄帝坐大鍾,次鑄四韻清聲鍾,次鑄二十四氣鍾,然後均糸玄裁管,為一代之樂。”帝從之。漢津本剩員兵士,自雲師事唐仙人李良,授鼎樂之法,皇祐中,與房庶俱被召至京,而黍律已成,不得伸所學而退。或謂漢津嚐熱設於範鎮,見其製作,因掠取之,蔡京神其說,托以李良授雲。然漢津曉陰陽數術,多奇中,嚐語所知曰:“不三十年,天下亂矣。”
甲辰,鑄九鼎。”
二月,丙午,以淑妃鄭氏為貴妃。
以刊定元豐役法不當,黜錢遹以下九人。
丁未,置漏澤園。
己酉,詔:“王珪、章惇別為一籍,如元祐黨。”
詔:“自今禦後殿,許起居郎、舍人侍立。”
庚申,令天下坑冶金銀悉輸內藏。
辛未,雨雹。
是月,詔翰林學士張康國編類元祐臣僚章疏。
三月,辛巳,置文繡院。
丁亥,作圜土,以居強資貸死者。
申午,躋欽成皇後神主於欽慈皇後之上。
辛醜,大內災。
壬寅,奉議郎黃輔國言:“元豐中,太學生休假日,引詣武學射廳習射,紹聖嚐著為令。乞頒其法於諸路州學。”從之。
成都府路轉運副使李孝廣遷一官,以點檢學生費乂、韋直方、龐汝翼答策詆訕元豐政事故也。三人並送廣南編管,永不得入學。
童貫自京師還至熙州,凡所措置,與王厚皆不異,於是始議大舉。是日,厚、貫帥大軍發熙州,出篩金平,隴右都護高永年為統製諸路蕃、漢兵將隨行,知蘭州張誡為同統製。厚恐夏人援助青唐,於蘭、湟州界侵擾,及河南蕃賊亦乘虛竊發,騷動新邊,牽製軍勢,乃遣知通遠軍潘逢權領湟州,知會州姚師閔權領蘭州,控禦夏國邊麵,別遣知河州劉仲武統製兵將駐安強寨,通往來道路。由是措置完密,無後顧之憂,大軍得以專力西向。
夏,四月,甲辰朔,尚書省勘會黨人子弟,不問有官無官,並令在外居住,不得擅到闕下,因具逐路責降安置、編管等臣僚姓名以進,凡一百四十四人。
乙巳,以火災降德音於四京,減囚罪一等,流以下原之。
庚戌,王厚、童貫率大軍次湟州。諸將狃於累勝,多言青唐易與,宜徑往取之。厚曰:“不然,青唐諸羌,用兵詭詐,若不出弓兵,分道而進,不足以張大聲勢,折賊奸謀。且湟州之北有勝鐸穀,西南有勝宗隘、汪田、丁零宗穀,而中道出綏遠關,斷我糧道,然後諸部合勢夾攻渴驢嶺、宗哥川之間,勝負未可知也。”於是定議分出三路,厚與貫率三軍由綏遠關、渴驢嶺指宗哥城,都護高永年以前軍由勝鐸穀沿宗河之北,別將張誡同招納官王端以其所部由汪田、丁零宗穀沿宗河之南,期九日會於宗哥城下。
是日,貫猶以諸將之言為然。先趨綏遠,用馮瓘統選鋒登渴驢嶺。候騎言青唐兵屯嶺下者甚眾,貫止綏遠。翼日,厚以後軍至,始下渴驢嶺。谿賒羅撒遣般次迎於路,竊覘虛實,勞而遣之。誡曰:“歸語而主,欲降宜亟決;大軍至,鋒刃一交,將無所逃矣。”般次還報,以為我軍不甚眾,初不知分而進也。谿賒羅撒喜曰:“王師若止如此,吾何慮哉!”以其眾據樸江古城。俄聞三路兵集,遽退二十裏。宗哥城之東,地名葛陂湯,有大澗數重,可恃而戰,賊遂據之。
是夕,中軍宿於河之南鷂子隘之左,永年軍於丁零宗口。
壬子,厚、貫遣選鋒五將前行,中軍渡河而北,繼永年之後。張誡夾河而行,日未出,至賊屯所。賊眾五六萬人,據地利列陳,張疑兵於北山下,其勢甚銳。厚命馮柏統選鋒五將與賊對陳,王亨統策選鋒繼其後。永年馳前視賊,未知所出。厚謂貫曰:“賊以逸待勞,其勢方熾。日漸高,士馬饑,不可少緩。宜以中軍越前軍,傍北山整陣而行,促選鋒入戰,破賊必矣。”既行,諜者言:“谿賒羅撒與其用事酋長多羅巴等謂眾曰:‘彼張蓋者,二太尉也,為我必取之。’”貫欲召永年問賊勢,厚曰“不可,恐失支梧。”貫不聽。及永年至,攬轡久之,無一語,厚謂永年曰:“兩軍相當,勝負在頃刻間,君為前軍將,久此何邪?”永年惶恐馳去。時賊軍與我選鋒相持未動,谿賒羅撒以精兵數千騎自衛,登其軍北高阜之上,張黃屋,列大旆,指揮賊眾。其北出下疑兵望見厚與貫,引中軍傍山,欲來奔衝,厚遣遊騎千餘登山,潛攻其背。賊覺而遁,遊騎追擊之,短兵接,中軍伐鼓大噪,永年遽揮選鋒突陳,賊少卻。張誡以輕騎涉河,搗其中堅,取谿賒羅撒之旆及其黃屋,乘高而呼曰:“獲賊酋矣!”諸軍鼓聲震地。會暴風從東南來,塵大起,賊軍不得視,我軍士乘勢奮擊,自辰至午,賊軍大敗,追北三十餘裏。谿賒羅撒單騎趨宗哥城,城閉不納,遂奔青唐,諸將爭逐之,幾及,會暮而還。是日,斬首四千三百一十六,降俘三千餘人,大首領多羅巴等被傷逃去,不知所在。宗哥城中偽公主瞎叱牟藺氈兼率酋首以城歸順。宗哥城,舊名龍支城,取兵將守之。
是夕,合軍於河之南。翼日,勝宗首領欽廝雞率眾來降。甲寅,厚、貫入安兒城。乙卯,引大軍至鄯州,偽龜茲公主青宜結牟及其酋豪李河溫率回紇、於闐、般次諸族大小首領等開門出降,鄯州平。
初,谿賒羅撒敗於宗哥,夜至青唐,謀為守計,培族莫肯從之者。翼日,挈其長妻逃入谿蘭宗山中。厚遣馮瓘統輕銳萬騎由州南青唐穀入,賊複覺之,遁於青海之上,追捕,不獲。
丙辰,下林金城,西去青海約二百裏,置兵將守之。
己未,王厚等帥大軍入廓州界,大首領洛施軍令結率其眾降。辛酉,厚入廓州,馳表稱賀。大軍駐於城西,河南部族日有至者,厚諭以朝廷撫存恩意,宗哥戰敗所誅,禍福之因,戒其不得妄作,自取屠戮,皆唯諾聽命。
乙醜,罷講議司。
詔:“王厚、童貫提兵出塞,曾未數月,青唐一國,境土盡複。其以厚為武勝軍留後,熙河蘭會經略安撫使,兼知熙州;貫為景福殿使、襄州觀察使,依舊句當內東門司。”
丁卯,群臣以盡複青唐故地賀。
己巳,曲赦陝西。
庚午,王厚過湟州,沿蘭州大河並夏國東南境上,耀兵巡邊,歸於熙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