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醜,遼賑黨項部饑。
丙寅,以知雄州機宜司趙延祚為雄州北關城巡檢,賜白金三百兩。延祚,州之大姓,自太宗朝,嚐出家財交給敵中豪傑,得其動靜,即具白州將,因授官任。至是年七十餘,召赴闕,詢以邊事,具言:“今之修和,遼人先啟誠意,國家動守恩信,理必長久。”又言:“國母之妹曰齊妃,與其姊不協,國所遺金帛,皆歸於國家主及母,其下悉無所及,望自今榷場貿易,稍優假之,則其下獲利,必倍欣慰。”又曆陳遼風俗、山川曲折、地理遠近,及晉、漢時事,曆曆有據。帝詰其所欲,雲有家屬寓居青州,願便道得往省之;帝許焉。且以與遼通好,不可複置機宜司,故命為巡檢。
帝慮河北諸州,緣兵罷遂弛武備,詔敵樓戰柵有墮壞者即葺之。
以將作監丞王曾為著作郎、直史館,賜緋。舊製,試文當屬學士、舍人院,宰相寇準雅知曾,特召試政事堂。
丁醜,遼改易州飛狐路招安使為安撫使,以與南朝和好也。
夏,四月,丙戌,女真、回鶻俱遣使貢於遼。
丁酉,樞密直學士劉師道責授忠武行軍司馬,知製誥陳堯谘單州團練副使。
先是師道弟幾道舉進士,禮部奏名,將延試,近製悉糊名校等,堯谘為考官,教幾道於卷中密為識號。幾道既擢第,或告其事,詔落籍,永不得預舉。帝初欲含容,不複窮究其事,而師道固求辨理。詔東上閤門使曹利用、兵部郎中邊肅、內侍副都知閻承翰詣禦史府雜治之;坐論奏誣妄,與堯谘並責。
戊戌,幸龍圖閣,閱太宗禦書,觀諸閣圖畫,近臣畢從。
己亥,黨項侵遼。
詔河北諸州葺城池。
工部侍郎、參知政事王欽若,素與寇準不協,還自天雄,再表求罷。癸卯,置資政殿學士,以欽若為之,仍遷刑部侍郎,班在翰林學士之下,侍讀學士之上。
以僉署樞密院事馮拯參知政事。
五月,戊申朔,幸國子監閱書庫,問祭酒邢昺:“書版幾何?”昺曰:“國初不及四千,今十餘萬,經史正義皆具。臣少時業儒,每見學徒不能具經疏,蓋傳寫不給。今版本大備,士庶家皆有之,斯乃儒者逢時之幸也。”
先是印書裁截餘紙,皆鬻之以供監中雜用,昺請歸此錢於三司,裨國計。自是學者公費不給,講官亦厭其寥落雲。
宣徽北院使雷有終卒。有終倜儻自任,能撫士卒,多傾私帑給公家宴犒。在蜀時,嚐借用庫錢數百萬,奏納第以償,優詔蠲免;身後宿負猶不啻百萬,官為償之。
高陽關副都部署張凝卒。凝忠勇,好功名,善訓士卒,賞賜多以犒師,家無餘資。帝嚐謂近臣曰:“選用武臣實難,倘未嚐更曆,則不能周知其才。太宗所擢甚眾,而優待者唯凝與王斌、王憲等數人,乃知先帝知人之明也。”至是卒,帝甚惜之。
知鎮戌軍曹瑋言:“軍境川原夷曠,便於騎戰,非中國之利。請自隴山以東,循古長城,塹以為限。”從之。又言:“邊民應募為弓箭手者,皆習障塞蹊隧,解羌、胡語,耐寒苦,有警可參正兵為前鋒;而官未嚐與器械資糧,難責其死力。請給以境內閑田,永蠲其租,春秋耕斂,州為出兵而護作之。”詔:“人給田二頃,出甲士一人,及三頃者出戰馬一匹。設堡戍,列部伍,補指揮使以下校長,有功勞者亦補軍都指揮使,置巡檢以統之。”其後鄜延、環慶、涇原並河東州軍,亦各募置。
以起複右諫議大夫、知製誥晁迥、起居舍人、知製誥李宗諤並為翰林學士。
宗諤在舍人院,嚐牒禦史台,不平空,中丞呂文仲移文詰之,宗諤答以兩省與台司非統攝。文仲不平,聞於帝,有詔辨析。宗諤引八事證其不相統攝,且言:“禦史台每牒本省並不平空,所以本省移報亦如其議。而文仲止憑吏人之言,遽有聞奏,無典章之可據。況台憲之職,所宜糾參奸邪,辨明冤枉,廷臣有不法之事,得以奏彈,下民有無告之人,得以申理。而於文牒之內,爭平空與不平空,其事瑣細,烏足助其風裁哉!”卒如宗諤所言。守職者韙之。
以起居舍人、直昭文館種放為右諫議大夫。放謝病,乞遊嵩山;詔許之,仍命河南守臣常加存撫。召對,賜宴,賦詩餞行,恩禮甚厚。
乙卯,遼以金帛賜陣亡將士家。時高麗、準布以遼和議成,先後遣使賀遼。
先是詔禮部貢院別試河北貢舉人,以用兵不及試期故也。庚申,帝禦崇政殿親試,賜進士諸科及第、出身有差。
撫州進士晏殊,年十四,大名府進士薑蓋,年十二,皆以俊秀聞,特召試,殊試詩賦各一首,蓋試詩六篇。殊屬詞敏贍,帝深歎賞。宰相寇準以殊江左人,欲抑之而進蓋,帝曰:“朝廷取士,惟才是求,四海一家,豈限遐邇!如前代張九齡輩,何嚐以僻陋而棄置邪!”乃賜殊進士出身。蓋同學究出身,後二日,複召殊試詩、賦、論,殊具言賦題嚐所私習,帝益愛其淳直。改試它題,既成,數稱善,擢秘書省正字,秘閣讀書,仍命直史館陳彭年視其所學及檢察其所與遊者。
己已,詔:“自今官吏雪活人命者,並理為勞績。”
癸酉,詔:“天下榷利者,弗許增羨為額。”
乙亥,知雄州何承矩,言將來遼使人界,欲令暫駐新城,俟接伴使至,迎於界首;從之。承矩又言使命始通,待遇之禮,宜得折中,庶可久行,乃悉條上。手詔嘉納,仍聽事有未盡者,便宜裁處。
六月,己醜,曹州民趙諫與其弟諤,以奸慝不法,並斬西市。帝初欲窮治其獄,內出與諫交遊者姓名七十餘人付鞫。中丞呂文仲請對,言逮捕者眾,或在外郡,苟悉索之,慮動人聽。帝曰:“卿執憲,當嫉惡如仇,豈公行黨庇邪!”文仲頓首曰:“中丞之職,非徒繩愆糾違,亦當顧國家大體。今縱七十餘人悉得奸狀,以陛下之慈仁,必不盡戮,不過廢棄而已。但籍其名,遇事治之,未為晚也。”帝從其言。
帝謂輔臣曰:“殿前、侍衛司禁兵老疾者眾,宜精加選擇。”樞密使王繼英曰:“禁旅比昔時數,今逾倍,若乘此息兵,簡退疲冗,實甚便。”帝曰:“然。第以北敵請盟,西戎納款,若即行此,則軍旅之情,必謂國家便謀去兵惜費。不若先從下軍選擇勇力者,次補上軍,亦可鎮壓浮言,使眾不惑也。其老疾者,俟秋冬遴簡將臣,令悉蒐去之。”
己亥,達旦國九部遣使聘遼。
秋,七月,戊午,黨項貢於遼。
甲子,詔:“複置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博通賁典達於教化、才識兼茂明於體用、武足安邊洞明韜略、運籌決勝軍謀弘遠、才任邊寄堪為將帥等科,令尚書吏部傳告諸路,許文武群臣、草澤隱逸之士來應。委中書門下先加考試,如器業可觀,具名聞奏。”
丁卯,女真遣使貢遼。回鶻使人請先留使者,皆遣之。
丙戊,西川轉運使黃觀,言益州將吏民庶舉留知州張訁永,詔褒之。尋因遣使巡撫西川,令諭旨曰:“得卿在彼,朕無西顧憂也。”
八月,戍寅,雍王元份薨。
癸已,有星孛於紫微。
九月,癸醜,趙德明始遣其都知兵馬使白文壽來貢。
癸亥,群臣三表上尊號,不允。
丁卯,令資政殿學士王欽若、知製誥楊億修曆代君臣事跡。欽若請以直秘閣錢惟演等十人同編修,從之。
冬,十月,庚辰,丁謂等上《景德農四敕》五卷,令雕印頒行,民間鹹以為便。
乙酉,吏部侍郎、平章事畢士安早朝,至崇政殿廬,疾暴作。帝聞之,亟遣使撫問,還奏疾甚,帝即步出臨視,已不能言,詔內侍竇神寶以肩輿送歸第而卒。車駕臨哭,謂寇準等曰:“士安,善人也,事朕於南府、東宮,以至輔相,飭躬畏謹,有古人之風。遽此淪沒,深可悼惜!”詔贈太傅、中書令,諡文簡;錄其子孫,中使護喪事,給鹵簿葬。士安端方沉雅,有清識,所至以嚴正稱;年耆目眊,讀書繕寫不輟,尤精意詞翰。雖貴,奉養無異平素,未嚐植產為子孫計,故天下稱其清。
丙戌,遣度支判官周漸為遼主生辰使,職方郎中韓國華為遼太後正旦使,鹽鐵判官張若穀為遼主正旦使。
癸卯,歲幣齎至遼界。自是歲以為常。
十一月,丙辰,享太廟。丁已,合祭天地於圜丘,大赦。
遼命大丞相耶律德昌出宮籍,屬於橫帳。
癸酉,遼主及太後遣使左金吾衛上將軍耶律留寧、左武衛上將軍耶律委演等來賀承天節,對於崇德殿。留寧等將見,館伴使李宗諤,引令式不許佩刀,至上閤門,留寧等欣然解之。帝聞之,曰:“戎人佩刀,是其常禮,不須禁以令式。”即傳詔聽自便。留寧等感悅,謂宗諤曰:“聖上推心置人腹中,足以示信遐邇也。”
十二月,己卯,召輔臣於龍圖閣觀契丹禮物及祖宗朝所獻者。自後使至,必以綺帛分賜中書、樞密院,果實、脯臘賜近臣、三館。
辛已,以王欽若為兵部侍郎、資政殿大學士,班在文明殿學士之下,翰林學士承旨之上。帝初見欽若班在翰林學士李宗諤下,怪之,以問左右,左右以故事對。欽若因訴於帝曰:“臣前自翰林學士為參知政事,無罪而罷,其班乃下故官一等,是貶也。”帝悟,即日改焉。資政殿置大學士自此始。欽若善迎人主意,帝望見輒喜,每拜一官,中謝日,輒問曰:“除此官,且可意否?”其寵遇如此。
甲午,右諫議大夫種放自嵩山來朝,對於龍圖閣。
初詔致仕官給半俸。唐製,致仕者非特敕則不給俸,國初循之,至是有此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