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翰林學士承旨宋白等修《續通典》。
乙醜,詔赦川峽路死罪,以雷有終為保信留後,秦翰等九人並遷秩。是役也,楊懷忠之功居最,為石普所掩,帝廉得其狀,擢懷忠崇儀使、領恩州刺史。它日,帝謂宰相曰:“雷有終頃居三司,自謂公幹廉潔;昨兩川盜起,因命剪除,頗聞有終乘其擾攘,貪黜財貨。如是,則王澤安得下流,遠俗何由丕變!言行相戾,乃如是邪?”
丙寅,以翰林學士王欽若、知製誥梁顥分為川、峽安撫使。
延州言破大盧、小盧等十族,獲人畜二十萬。
十一月,甲戌朔,遼授李繼遷子德明為朔方節度使。
壬午,令常參官轉對如故事。
門下侍郎兼兵部尚書、平章事張齊賢,與李沆並相,情好不協。辛卯,日南至,群臣朝會,齊賢被酒,寇弁欹側,幾顛仆殿上。禦史中丞劾齊賢失儀,齊賢自陳,因感寒,飲酒禦之,遂至醉,頓首謝罪。帝曰:“卿為大臣,何以率下?朝廷有憲典,朕不敢私。”甲午,齊賢罷守本官。
十二月,壬子,詔有司別錄轉對章疏一本留中。
庚申,罷京畿均田稅。
丙寅,開封府奏獄空,詔嘉之。
兵部郎中、知兗州韓授上言:“邇者亢旱傷稼,天其或者以陛下春秋鼎盛,兆民樂業,萬一聖心忽生驕佚,故暫加災眚,用儆睿聰。昔魏鄭公對唐太宗曰:‘貞觀之初,聞善若驚;五六年間,猶悅以從諫;自茲厥後,漸惡直言。’此譏其漸怠於政也。臣伏睹先帝享國久長,未嚐一日曠於萬幾。願陛下守太祖之丕圖,遵太宗之遺訓,兢兢業業,無怠無荒。臣又聞治國在遠佞人,今朝廷無邪佞之徒,然事生隱微,宜防未兆,勿使小人乘間而進。居安念危,在治防亂,天下幸甚!”疏奏,召援歸闕,授史館修撰。
初,濮州有盜夜入城,略知州王守信、監軍王昭度。知黃州王禹偁聞之,以為國家武備不修,故盜賊竊發近輔,因奏疏曰:“《易》曰:‘王公設險以守其國,’又曰:‘重門擊柝,以待暴客,’《傳》曰:‘預備不虞,古之善教也。’自五季亂離,各據城壘,繕治兵甲,豆分瓜剖,七十餘年。太祖、太宗削平僭偽,當時議者,乃令江、淮諸郡毀城隍,收兵甲,撤武備者三十餘年。書生領州,大郡給二十人,小郡減五人,以充常從。號曰長吏,實同旅人;名為郡城,蕩若平地。雖則尊京師而抑郡縣,為強幹弱枝之術,亦匪得其中道也。救弊之道,在乎從宜。漢高懲暴秦郡縣之失,封建其子弟,乃七國勢強,文、景乃行削奪。唐德宗乘安、史厭兵,遂有貞元姑息之政;憲宗睹齊、蔡巨猾,遂有元和討賊之議。蓋見幾而作,為社稷遠圖,疾若轉規,不可膠柱。今江、淮諸郡,大患有三:城池墮圮,一也;甲仗不完,二也;兵不服習,三也。濮賊之興,慢防可見。望陛下特行神斷,參之廟算,如且因而修治,不欲張皇,凡江、浙、荊湖、淮南、福建等郡,約民戶眾寡,城池大小,並許置本城守捉軍士三五百人,勿令差出,止於城中閱習弓劍。然後漸葺城壘,繕完甲胄,郡國張禦侮之備,長吏免剽略之虞。”疏奏,帝嘉納之。
河北、河東強壯,自五代時瀛、霸諸州已有之。是歲,始詔:“河北民家二丁、三丁籍一,四丁、五丁籍二,六丁、七丁籍三,八丁以上籍四,為強壯。五百人為指揮,置指揮使。百人為都,置正副都頭二人,節級四人。所在置籍,擇善射者第補校長,聽自置馬,勝甲者蠲其戶。”後尋募其勇敢,團結附大軍,為柵,官給鎧甲。
遼以四軍都指揮使蕭柳為北女真詳袞,政濟寬猛,部民畏愛。後遷東路統軍使,秩滿,百姓願留複任,從之。
是歲遼放進士南承保等三人。
真宗膺符稽古神功讓德文明武定章聖元孝皇帝鹹平四年(遼統和十九年)
春,正月,中外官上封事者甚眾。詔樞密直學士馮拯、陳堯叟詳定利害以聞。
庚寅,知河南府、武勝節度使李至卒,贈侍中。至好賢樂善,為學精力;然剛嚴簡貴,人士罕登其門。
召西川轉運使、兵部員外郎馬亮入朝,問以蜀事。初,雷有終既平賊,誅殺不已,亮多所全活。城中米鬥千錢,亮出廩米,裁其價,人賴以濟。乃至京師,會械送為賊所詿誤者八十九人,知樞密院事周瑩欲盡誅之,亮言:“愚民脅從者眾,此特百之一二,餘皆竄伏山林。若不貸此,則反側之人,聞風疑懼,一唱再起,是滅一均,生一均也。”帝悟,悉宥之。二月,加直史館,複遣還部。時諸州鹽井歲久泉涸,而官督所負課係捕者,州數百人,亮盡釋之而廢其井,又除屬郡舊逋官物二百餘萬。
宰相李沆等以旱,表求罷,不許。戊午,雨。自去冬旱,帝每禦蔬菜,憂問切至。是日,方臨軒決事,雨沾衣,左右進蓋,卻而不禦。
壬戌,樞密直學士馮拯、陳堯叟上言:“請令群臣子弟奏補京官或出身者,並試讀一經,寫家狀,以精熟為合格。”從之。
祕書丞、知金州臨川陳彭年上疏言五事:一日置諫官,二曰擇法吏,三曰簡格令,四曰省官員,五曰行公舉。疏奏,並從之。帝因謂輔臣曰:“自今諫官宜精擇其人。”
甲子,三司都催欠司引對逋負官物人,帝親辨問,凡七日。釋二千六百餘人。蠲所逋負物二百六十餘萬;已經督納而非理者,以內庫錢還之,身歿者給其家。
丙寅,詔:“學士,兩省、禦史台五品,尚書省諸司四品以上,於內外京朝、幕職、州縣官及草澤中,舉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各一人,不得以見任轉運使及館閣職事人應詔。”
三月,辛巳,分川、峽為益、利、梓、夔州四路。
兵部尚書張齊賢上言:“終南山處士種放,守道遺榮,棲遲衡泌,願備賢良方正之舉。”詔賜裝錢五萬,令京兆府遣官詣山備禮發遣,放辭不至。
先是三院禦史多出外任,風憲之職用它官兼領,乃詔本司長吏自薦其屬,俾正名而舉職。壬午,以太常博士張巽為監察禦史,從新製也。
己醜,宴射後苑,帝言及大射、投壺、鄉飲酒之禮,因命直館各賦《射宮詩》。凡節序賜宴,則宗室、禁軍大校、牧伯、諸司皆令習射。
庚寅,以左仆射呂蒙正、兵部侍郎、參知政事向敏中並守本官、同平章事。國初至是三入相者,惟趙普及蒙正焉。
初,《乾元曆》氣朔漸差,詔判司天監京兆史序等編新曆。於是曆成來上,賜名《儀天》,頒行之。
辛卯,參知政事王化基罷為工部尚書。化基任中書,不以廕補諸子官,然能訓導,皆有所立。
以同知樞密院事王旦為工部侍郎、參知政事,樞密直學士馮拯、陳堯叟並為給事中,同知樞密院事,禮部郎中薛映、兵部員外郎梁鼎、左司諫楊億並知製誥。帝初欲用著作佐郎、直集賢院梅詢,命中書召試映、鼎及詢等。宰相李沆素不喜詢,言於帝曰:“梅詢險薄,不可用;楊億有盛名。”帝驚喜曰:“幾忘此人!”又以億望實素著,但召映、鼎就試,翼日,與億並命。
以國子監經籍賜潭州嶽麓書院,從知州李允則請也。
壬辰,遼皇後蕭氏,以罪降為貴妃。
遼賜大丞相韓德讓名德昌。德昌自拜大丞相,進王齊,總二樞府事,寵任益隆。
先是有圖魯卜者,從伐宋,嚐以言觸德昌,德昌怒,詰之,圖魯卜詞無所撓,德昌笑而釋之。至是德昌薦圖魯卜材可任統軍使,太後曰:“彼嚐不遜於卿,何善而薦?”德昌曰:“於臣猶不屈,況於其餘!若任使之,必能鎮撫諸籓。”太後從之。
夏,四月,丁未,以吏部員外郎陳省華為鴻臚少卿。時省華子堯叟擢任樞密,故特優寵之。
壬子,詔:“京朝官及吏部選人,親老無兼侍者,特與近任。”
回鶻來貢,請助討李繼遷。
審官院初引對京官於崇政殿,遷秩有差。京朝官磨勘引對自此始。
乙未,翰林學士王欽若使西川還,對於崇政殿;即日,以欽若為左諫議大夫,參知政事。
辛未,帝禦崇政殿試製舉人,得祕書丞查道、進士陳越入第四等,定國軍節度推官王曙人次等,以道為左正言、直史館,越將作監丞,曙著作佐郎。曙,河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