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符陽明
常言道:一方山水養一方人。凡鍾靈毓秀之地,必人傑地靈。永和之地方的風水,還真是好。不但山水相連,景色秀麗,物華天寶,而且蘊藏著深厚的人文精神沃土,散發著悠久的曆史芬芳。這片故土造就了永和人勵誌圖強、敢為人先的氣度,砥礪了永和人厚德載物、奮發創新的品格。
唐亮、張啟龍、李貞,這響當當的名字,紅一方麵軍成立舊址,菊花石、紅桎木、海泡石、瀏陽磷礦……數不清的人和物,不勝枚舉,不都是出於斯,產於斯麼!
作者連同他的父輩算起來,在永和共生活居住了100多年了,對永和知之甚多。他花了很大的精力和一年的時間,用寫實描述的文學手法,把自己和家人的風雨人生經曆,和著曆史的節拍,與永和同呼吸共命運,將半個世紀多的歲月煙雲,真實地展現給了我們,這就是題名為《穿越歲月的煙雲》。這部凝聚著多年心血和夙願的洋洋十幾萬言的回憶錄,我懷揣欣賞之意,一口氣拜讀之餘,頓時如沐一股清涼山風,沁人心脾,甚為欣慰,並激發和勾起我澎湃的思緒。這流暢清新的文字,“字字讀來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尋常”,從字裏行間,浸潤著他的感慨,映襯著他不俗的情懷。
作為同是老三屆、下鄉知青的我,與作者有著同樣的經曆和感受,才能“心有靈犀一點通”,在心靈深處產生強烈的共鳴和震撼。曾幾何時,我們還是風華正茂、血氣方剛的少男少女時,懷抱著美好的夢想,憧憬著幸福的未來。一場“文化大革命”的狂風暴雨,卻把我們稚嫩的夢想化作了泡影。
四十年寒暑春秋,四十載風雨兼程,我們有太多的感悟和感受。回首往昔,我們躊躇滿誌。我們把汗水灑向農村、工廠和營房,把青春獻給了祖國。如今,我們活力不再,兩鬢斑白,但我們無怨無悔。特別難能可貴的是曆經風雨,年邁花甲的鵬君同誌,“少時不知愁滋味,老夫聊發少年狂”,在桑榆之年爬起方格子,給後人留下了自己的人生傳記,給我們帶來回憶,給晚輩帶來啟迪。這部作品如同他的人品,彰顯出深沉與厚重,也顯露了他的寫作才華,不得不令人肅然起敬。
孟夫子有句名言:“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誌,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如果把作者的人生曆程與之對照,還真有異曲同工之妙。他從小家境貧寒,出生在舊社會,長在紅旗下,卻依然飽經風霜,曆經坎坷。由於良好家教和父母長兄潛移默化的影響,使他從小就具有勤勞、善良、質樸、誠懇、俠義肝膽的優良品質,為他今後人生之路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當學生——他品學兼優,名列前茅;當知青——他一個人孤獨寂寞熬過三年蹉跎歲月,被評為“先進知青”,曾出席縣和湘潭地區下鄉知青活學活用毛澤東思想“先代會”。他是生產隊的政治隊長;當工人——他連續6年被評為瀏陽磷礦“勞動模範”、長沙市化工係統的“先進生產者”“優秀共產黨員”。在父母的眼裏,他是孝順誠實的好兒子;在妻子的心中,他是忠厚本分的好丈夫;在子女的世界裏,他是無私奉獻的好父親;在同事和朋友們的麵前,他是熱情、友善、真摯的大哥哥。在親情、愛情、友情的人生格局中,他堪稱楷模。固然,他是芸芸眾生中極普通極平凡的一個人,但他在自己的人生曆練的坎坷之路上,在寫滿滄桑的風雨歲月中,譜寫著屬於自己實現個人價值平凡而光耀的華章。這其中的榮與辱,苦與樂,淚與笑,血與汗,隻有他自己才能真切感悟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