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一個在莊稼地裏編織故事的農民
初夏時節,記者在伊家河畔的孫樓村見到了正在農田裏忙活的孫建文,這位用村後一條河的名字作筆名的鄉土作家,和記者娓娓道來了他的故事。
部隊鍛煉走上創作之路
伊家河雖然從小熱愛文學創作,十一歲就在《小學生學習周報》上發表過說明文,但真正走上創作之路還是得益於三年的部隊生活。
1993年伊家河應征入伍到福建平潭某部隊,三年軍旅生涯他幹了兩年半的文書,業餘生活除了看書就是寫作。這期間他通過書信結識了軍旅作家賀茂之將軍,並在賀將軍的指點下一步一步提高著寫作能力。賀將軍對他的幫助是巨大的,曾一個字一個字地修改過他的文章,指導著他,對他的成長傾注了大量的心血。說到動情處,這個年近不惑的漢子眼睛裏掛滿了淚珠。
部隊火熱的生活激發了他的創作熱情,再加上平潭是一座海島,島上獨特的風光也讓他著迷。他曾寫過一首《海島的樹》的詩:暴風雨掠過,我們這些生長在海島的弟兄,槍杆般根根直立;白鴿飛臨,碰響枝葉上的故事,溫熱的根須遍布家園——
這首詩發表在《人民前線》報上,獲得了戰友和領導們的好評,也增強了他在寫作上的自信。他隻讀了六年書,知識根底差,因此他比別人要努力的多,付出的也要多。三年部隊生活,他在《解放軍報》、《遼寧青年》、《人民前線》、《詩刊》、《詩歌報》、《中國社會報》、《北京青年報》、《棗莊日報》等發表了大量的詩歌、散文和小小說。
農村生活激發故事創作
伊家河從部隊退伍回鄉後,又在賀將軍的幫助下到北京打工。這期間他結婚生子,為生計東奔西走。2003年的時候,他帶著媳婦回鄉生子,在醫院陪護時無意中買了本《故事會》,被裏麵的一些故事打動了。他想我也可以寫一寫這樣的故事,而且故事的稿費高,說不定就能以此為生了。帶著這樣的想法,他結合自己的經曆寫了一篇故事《不是冤家不聚頭》。這篇故事刊發在《故事會》2003年第12期上,並獲得年度大獎。
從此以後,他就走上了故事創作的道路。他最喜歡說的一句話就是,人生最幸福的事情,就是有一個愛好,並且能夠以此為生,尋找到樂趣。
2006年,伊家河的生活發生了巨大的變故,妻子不理解他邊打工邊寫作的行為,婚姻因此解體,幼小的兒子嗷嗷待哺。但是他堅持了下來,他說:人不能沒有夢想,為夢想就是要去吃一些苦。
為了夢想,他咬牙堅持著,從沒有放棄過。他打工到武漢,曾經在肩膀上背著兒子幹活,晚上回到租住的房子,幫兒子洗臉洗腳哄兒子睡著後,他鋪開稿紙一寫就到半夜。
經過幾年的曆練,他感覺自己在寫作上具備了一定的能力,因此2009年春天的時候,伊家河下定決心要靠寫作養活自己和家人。他買了台電腦,聯上網線,在老家的小瓦房裏一坐就是一整天。
功夫不負有心人,在農村這個廣闊的大舞台上,他找到了施展自己的空間。過去他最喜歡聽老輩人講民間傳說,結合這些傳說和真實的鄉村故事,他創作了大量的古代傳奇。他寫的《賣味兒》、《貪官難逃計中計》等作品,不光多次得獎,且在社會上引起強烈反響,被幾十家文摘類報紙雜誌轉載,還入選了多種版本的圖書。
最近這兩年,伊家河的故事被多次結集成書出版。他最自豪的事情就是,搞文學創作他不光沒有倒貼過錢去發表文章,還靠著稿費養活了自己和家人。他出的作品集也全部是由正規出版社出版發行,不要他掏一分錢。
伊家河在當地作協領導的關懷下加入了作協組織,這些年作協主席曹昭亮副主席袁茂翔等作協領導,對他的成長付出了很多心血,這個樸實的漢子很是感激曹主席和袁茂翔等人,在采訪中一再感恩故事界的許多編輯老師和文友們。他說自己隻有小學文化,能夠堅持寫作到今天,全靠老師和各位朋友們的幫助。
本文作者為著名作家、詩人、書畫篆刻家、孔子後裔孔浩。
伊家河
2013年3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