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黑暗,皇帝昏庸,奸臣當道,民不聊生。皇帝不理朝政吃喝玩樂,奸臣專權攬政,陷害忠良,百姓怨聲載道,苦不堪言。
在河北大名府靖遠縣,有一個楊家莊。這個莊的人都姓楊。但不都是一家子,這個莊一立莊的時候,是一個姓楊的人立的。他立下一個規矩,不管是誰來到這個莊上住,必須姓楊,這樣一來逃荒姓楊的就都來到這個莊。有幾個不姓楊的也因為沒活路,也就說是姓楊,莊上把他們留下,過了幾代不姓楊的也就姓楊了。楊家莊有一位老祖宗說了算,有什麼大事小情都得請示老祖宗。
單說這個莊上有一母子,領著一個書童。母親王氏,兒子楊天宇,書童楊小山。楊天宇的父親早年去世,父親在世時,是個做小買賣的,王氏是個勤儉治家的好母親,省吃儉用供兒子讀書。書童楊小山。他不是楊家的孩子,是楊天宇兩年前儉來的。小山是個乞丐,一次他病倒在破廟裏,奄奄一息的時候,正巧趕上楊天宇上山砍柴路過破廟,把他背回家來。是楊母用稀飯一口口把他喂活了。小孩感恩不盡,認楊母做娘。楊母到老祖宗那裏稟告一聲,經允許叫小孩必須姓楊。楊天宇就給他起名字,叫楊小山。楊小山也不知道自己姓什麼、叫什麼,他是個野孩子,人們都管他叫小崽子。這回小山有了名字,他特別高興。小山聰明靈力就是缺少家教,好偷。這兩年來,他在楊家,楊母沒少操心。楊小山十六歲。楊天宇比楊小山年長四歲,他倆兄弟相稱。
楊天宇自幼聰明通曉事理,在學堂從不和別的小孩打架,在家時從不頂撞母親,見人彬彬有禮,認識他的人無不稱讚。
楊天宇每日勤學苦讀,直至深夜,有時困倦便和衣而臥,世上無難事,功夫不負有心人。這一日楊天宇在城裏得到消息,聽說明年京城舉行大考。念書人就盼這一天,他早有誌向,盼金榜題名,一為楊家光宗耀祖,二為百姓謀福利,他恨世上不平事,就是一個小小的縣城就有多少冤屈,官府到處敲詐勒索。有錢的少爺欺男霸女。老百姓有冤無處伸,隻能忍氣吞生。楊天宇暗下決心如果自己一但考取功名,就要為百姓當家,做一個兩袖清風,堂堂正正的清官。楊天宇回到家裏,想把這個喜信告訴母親,可又一想家哪有錢上京趕考。想到這,話到嘴邊又咽下了。母親看著楊天宇說:“我兒、今天你猜我看見誰啦?”“誰呀?”“今天我去買線,在前街碰上你二叔。你二叔問我說:‘你去沒去上京?’我說沒有。”他說:‘縣裏貼出榜文,來年三月京城開考。’他問我,你咋沒去?我說;‘我還不知道呢’你二叔說:‘有的早就走了,怕晚了趕不上考試。’我說你也馬上就走。我想給你選個良辰吉日,就動身。楊天宇說:“娘,我們哪來的錢上京啊?”楊母說:“十年寒窗苦讀,不就是為了金榜題名。娘早就準備好啦。”楊天宇眼裏含淚說:“難為娘了。”就在這時楊小山砍材回來,聽說哥哥要進京趕考,急忙嚷著要和哥哥一起去。楊天宇說:“不行,母親自己在家我不放心,你得在家照顧母親。”楊母說:“不用,我有事可以求鄰居幫忙,小山必須跟你去,幫你拿東西,路上也有個伴,也好互相有個照應。”小山一聽樂壞了,一蹦多高小山問:“啥時走?”楊母說:“明後天就動身,你們沒有馬,早點走免得誤了考期。”說完母親出去了。楊天宇跟小山說:“咱們能幫母親做點什麼呢?”小山說:“隻能多劈點柴。”倆個人開始劈柴,天快黑了,楊親回來了。楊親說:“明天就是好日子,你們準備準備明天就動身。”楊天宇說:“不忙,我們把活幹完再走。”
母親說:“你們不用管,鄰居你大伯會幫我的,你們不用擔心,快去收拾行裏吧。”兩個孩子一想也隻能這樣了。吃過晚飯,楊母為兒子整理隨身攜帶之物,筆墨紙硯還有倆人的衣服,還有五十兩銀子。
母親又拿出一個小包,是用一塊紅布包著,打開紅布,原來裏頭是一副金鐲子。楊天宇說:“娘,這是哪來的?”楊母說:“孩子,這副鐲子是你姥姥送給我的嫁妝,銀子是你父親死時留下的,這些年不管怎樣苦,我都沒動過。怕考試時沒錢耽誤你的前程。”
楊天宇說:“娘,你放心我一定要榜上有名。”楊母想在囑咐幾句,又怕兒子有負擔,一時考不好再沒臉回來,楊母再不說什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