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星期日電訊報》2009年3月1日報道,英國政府下屬的藥物安全管理機構發現,69種常用的非處方類兒童感冒藥和咳嗽藥不僅不管用,而且還可能帶來各種副作用甚至致命危險。因大多數感冒咳嗽藥都含有15種成分,正是這些成分帶來了危險的副作用。這些成分包括:
一、使鼻腔黏膜血管收縮的偽麻黃堿、麻黃素、脫氧腎上腺素(新福林)、羥甲唑啉、塞洛唑啉,主要是起到收縮血管,減輕鼻塞症狀的作用,這類藥物主要對心血管係統有影響,造成心悸、心律失常,甚至死亡。
二、抗組胺劑——苯海拉明、氯苯那敏、異丙嗪、曲普利啶、抗敏安,主要是減輕打噴嚏、流鼻涕等症狀,嚴重情況可以引起死亡。
三、抑製咳嗽的右美沙芬、福爾可定及用於除痰的愈創甘油醚、吐根劑等。主要是對心髒有影響。
MHRA收到的報告顯示,服用含有這15種成分的藥物後,已有幾十人死亡,另有超過3000人出現“有害反應”。在英國出現的兒童死亡案例中,主要是因為過量使用抗組胺和麻黃素,前者會導致心律不齊、昏迷。後者會導致心跳加速和血壓上升,有關成分常見於治療傷風咳嗽的藥物。為此,強生公司、諾華公司等製藥商主動召回其在美國市場上出售的14種非處方藥類兒童感冒藥。
解放軍第306醫院藥學部副主任藥劑師劉剛指出,基本上我國出售的治療感冒、咳嗽類的西藥裏麵都含有上述15種成分,比如白加黑、新康泰克、感歎號等。治療感冒、咳嗽類的西藥都主要是針對成人的,兒童用藥要慎之又慎,盡量不用西藥。
我國著名的藥物不良反應專家、國家衛生部合理用藥監測網專家、原海軍總醫院藥劑科主任孫忠實教授指出,在我國市場上銷售的感冒藥基本都含有上述成分,兒童服用感冒藥的不良反應主要是心慌、惡心嘔吐以及頭疼等。因此建議2歲以下的兒童不要服用止咳和抗感冒藥物。
其實這三類藥物的主要作用,都是緩解感冒症狀,改善生活質量,並沒有抗感冒病毒的作用。因此孫忠實教授指出,對於兒童感冒藥和止咳藥的不良反應問題,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正在研究中,相信最終也會是禁用和慎用。
通過對治療感冒的中、西醫藥物對比,我們能感悟到些什麼呢?幼兒不宜,成人或許就適宜?隻是由於成人耐毒性稍強能夠“扛的住”,而老年虛弱體質、相關器官疾病的患者,更難以承受化學藥品的副作用,或許比幼兒更不堪一擊。今日人們重視農產品化學殘留,講求綠色食品、生態食品、有機食品,相比直接吃化學藥品,那點食物化學殘留都已經算不了什麼了。
西醫西藥每年不斷推出新的化學藥品種類,又不時地宣布一些藥品禁止使用。而經過幾千年治療實踐的中醫中藥卻表現長久穩定。這個長期持久的對比能夠給我們一些什麼啟示呢?
廢止中醫案
中國近代曆史上的一次廢止中醫案,對我們認識中醫或許能有幫助。
1929年2月,南京政府衛生部在汪精衛的授意下,拋出了一個“廢止中醫案”(《廢止舊醫以掃除醫事衛生障礙案》),企圖取消中醫。當時的四大名醫之一孔伯華等人去南京請願,麵對汪精衛當場提出:“我們拿治病效果來說話,找12個病人,你們西醫先挑選6個用西醫治療,剩下的6個留給我用中醫治療。”汪同意“打擂”,孔伯華分到6個分別患有高燒、咳喘等病人,結果療效非常好,擂台勝出。汪看到良好的療效,眼見為實,初步決定不能取締中醫,後來還介紹一些朋友到孔伯華處治療,效果也很好。
事情在關鍵時刻又出現一個重要的轉機。
據當年四大名醫之一,施今墨先生之子施小墨先生介紹,當時情況非常危急,中醫的命運岌岌可危。其父施今墨先生正多方尋求支持,適逢汪精衛的嶽母患惡性痢疾,每天腹瀉十幾次,請遍了當時著名的西醫治療,都沒有什麼效果,病人已經奄奄一息。此時,有人向汪精衛推薦施今墨先生。開始汪精衛怎麼也不同意,卻又別無他法,為了治好嶽母的病,隻好請施先生診治。
當晚,施今墨先生便赴汪精衛嶽母處。施先生僅把了一下脈搏,便找到症結,表述症狀時,每言必中。汪精衛的嶽母頻頻點頭稱是,心服口服。
施先生當即開了10天的湯藥,汪精衛的嶽母隨即詢問:“先生何時再來複診?”施今墨先生這次沒有像往常一樣謙虛地說“試試看”,而是堅定地告之:“您安心服藥,3天後痢疾停止,5天後胃口好轉,10天後您就痊愈了,不必複診。”“病了這麼多天了,怎麼可能一診即愈呢?”汪精衛與其嶽母都半信半疑。但病情卻真如施先生說述,日漸好轉,10天痊愈,汪精衛這時才相信中醫神驗。
為答謝救命之恩,汪精衛特意親筆題字送匾。但施先生沒有收汪精衛送來的匾,而是提出一個要求:“既然您肯定中醫能治病,請您收回‘取消中醫’的決定。”當時汪精衛沒有立即表態,但此後他對“取消中醫”的態度不再堅決。
1931年1月,在中醫界及社會各界一再請願反對的情況下,國民政府被迫放棄了“廢止中醫”的前議。
炎帝神農氏始創的中醫中藥,在這次全社會關注的中西醫較量中,充分展示了它幾千年長久傳承的無比力度。
解放後,孔伯華因醫術高超,名列中國四大名醫,更因高風亮節,備受各界尊重。黨中央選定孔伯華擔任了毛澤東主席的保健醫生。
強大後的前景
地球生物一度稱霸世界的莫過恐龍,那時已經沒有能夠與之匹敵的對手,因此恐龍得天獨厚地空前強大,任意攻擊幾乎所有種類的大型動物,又進一步壯大自己,直至最後遇到任何大型動物都能一舉消滅。恐龍能夠到達的地方,能夠作為它食物的那些大型動物,都在劫難逃。恐龍的體積、尺度、力量和種群無限製地強大到頂點,也就走到了曆史的盡頭。無論何種原因直接導致它最後毀滅,僅就吃掉麵臨的所有大型動物,以致為了尋找食物填充它巨大的胃口,以維持這個種群無限膨脹的無數超巨型軀體的肉類需求,恐龍之間也開始相互攻擊。假定在一座孤島,如果狼吃盡了所有的羊,沒有了食物,狼必然開始互相攻擊,滅亡也就不遠了。因此,或許恐龍滅亡於異常災變引起的生態滅絕,或許有其他什麼原因,但僅“食物短缺”就可能導致恐龍滅亡。
恐龍滅絕之後,同樣的考驗又一次降臨原始人類。
起初如《韓非子》描述,“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獸多,人民不勝禽獸蟲蛇”。但其後如《吳越春秋》記載:“古者人民質樸,饑食鳥獸,渴飲霧露,死則裹以白茅,投於中野。孝子不忍見父母為禽獸所食,故作彈以守之,絕鳥獸之害。故歌曰‘斷竹續竹,飛土逐肉’之謂也。於是神農皇帝弦木為弧,剡木為矢。弧矢之利,以威四方。”這就是描述了上古漁獵時代,人民飲食生存無保障,沒有喪葬之俗,為了保護死去的父母屍首,以彎曲的竹片彈射石子阻擊鳥獸侵害。炎帝神農氏根據這個原理發明了弓箭,氏族因此強大,形成氏族的實力與威名。
當我們的祖先炎帝神農氏族已經使用火、使用工具、使用弓箭、使用智力的時候,很快就變得足夠強大,一切狼蟲虎豹、毒蛇猛獸都已經遠遠不是對手。這時就是到了“古之人民皆食禽獸肉,至於神農,人民眾多,禽獸不足”,“神農以為走禽難以久養民”之際,反而由於自己的強大,“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
在同樣麵臨“滅盡對手就是自己滅亡之時”的三岔路口,“於是神農因天之時,分地之利,創製耒耜,教民耕作”,“乃求可食之物,嚐百草,察實鹹苦之味,教民食穀”,由吃肉逐漸改為吃草(“種在地裏都是草,收回囤裏才是糧”)。中華民族因此幸運地繞過了恐龍麵臨過的死路,在“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的草類物種裏,炎帝神農氏為我們找到了一條生路。
幸而人類轉而開始食“草”、即以食五穀為主,當然打獵從來也沒有停止過,以致狼蟲虎豹、毒蛇猛獸等多數必須依靠人類的憐憫,至今甚至不嚴禁捕獵就隻有滅絕。人類在吃“草”為主之際,也找到了能夠長久吃肉的途徑,許多動物因此依托人類養殖,才得以繼續繁衍,物種進化為幾類:協助人類狩獵的鷹犬,服務人類的牛馬,提供肉食的豬羊雞鴨鵝,娛樂人類的逗鳥鬥雞等等。這可以從一個“雞”字的演變看到馴化動物的發展史。
“雞”字的兩個繁體是“鷄”和“雞”。
“鷄”字的左邊是“奚”,“奚”的下邊是“大”即伸展四肢的人,上邊是“爪”中間是“絲”。組合的字意是上邊抓著頭發,中間繩索捆綁的人。這種人是什麼人?在古代隻能是俘虜回來被奴役做奴隸的人。古籍常用一個詞彙“奚奴”,《周禮》記載“奚三百人”,形容人處境很差常用“奚落”。秦國曾有一個著名宰相百裏奚,就是以五張羚羊皮換到秦國的一個奴隸,故姓名之中有這個“奚”字。
那麼,“奚”字右邊加一個繁體“鳥”為“鷄”,就是被奴役的鳥,這就是對被馴化的雞之內涵展示最恰當的造字,妙不可言。
另一個繁體“雞”,右邊是“隹”,短尾鳥之意。“雞”與“鷄”是異體同義字。
那麼簡化字“雞”呢?左邊是一個“又”,“又”在甲骨文裏是一隻手。“又”與“鳥”組合起來的“雞”的字意,就是用手可以抓到的鳥,同樣極為形象並精彩。
一個“雞(雞)”字的筆劃解讀,展示了所有動物馴化的本質,即這些物種將永遠地被人類馴服、奴役、任意驅使、任意宰割。雖然人們也會念及它們的好處,什麼千裏馬、老黃牛、狗的忠誠、鷹的迅疾、“一唱雄雞天下白”,“鵝,曲項向天歌”等等。但它們終究是牛馬鷹犬,一高興就被殺豬宰羊,重要節日總有雞鴨魚肉,祭壇上,它們隻能是“犧牲”。
假設沒有炎帝神農氏,農業再晚誕生幾千年,莫說武鬆打不到虎,劉邦斬不到蛇,我們的先祖直至我們自己或許都隻能淪為食人生番。幸而這是個假設。
一個以羊圖騰命名的山峰,一個上古時代曾棲息在這座山巔的氏族,伴隨著幾代偉大首領的英名,竟使看來身軀渺小的人類,第一次在風雲變幻的大自然麵前掌握了自身的命運,度過了生存危機!
炎帝神農氏對中華民族的豐功偉績,無論怎樣評價都不會過分。因此,《白虎通·五行篇》曰“炎帝者,太陽也”,“神而化之,故謂之神農也”。《清史稿》對炎帝神農氏評價為“蓋古聖功德,惟帝最大。故後世之報享,惟帝最重”。
神農嚐百草造就的五穀食物中醫中藥之生態生存之道,是與食用克隆肉類、化學製品對比之後方能體現出來的生態自然之道,是至今日益被人類感受至深的生態生存路線,造就的是至今人類健康所日益追求的發展走向與途徑,是真正能夠長久之道。而更重要的,是對此持有的生態生存意識。
一位曾接受北京協和醫院培訓的高才生、持有衛生部頒發的中醫師資質的鄉村醫生指出,去醫院治療感冒,首先要進行一係列常規化驗診斷,據說是為了“排除其它可能”,繼而開出一堆西藥,沒有四、五百元出不了醫院。既然認為感冒是病毒引起,隻需“對症狀治療”,一星期自然就能扛過去,那麼感冒患者上醫院,先花幾百元做各種常規化驗診斷是否真正必要?而這位為民治感冒僅需六分錢,其結果,一位優秀且有良知的中醫師根本養活不了一家老小,隻好改行。
根據中醫辨證施治的哲學思想,這位中醫師劉全保改而分析果樹的生長規律,創造了《果樹辯證管理學》新學科。采用這種理論思想與技術,能夠使果樹產量提高三至五倍、成本下降至三分之一到五分之一、而且結出純生態型商品果。十幾個省份的大批果農學其技術,已經實現畝產25000斤優質商品果紀錄,遠遠超過農業部畝產6000斤的高產標準,被新華社內參、中央電視台、中央人民廣播電台、中央農廣校及各類報刊、網絡等數十次報道,果樹專家祁壽椿評價為“果樹管理的一場革命”。
當筆者問到其核心思想時,劉有感於許多人對自己研究實驗的各種看法,指著自己寫的一副對聯告知核心即此。上聯“眾論不是、其實不是、不是可是”,下聯“保持自然、利用自然、自然而然”,橫批“道法自然”。我輩大學深造辯證唯物主義,見此亦歎為觀止。為此,筆者為這位農村出身的中醫果樹大師題詞“辨證的經典實踐,生態的世紀走向”,自認切中本質。
這位先生是真正理解了炎帝神農氏真理探索精神者,是炎帝神農氏真理探索精神的繼承和發揚。相比之下,許多人對五千年前創造的農耕生態文化、樸素的哲學思想理解是很不夠的。
炎帝神農氏樸素的哲學思想體現在“扐閏成爻”,“神農演八卦為六十四卦”,因此《連山易》、《歸藏易》與後來的《周易》共同成為中華文化的經典,這是對天文地理自然萬物變化規律的經典總結,是五千年前最了不起的文化貢獻。孔子讀《易經》尚且“韋編三絕”,我們今日如果不讀四書五經,幾乎不可能成為中華文化大家,而《易經》就列為五經之首。
筆者在中央電視台第十套科學教育頻道編導攝製《尋找炎帝遺跡》時,“片花”中寫下了炎帝神農在高平的四句經典總結,“神農嚐百草之地,山海經記錄所在,律度量衡之本,黃鍾大呂之源”,後被高平廣泛用於手機彩鈴,黑陶工藝品題字等。炎帝神農氏勇於研究實踐的真理探索精神,是造福中華民族永久長存之根源。探索就是動力,真理就是力量。
今日看來,這總結似有粗糙之感,綜合米東明與李皓兩位先生的意見,將其修改為“神農嚐百草之地,山海經記錄所在,度量權衡之本,黃鍾大呂之源”似更準確,唯因“文革”影響而欠詩詞對仗的學養。
因此,自炎帝神農氏之始開創的諸多文化源流,不僅曆經五千年滄桑演變至今能夠長久延續,而且還會繼續長久地延續下去,因為這都是人類生存最根本的長久之道,“道可道,非常道”(“可”字應為“嗬”感歎意,“常”字原為“恒”,因避漢文帝劉恒諱而改,詞意皆非),這是人類生存、萬物造化、宇宙演進、陰陽變易之大道。
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炎帝神農氏為了民族生存,改變生存方式,保持自然、利用自然、自然而然之探索世界的實踐之核心,正被近代社會發展與生態演變日益證明是人類長久發展之大道。老子曰“天長地久”,天長地久之道,就是珍惜一切自然資源、利用一切自然條件,調整我們對生態自然環境的生存適應,方能真正天長地久。
和則諧,諧則同,同則久。這就是為2008年北京奧運會闡釋並為全世界普遍認同的中華民族恒以持久、福祚久遠、昌盛長久之精神。
能夠長久、永久、恒久者,即為久遠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