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土圭測影(3 / 3)

關於懸掛垂線。《疏》記載:“槷,亦為柱也。雲以縣(懸)者,欲取柱之景,先須柱正。欲須柱正,當以繩線而垂之於柱之四角四中,以八繩縣(懸)之,其繩皆附柱,則其柱正矣。”《通卦驗補》記載:“立神,彼雲八神,此縣(懸)一也;以於四角四中,故須八神。”“神”即引也,向下而縣(懸)之,故雲神也。這裏“神”、“繩”通用。八繩即八索,即八神,神靈以八計數者,以此為據。這是八卦產生於以八計數的神靈一例。其他以八計數的神靈與神話,以此類推,如八元即八音,八岡即八愷等。因“卦”從“掛”而來。在“圭”(後用龜)上推測契刻,象形字為“卜”。立杆加上所垂繩索,其象形為“木”字,稱為“建木”,現在美洲仍有古殷商移民刻在石壁上的有關圖案遺跡。現代建築上常用的垂線,就是這種古法的演變。

伏羲,即俯地觀察日影,仰天觀察晨曦而得名。史載伏羲氏以木紀,即開始運用表木測影。

《易經》的起源,最早始於結繩記事,古者伏犧氏之王天下也,始畫八卦,造書契,以代結繩之數。《莊子》記載“伏羲者、神農氏,當是時也,民結繩而用之”,《說文解字》記載“神農氏結繩而治,而統其事”。

“結繩記事”是世界許多古代民族使用的一種記事方式,《周易集解》記載:“古者無文字,其有約誓之事,事大,大其繩;事小,小其繩。結之多少。隨物眾寡,各執以相考,亦足以相治也。”這種幫助記憶的方式,直到近代秘魯的印加族、我國西藏的珞巴族,雲南的傈僳族和景頗族等原始部族仍在使用。

文字的產生逐漸取代了結繩記事,《尚書序》記載“古者伏羲氏之王天下也,始畫八卦、造書契,以代結繩之政,由是文籍生焉”。仰韶等文化器物上的刻劃符號,應是反映八卦之像的原始形態,也是一種特殊的記事文字。

八卦之說,謂之八索,求其義也。前說代替了結繩記事、結繩記數、後者則直接稱八卦為八索,即八條繩索。因繩打結一般隻能記錄兩種信息,即打結與不打結代表有與沒有,成功與失敗,是與不是等等。發展到後來使用契刻的方法,刻畫出八卦陰爻(——)陽爻(-)符號,依然是陰陽、是否、有無等兩極的信息,是語言文字不發達時期的產物,不記過程隻記結果的僅有的方法,其記錄單位(每一爻)的信息含量與結繩記事相等,因此最早的八卦符號是否由打結或不打結的繩來排列,亦有可能,這屬於記載方式範疇。在表木上契刻的象形字為“卜”,“圭”與“卜”合為“卦”的象形字,對未知事件的推測、測算、占卜稱為“卦”。

古人通過表木測影法,對四麵八方發生的狩獵、戰爭等事件,用懸掛結繩來記事的辦法做記錄,因此八卦就是“八掛”,每個方位放幾條繩,有事件、收獲等便用繩打結,根據打結或不打結,繪成或圖形。遠古時期,能夠記載的大事件一般超不過三件(事不過三),人們在每個方向隻需放三條繩索,記錄圖形也隻畫三條即足夠。當時人們外出狩獵等活動,去了某個方向,就不可能再去其他方向,因此,結繩記事或所畫線條,在各個方向一般不會相同和重複。八個方向的結繩和所繪線條的不同形式隻能有八種,形成最初的八卦。相傳是伏羲氏發明了易經。

因結繩記事隻能記錄信息的兩種形態,如獵獲的有無、戰爭的勝負、天空的陰陽、生子的男女、生死存亡等。人們在記錄之前,必須把事件高度抽象成對立的兩種形態,按事物屬哪種形態而記錄,這便是人類最初的對立統一觀念,最初的意識形態。伏羲氏將這種記錄係統稱作“易”。“易”在象形文字裏是上日下月組成,代表了日和月的互相對立、變易、交易,共同構成天體、時空、事物變化的記錄係統。

遠古時期,未創製成形文字之前,記錄事物都用圖形符號表示。與結繩記事相似的就是八卦字形符號的陽爻與陰爻,這種與結繩記事相似的圖畫符號,就是最初的抽象刻劃文字雛形。後來逐漸演變出與物體各自相似的不同圖形符號,就是象形的漢字。因此漢字的發展過程應歸結為“抽象符號——象形‘文’——相互組合之‘字’”的演變過程。

古籍記載,薑姓炎帝神農氏族是伏羲氏族分化出的少典氏和有蟜氏通婚的後裔,後來“代伏羲氏而王天下”,這是神農氏始創農耕的結果。炎帝神農氏繼承了伏羲氏族的土圭測影,掌握天時的文化傳統,用以指導農耕生產。

圭表係統,後世發展為專門測定時間的日晷,現在北京故宮中仍可見其遺存。直到現在,記時的裝置仍被稱為表,如鍾表、手表、電子表等;而“鍾”字意為“中”,日中之意。時間,還被稱作“時刻”。土圭測影,在測量日影的同時,所垂繩索還能觀察到風向和風力大小的信息,這種觀測也被稱為捕風捉影。

表木也可以測定四季的節令。神農氏始創農耕之後,逐漸意識到一年春種、夏管、秋收、冬藏的周期規律,隻有將這四時(四季)劃分得更準確,才能精確指導下種與收獲的時間。而一年的各個時節,恰好能從立杆測影中反映出來。如冬天的正午,日向南偏移,指向北麵的日影變長,到某一天的影子最長,稱作“影長至”、“日短至”,神農氏便認為這一天是冬天到了,便為冬至;夏天正午日在頭頂,影子變短,某一天的影子最短,“影短至”、“日長至”,即夏天到了,便為夏至。

那麼,把一年中正午的影子各個點連成線,便在地上劃出一道南北方向的直線。當時人們已觀察到,夏天晝長夜短,冬天晝短夜長,而一年之中春天與秋天各有一天,晝夜時間一樣長,這兩天的杆影位置恰好都在地上這條線的中間,於是便把春天這一天的杆影位置在線東麵劃一條向東的線條,秋天這一天劃一條向西的線條,形成“十”字形線。而這兩個日子,一方麵晝夜時間相等,晝夜平分;另一方麵對南北方向的線條也是中分線,這兩天便為春分與秋分。

漢字“王”,上一橫為天,下一橫為地。中“十”字為圭表的“十”字形線,“十”字形溝通了天地信息,所以又被稱為天梯,掌天梯的人,為王(大巫)。《說文解字》對“王”的解釋為“天地人,參通者為王”。

當人們觀察得更細,就會發現春天明顯開始溫暖,夏天明顯開始炎熱,秋天明顯開始落葉,冬天明顯開始寒冷的日子,便分別定為立春、立夏、立秋、立冬。表示在“十”字形線上,形成“圭”、“米”形圖案,形成四時八節測定時(季)節係統。這與最初的卜刻圭表的刻線表示法意思相同,隻是演變到了地麵,這就開始演變為後來的土圭測定節氣。而刻劃於地麵的“米”字形日影圖形,與甲骨文之“帝”字的字形與內涵都是相同的,掌握此參通天地之玄機的特殊人物隻有“帝”,即“地”之主人,同音同意,如“炎帝”、“黃帝”等等。

任何發明創造,都是適應當時的需求而產生。神農時代誕生的農業,如果沒有天文氣候農時節令文化係統的支撐,就不可能成為一項逐步替代漁獵的農耕產業。因此,這個天文係統必然曆史地誕生於神農時的農耕時代。而神農氏始創的四時八節計時係統,也隻能發端於農耕發源與實驗地、觀天測候的羊頭山,非此地而莫屬。

十二消息卦

神農時代,完備的二十四節氣尚未完全形成,但土圭測影記下若幹刻度,即各時間段的冷熱變化這項工作,卻應該開始了。每年一個周期,天氣都有一個很明顯的變化。如從冬至開始,井中即有霧氣蒸騰,地氣為陽氣(天一生水)。因氣溫逐月轉暖變熱,屬於與太陽那樣一種溫暖的感覺。人們認為,是陽氣多了,並且是每月多一分陽氣,從感覺上陽氣是從地下而來。如春天霜凍,是山梁上有霜,山窪處無霜,因陽氣自下而上,即“春霜圪梁秋霜窪”。便用結繩記事的方法或圖繪方法記載。但天變熱的過程是半年,即六個月,過去八卦的三個結繩記錄符號或三個卦爻已經不夠用,炎帝神農時代便逐漸演變為用六個卦爻來記載。例如,冬至是冷熱轉折,陽氣開始出現,卦爻記載為上麵五個陰爻下一個陽爻(冬至一陽生);第二個月又暖一分,卦爻為上麵四個陰爻下麵二個陽爻,第三個月卦爻為三個陰爻下麵三個陽爻,是為“三陽開泰”。因“陽”“羊”相通,現在人們常說“三羊開泰”。

依此類推,直到最熱時的六個陽爻。但到夏至,氣候達到最熱,便開始由漸熱向漸冷轉折。秋霜的影響則是“秋霜窪”,山梁無霜低窪處有霜,冷氣也是開始從地下上升(陰氣自下而上),所以夏至卦爻為五個陽爻下一個陰爻,依此逐月類推,直至大雪時為六個陰爻。這種六個卦爻的記錄方式,形象、準確反映了氣候變化規律,這就是“十二消息卦”,意為十二個月陰陽此消彼息的氣候記錄。這就是《史記》記載“神農以前尚矣……起消息,正閏餘”,是科學的、唯物的。

過去的八卦是每卦三個卦爻,按代數全排列有八種卦形,形成八卦。炎帝神農氏時代用它來反映十二個月氣候變化,已顯不足,卦爻因此演變為六個即六爻,其陰陽變化就能反映十二個月的氣候變化。六個卦爻的數學全排列為六十四,即六十四種卦形,這便是神農氏演八卦為六十四卦的農耕氣候依據,是炎帝神農氏對中華民族的一項巨大貢獻。《書斷》記載“上黨羊頭山嘉禾八穗,炎帝乃作《穗書》,用頒時令”,應該包含這種記錄方式。

炎帝神農氏的“炎”字為上下兩個“火”,“火”的象形字與“山”相近,如同兩個山;又因炎帝神農氏嚐百草、墾荒焚山,越過一山又一山,故炎帝除稱烈山氏外,又稱連山氏,其創立的易經為《連山易》。成為與黃帝的《歸藏易》、文王的《周易》並稱的三部易經之一。以後的時代文化學習《易經》是必修課。繁體“學”字下邊是“子”,學生稱子,如學子。先生亦尊稱“子”,如孔子、孟子等;“學”字整體的下半部是“字”的省寫;上半部表示“字”的內容,就是“學”字上部中間的“爻”即卦爻。“學”字上部兩邊是兩個手的字形,一正一反,表示學習和操作時要左右手並用。

“韋編三絕”的故事記載了孔子反複學習《易經》,以至串竹簡的皮繩被磨斷了三次。

上古居統治地位的氏族將土圭測影之柱立於聚落之地,土圭測影、頒布時令,其所在即視為天下之“中”,後來引申為凡是古代帝王所在地均為“中”或“中土”。因晉地不僅是炎帝神農氏始創農耕之地,也是後來堯、舜、禹等帝王所在之地,因而又名“中冀”、“中國”。

炎帝神農氏在農業上的偉大貢獻,大大增強了氏族經濟實力,使他在各氏族部落中愈來愈享有威望和盛譽,被譽為“神農”“農皇”、“穀皇”,氏族也日漸強大。神農氏族的農耕成果擴展傳播到其他部族,必然受到普遍的敬仰與推崇,炎帝神農始祖逐漸成為部落聯盟的領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