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節 千古神農城(3 / 3)

所謂粟,即是稷、禾。神農氏以始創農耕並發現黍的優良品種著稱,因而古代常將禾黍、或黍稷並稱。《說文解字》:“黍稷本一名,因其有粘有份,遂別之分為二名”。粟、黍均屬穀類作物,二者僅有微小差別。這裏的粟,應是泛指包括黍在內的穀類作物。

西方學者在探討黍粟類作物起源時一致認為,黍粟類作物原產於中國,起源於黃河流域或高海拔地區,它是從古代狗尾草經過人工長期馴化、栽培出來的。從我國北方出土的粟的碳化粒來分析,至少有5000年以上的曆史。

黍稷的種類很多。《廣誌》雲:“黍有牛尾黍,稻尾黍,秀成赤黍,有馬草大黑黍,有秬黍,有溫屯黃黍,有白黍,有區芒,燕鴿之名。稷,有赤、白、黑、青黃、燕鴿,凡五種”。《澤州府誌·物產》記載“穀之屬:粟、黍,高平有紅、白、青、黑數種。黑秬黍可準鍾率”。

就黍、稷作物而言,高平羊頭山一帶為中心的黍粟作物的種植或許並非最早,但因其品質優良,成為導致人類從漁獵到農耕,從遊牧到定居轉型期代表性作物。以羊頭山獲嘉禾為標誌,中華先民的漁獵采集時代向農耕時代轉型。前期采集是量的積累,“嘉禾獲得”是質的飛躍。

這就如同人類長期探索飛向天空,但隻是在裝備了動力的飛行器離開地麵那一刻,飛機才算正式誕生。

黍稷類作物的特點是耐旱抗逆,為新墾農田的先鋒作物,是黃土高原上最常見、最利於生長和管理的農作物品種,因此也必然成為炎帝神農氏最早栽培成功的農作物。其栽培成功,與人類耕作技術的不斷改進和提高分不開。

最初的刀耕火種,解決了大規模台地的墾荒問題,然而,這時他們還隻是粗放式耕作,還不懂得精耕細作的施肥,因而每隔兩三年後,人們要暫時拋荒這塊農田,轉至其它地方,重新開墾新的土地,過些年後再返回重新耕種。這種土地輪休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隨著先民發明了漚肥施肥等提高地力的技術後,頻繁的遷移才會逐漸停止,人們才能完全定居下來。

耒耜

最早穀物的播種方式是漫擲,起初人們隻是在適宜季節把種子隨手漫擲在荒郊野坡之中,繼而人們便會發現,漫擲的種子隻有埋入土壤,才會有更多的禾苗出土。於是便產生了用尖頭竹木棒掘土埋種的辦法。如襄汾丁村舊石器中期遺址中有丁村尖狀器(石器),它長期使用,為尖頭木棒的產生提供了可借鑒的器物。木器易於腐爛,在遺址中很難發現它的痕跡,近代少數民族中還可看到竹木尖頭棒農具的形象:長三、四尺,一頭削為尖狀,或用火燒尖,以便打眼。耕作時,一人打眼,一人點種。西盟佤族的懶火地在砍倒燒光後的土地上,用矛點播。矛為鐵質,是尖頭木棒的代用品。

把木棒延長到可以身體直立把持的程度,又在近尖端處,添加一根可供腳登的橫木,就可以使隻靠手向下用力打洞的尖頭木棒,變成了靠手向前、向後用力,靠腳向下用力翻土的耒。耒的發明,不但意味著人類第一次用自己製作的生產工具直接作用於土壤曆史的開端,而且也反映著人類開始利用杠杆原理,進行省力式的有效勞動。

耒最初是直尖的,後來是斜尖的,單尖發展為雙尖。耒的上端有曲柄,便於手扶。《說文解字》:“耒,曲木也。”商周時仍在使用。50年代考古學家在河南陝縣廟底溝發現掘土時留下的雙齒形工具痕跡,齒徑約4厘米,齒長約20厘米,兩齒間相距4—6厘米。《說文解字》把耜寫作“枱”,可見曾經為木製的。後來才有石製、骨製。耒耜損壞後,隻換耜頭或木柄即可。木鋤前身是天然樹杈,木鋤綁上石片或骨片作鋤身,即是石鋤、骨鋤,用以耕翻土地,改良土壤,清除雜草。

《周易·係辭下》記載:“神農氏斫木為耜,揉木為耒,耒褥之利,以教天下。”《增補資治綱鑒》記載:“炎帝神農氏創製耒耜,教民農作。”炎帝“創製耒耜,始興稼穡”。耒耜為農具,隻能由始創農耕並推廣的炎帝神農氏首創,是炎帝神農氏時代的顯著標誌。

由於當時的農具耒耜為木質製作,木質的強度真能製作挖掘黃土的工具嗎?這或許不是我們手持楊柳木棒能夠想象出來的問題。

2000年,山西日報登載了一篇文章,報道晉城山區大批農民進山砍伐一種樹木燒木炭。這種木炭奇硬,稱之為鋼炭,一般木頭燒製成木炭後見風就碎,這種木炭出窯後依然根根硬直。農民拿出一些燒製的木炭讓記者看,果然極有特點,既黑又亮,斷裂處呈放射狀條紋,用拇指使勁搓摸,仍不見一絲黑色,使勁往磚上摔,會發出金屬般的響聲。什麼樹種具有如此獨特的特性呢?經訪問當地百姓,終於得知這個樹種為“羌木”。

至此共獲得三個信息,第一、一種與“薑羌”氏族名稱相同的樹種。第二、其木堅硬無比。第三、炎帝神農氏“揉木為耒”,氏族後裔流傳下來有火焙、手揉之法,可以使木質加工至更堅硬的工藝。其工藝為“赤製”,其後裔稱“赤氏”。三個信息綜合成一個結論,耒耜完全可由這種特殊的“羌木”加工成為掘土工具。

羊頭山上佛龕洞旁石刻的神農牛首人身,手持耒耜的浮雕,晉南和豫西的廟底溝文化遺址中發現的雙齒耒耜工具痕跡,以及晉南龍山、陶寺文化遺址中發現的單齒和雙齒木耒,都印證了炎黃時代的耒耜在上黨和周邊地區得到廣泛應用。

有關專家研究表明,耒耜是一種以翻土為主的多功能農具,但除了翻土之外,還有五大用途:

一、播種

《詩·周頌·良耜》記載:“稷稷(取右)良耜,俶載南畝,播厥百穀,實函斯活。”

《詩·周頌·載萁》記載:“有略其耜,俶載南畝,播厥百穀,實函斯活。”

《詩·小雅·大田》記載:“即畝乃粒,以我覃耜,俶載南畝,播厥百穀。”

二、除草

《說文·耒部》記載:“耒,從木推豐。豐,草蔡也。”

《說文·草部》記載:還有“萊”字,釋為:“耕多草,從草來,來亦聲。”

《國語·周語》記載:民無懸耜,野無奧草。

《周禮》記載:“雉氏掌雜草,冬日至而耜之。鄭玄注:以耜測凍土劃之。”

古人“耒”常與“褥”並提,而“褥”是指除草或除草工具。雲貴的拉祜族認為,他們的木戳鏟(褥)比鋤還好。說明最初的耒耜確有應用方麵的優勢。

三、修水利

《考工記》記載:“匠人為溝洫,耜廣五寸,二齒為耜,是以耜修溝洫之證。”傳說夏禹曾持耒耜治水。

《韓非子》記載:“禹之王天下也,身執耒鍤,以民為先。”

從武梁祠漢書石刻夏禹圖可見,大禹所執者正為一柄雙齒耒。耒耜可起土,為修治溝渠,填堵缺口之不可少的工具。

四、非農業工作

古代挖洞穴、房基、挖礦,甚至挖墓穴,均用耒耜起土,別無另外工具。新石器時代諸遺址及殷墟之耒痕,都是當時用兩種耒挖掘儲糧窖穴和房基而留下的。

五、作戰武器

上古時期,氏族部落之間的戰爭經常發生。平時用來作農具的耒耜,常常在戰時被用為作戰武器。矛、槍、劍、戟,就是耒耜的延續和發展,後來改進發展成銅製和鐵製。

耒耜的發明和改進,是炎帝神農氏對農耕技術的一大貢獻,提高了農業勞動的生產率,強化了人類在大自然麵前的主觀能動性,以至可以說,農具耒耜的發明和使用,才是原始農業起源的根本標誌。

炎帝時代的耒耜到了黃帝、顓頊時代,則進一步改進和發展為犁具。《山海經》記載“稷之孫曰叔均,始作牛耕”,即說此事。因為牛耕必用犁具,“犁”字的下邊就是“牛”,牛耕才利索,才有效益,才有利益。

黃河流域很多新石器遺址出土的人骨,以C14測定食譜,結果表明是以粟黍類為主要食物。西方人士爭論黍的產地時指出:“穀子和黍肯定是中國發明的,它的野生品種是莠草,俗稱狗尾草,耐旱怕澇,因而適合溝洫耕作,是丘陵、平原適合的品種,特別適合黃土高原種植。”《齊民要術》中把黍作為新開荒地的先鋒作物。

現在世界各地所栽培的粟類品種,都與中國的粟有親緣關係。俄羅斯把粟叫粟籽(與《黑暗傳》記載的發音完全相同),朝鮮叫粟克,印度叫棍穀。從語言學來考察,仍保留著中國粟和穀的原音。證明早在新石器時代,中國粟就已由東向西傳播,經阿拉伯、小亞細亞、俄國、奧地利、傳遍整個歐洲。中國粟還向東傳到朝鮮、日本以及廣布世界各大洲。

中華民族早期的科技發明是從農耕開始的。據統計,全世界666種栽培作物,其中粟、黍、稻、菽等136種作物是由中華民族首先栽培成功的。這是炎帝神農氏為代表的中華民族對世界農業發展所作難以估量的巨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