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節 《羊頭山新記》之羊頭石(1 / 1)

如果從王屋山追尋炎帝神農氏蹤跡,就可以從“王者之屋”的線索,從炎帝神農氏少女所在的發鳩山附近,從《山海經》“神農嚐五穀之所,山形象羊頭”的記載,必然地尋蹤溯源至羊頭山,因為羊頭山為炎帝神農嚐五穀之所,必有屋、室。

《說文解字注》對“屋”的注解為“屍象屋,上象覆,旁象壁”,“屋”字的下邊是“至”,“至,所止也。屋室皆從至”。“同音往往同意”,“止”是腳趾,即走路、到達、行止;“至”也是到達;“屋”是居住之所,至房屋即止,到此為止——到家了。炎帝神農氏之屋,正在羊頭山。《山海經》雲:神農嚐五穀之所,山形象羊頭。

如果曆史文獻記載一座具體的山,今天去尋找或許需要考證,難免識別出錯,但尋找羊頭山絕無此慮。因羊頭山有明代皇親、音律學家朱載堉的《羊頭山新記》詳細記載,羊頭山“其巔有石,狀若羊頭,覷向東南,高闊皆六尺,長八尺餘,山以此石得名焉”,這是羊頭山的另一個顯著標誌。

現在看上去,羊頭巨石發生了斷裂,斷裂的部分就在旁邊,路人如無指點常常難以識別。經神農鎮黨委副書記李皓等詳加考證得以確認。巨石仍明顯可見羊頭形象的部位,長形的麵額、典型的鼻子、凹陷的雙眼……羊頭巨石總長2.66米,符合朱載堉記載八尺餘的標準,寬度雖被裂痕分為兩截,但尺寸相加為2米即六尺,與朱載堉的記載完全相符。

在羊頭山頂中間一處,“狀若羊頭”的巨石千古依舊。它是渾然天成?還是原始先民的傑作?有完整的形象,有居羊頭山最高處的位置,兩個特點同時具備,就基本排除了偶然相似的可能性。相似的石頭不可能碰巧在最高處,人工雕鑿無疑。它是先民的圖騰標誌,必然來自羊崇拜的上古時代。

羊頭山到底發生過什麼?與此可能有關並且有曆史印記的事件如下:

羊頭巨石如果是先民的傑作,它的曆史至少在5000年以上。

炎帝神農氏在羊頭山居住,不免會有部族之間的戰爭。

將羊頭山記載在內的《山海經》至少記錄了3000年以上的曆史演變。

《盤古唐虞傳》記載“蚩尤率兵,來攻榆罔”,這是炎帝神農八世榆罔的時代。

《路史·蚩尤傳》記載,蚩尤薑姓,是炎帝後裔,九黎族首領。“蚩尤產亂,出羊水”,注釋為“羊水即羊頭山之水”。後有“登九淖、伐空桑”。

秦趙長平之戰時,秦軍在羊頭山築壘遮絕趙軍糧道。

《釋名疏正》記載:“漢時有羊頭山,在今長子縣東南,是西羌居住地。”

《後漢書·西羌傳》記載“複以任尚為侍禦史,擊眾羌於上黨羊頭山,破之”。

《元和郡縣誌》潞州長子縣載“羊頭山在縣東五十裏,後漢安帝時羌寇河東,以任尚為侍禦史,擊破於羊頭山,謂此也”。

沁水縣與長子縣界有一座雕黃嶺一名刁黃山。《元史·鄭鼎傳》記載:“平陽地狄人眾,嚐乏食,鼎乃開潞河雕黃嶺道,以來上黨之粟。”可見直至元代,赤狄後裔仍大量居住上黨,而且“上黨之粟”的背景必然是上黨盛產黍稷。

羌族使用羊足骨製作吹奏樂器羌笛,兼作牧鞭和哨子,屢被曆代文人墨客所詠,“羌笛何須怨楊柳”即此羌族骨笛。

朱載堉的記載是羊頭巨石“覷向東南”,即麵朝東南高平方向,背朝西北長子縣方向。按當地方言,羊的叫聲是“咩”,因此高平人稱“我”發音就是“咩”,似乎高平方言隨羊的叫聲而自稱,帶有羊圖騰崇拜的痕跡。但羊頭石的後背是北坡屬長子縣,長子方言稱“我”的發音是“屙”。因此上黨地區傳統認為,羊頭山上的羊頭巨石是“咩高平、屙長子”,即吃了高平的,屙到長子去。結果會吃窮高平,肥了長子,高平肥水外流。這種觀念或許最終導致羊頭石被鑿開,避免高平受窮。

如上所述曆史事件,都可能對羊頭巨石造成破壞。無論如何,羊頭巨石斷裂確鑿無疑,所有破綻,都為其自身增加了更為豐富的文化蘊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