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節 炎帝中廟(3 / 3)

隻有在此中醫始祖之下,才可能另外排列中醫聖者。太原市郊區的晉祠三聖祠,藥王神農氏就供奉其中。神農氏塑像前,排列著中國曆史十大名醫木主,分別為雷公、岐陽、扁鵲、倉公、張仲景、華佗、王叔和、皇甫謐、葛洪、陶弘景,這其中多有藥王之稱。

例如扁鵲,春秋時期渤海莫郡人,即今河北任丘,姓秦名越人。初為江湖行醫,醫術高明。善用四診,尤其是以脈診和望診來診斷疾病,為蔡桓公診病時,一望便知病入膏肓,民間稱神醫,亦稱藥王。鄭州城東北有藥王莊,為扁鵲故裏,藥王廟專祀扁鵲,香火最盛。

又如孫思邈,唐代京兆華原人,道士、道教學者,醫學家,不慕名位,長期居終南山為人治病,被尊為“藥王”,著有《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各三十卷,是集唐以前醫學大成的名著。孫思邈對醫藥學的重大建樹是他首創“複方”的概念。陝西耀縣有藥王廟,祭祀孫思邈。

祖籍高平本地的王叔和,生於三國時魏正元年間(約公元255年)山西高平縣醫學世家,自小隨父親行醫采藥,足跡遍及華山、泰山、太行山,精通經史子集,積累了豐富的藥理經驗。他善於總結,勤於記載,對前人扁鵲、張仲景、華佗等遺著進行總結研究,形成了自己一套獨特的醫藥理論,尤其是對脈學有係統的研究。王叔和將東漢名醫張仲景《傷寒雜病論》關於雜病一節整理後,分為《傷寒論》與《金匱要略》兩書,使這部奇書得以流傳。隔海相望的那位大長今就依據了這本醫書治好了皇帝的病,因此撿得一條小命。

晉永康年間(約公元300年),王叔和被召入洛陽任太醫令,專為宮廷和朝中士大夫診脈看病。由於他精通藥理,進京3年後在一次藥理競技中奪魁,被敕賜“藥王”稱號。

鄂豫皖三省交會處連綿千裏的“大別山”,新洲區東北郊與麻城市接壤處的小村藥王衝有古藥王廟、藥王墳,即晉代名醫王叔和墓地。藥王墳碑記雲:“藥祖晉代人也,世居山西澤州府高平縣,及元帝渡江,五胡亂華……乃渡河南徙避居於世焉……祖以神醫壽世,朝廷敕賜‘藥王’,今‘藥王墳’、‘藥王廟’、‘藥王衝’其名所由來也……”

《山東通誌》卷二十一《秩祀誌》中也有先醫廟的記載,先醫廟即祭祀曆代名醫,每年兩祭,分別在農曆的二月和十一月祭祀。各地在先醫廟供奉有所不同,一般的祭祀是正殿供奉三皇,伏羲、神農、軒轅;左右四配:勾芒、風後、祝融、力牧等神像;東廡供奉的有:僦貸季天師岐伯、鬼俞區伯、高俞跗、少俞少師、桐君、太乙、雷公、馬師皇、伊尹、神應王、扁鵲、倉公、淳於意、張機;西廡十四人:華佗、王叔和、皇甫謐、抱樸子、葛洪、巢元方真人、藥王孫思邈、韋慈藏啟元子王水、錢乙、朱肱、李杲、劉完素、張元素、朱彥修。

以上所述幾個地方為何都沒有李時珍呢?難道因為他是太醫,居宮中服務皇親貴戚,下層百姓敬而遠之?或因曆代形成傳統,明朝屬近代尚未列入?不得而知。卻是高平人比較公允,郎公山下李家莊炎帝廟裏有個名醫殿,祭祀五位名醫分別是李時珍、張仲景、扁鵲、華佗、王叔和。這是高平古人的認識,對高平今日名醫判斷完全可以做個參照。

各地尊崇的藥王、神醫雖略有不同,但炎帝神農氏居最高位卻是不約而同、毫無疑義。因此,中國的藥王當之無愧地歸屬神農氏。炎帝中廟即炎帝神農廟,在此中醫始祖之下列出曆代名醫,方顯中華文化五千年曆史傳承之源與流。

高禖之祠

坐西朝東的高禖祠,是我國曆時最為悠久的祭祀之一,源起上古,流傳至近世。它既是莊重肅穆的宮廷禮儀,又是萬眾狂歡的民間風俗。

唐代以前的高禖祭祀,多在一座籠罩著神秘色彩的宮殿型建築內舉行。平時宮門深閉,故稱“閟宮”。每年春暖花開、燕子北返的時候,由天子親率一大群妃嬪前往,獻上牛羊豬三牲,《禮記·月令》記載:“仲春)是月也,玄鳥至。至之日,以大牢祠於高禖,天子親往,後妃帥九嬪禦,乃禮天子所禦,授以弓矢於高禖之前”。與此同時,在相當長的一段曆史時期內,民間亦各有名稱不同的高禖祭場,踏歌舞蹈,談情說愛,氣氛熱烈奔放。其中的某些形式,至今還保留在南方一些地區的傳統性節會中。

然而,無論是廟堂或是草野的高禖之祭,似乎談論都屬禁忌,所以古代文獻中從無詳實記載。晉朝時,因為出現了高禖祭壇上“石主”破裂的突發性事件,由此引起爭論,世人才因此得知神秘莫測的高禖之祭的對象,原來是一塊經過人為加工的石頭。從此,這塊石頭的象征意義,乃至與此相聯係的高禖之祭的性質和作用判斷,便成為人們猜測的話題。

一般認為高禖即媒神。相傳宇宙初開,隻有人麵蛇身的伏羲和女媧兄妹在昆侖山,而天下未有人民。伏羲要和女媧結為夫妻,以期繁衍,女媧自覺羞恥,便給兄長出難題:“你我各找一塊石頭向山下滾,如果兩塊石頭合到一處,即是上天作合”。豈知這種幾乎不可能出現的奇跡居然發生。女媧和伏羲便由上天做媒,結為夫妻,生兒育女。後人不忘上天好生之德,就以這塊石頭為膜拜對象,“以其載媒,是以後世有國,是祀為皋禖之神”(《路史》)。“皋禖”又寫作“高禖”,即媒神之意。以李家莊炎帝廟高禖殿供奉伏羲、女媧,似為此意。

又有認為高禖即人祖。《通典》記載:“高禖者,人之先也,故立石為主。”後人進一步闡釋為“靈石”,即混沌初開時,本無生人,人是從石頭裏迸出來。這種石變人的傳說,中外神話裏都有,所以高禖所祭的石頭稱為“石主”,又寫作“石祖”,就是人祖即人類始祖之意。

中廟旱龍

中廟村過去名為下台村、下太村,正月十五、十九及另外某個日子,在太子殿內,要有三家音樂會聚“樂台”,為炎帝神農氏奏鳴鄉音,同祝豐年吉祥。

陰曆三月十五是下太村趕廟會的日子,廟會自然就在炎帝中廟戲台之前二畝半的寬闊場地舉行。廟裏的供品三月十三就已經上供,供品是豬、羊饅頭。

20世紀中後期,炎帝中廟是中廟村的小學校址,後來高平發現炎帝陵,又發現炎帝中廟是炎帝神農古跡,小學即搬遷而走。現在沒有了學生每日踩踏,地下磚縫全都遍布蚯蚓的排泄物。山西是幹旱高原地區,為什麼中廟院內會有這麼多蚯蚓呢?

觀察中廟村地形位置,處於羊頭山下不遠處。俗話說“山有多高水有多高”,凡高山上滲流的雨水常常會以泉水流出,羊頭山周圍就有多處泉水。炎帝中廟雖然沒有泉水直接流出,地下水資源卻很豐富,大量生存的蚯蚓證明了中廟村一帶地下水位高,土壤肥沃,這就是炎帝神農氏能夠在羊頭山一帶創製五穀種植的自然地理條件。

當然,如遇水分過多,於五穀種植也有不利。因此到了北方雨季的六月十九,如果當年雨水過多,就要請出三位太子塑像,約一尺高,選出三人各自置於項上,穿戴帝王服飾,一直垂下到負載人的腳,路人相見即高出常人一尺。巡視活動要先後到當時的下太村、觀音堂、大碾莊三個村社。見者均要拜三拜,以配合並感謝“導水”。這似乎也有遠古大禹治水遺俗的痕跡。

因俗傳下太村炎帝廟裏是旱龍,遇豐水年份要以旱龍“導水”。因此遇到旱年,下太村便無此活動。這是因為三位太子越出越旱,隻有澇年以此儀式“導水”以保收成。再看目前炎帝中廟正門的兩個石柱礎,呈正方形,雕刻工藝極其精美。靠上部四角各有一條龍頭,口中向下吐出激起水花的水流。東西南北四個麵中間都刻有麒麟轉頭瞭望。柱礎之上是石柱,一般龍不在低處雕刻。那麼,這個本應高高在上處於仰望之處、現在卻處於下邊柱礎低頭俯視之處的水龍,圖案的意義似乎很明顯:炎帝中廟是旱龍坐鎮,此地土壤水分足,一般應該減少降水,吐水的水龍在此要受些委屈,旱龍特別受到尊崇。

與此不同的是團池村炎帝廟裏的水龍,遇到旱年要請出“降雨”,以保豐年。團池炎帝廟主祀的是四太子疙瘩老爺,村民怕身上長疙瘩,炎帝四太子常用醫藥,如此可保平安。

據傳神農所撰之《神農書·神農求雨篇》記載“春夏雨日而不雨,甲乙命為青龍,又為火龍,東方小童舞之;丙丁不雨,命為赤龍,南方壯者舞之;戊已不雨,命為黃龍,壯者舞之;庚辛不雨,命為白龍,又為火龍,西方老人舞之;壬癸不雨,命為黑龍,北方老人舞之;如此不雨,潛處闔南門,置水其外,開北門取人骨埋之。如此不雨,命巫祝而曝之。曝之不雨,神山積薪,擊鼓而焚之。”這個記載,說明了高平鄉村至近代還以不同的方式求雨,有其深厚的文化傳統根源。

至此我們可以感覺到,炎帝神農農耕文化,在高平各村祠廟都能感受到各自不同的尊崇方式和文化信息。其它省份近年巨資打造紀念性炎帝祠廟,廟堂一新,歌功頌德,卻難於在炎帝神農文化內涵方麵做文章。高平與其形成鮮明對照。

據村幹部介紹,1995年中央電視台報道炎帝中廟以後,就經常有來訪參觀的,長治市的廠礦、機關、學校多次組織來訪,外省市也時常有人前來參觀。全國記者團曾經到此參觀采訪,方圓十裏八裏群眾都來觀看,人山人海上萬人,比祭祀神農老爺還熱鬧!

為了保護炎帝文物古跡,村裏組織村民在中廟周圍種植了許多鬆柏,子孫後代再來看時,就已經是古樹名木了。目前已經安排人員專職管理炎帝文物,開始炎帝神農民俗文化研究。

2007年高平市公祭炎帝神農氏,中廟村張保德村長興奮之餘,特作詩一首《羊頭山公祭》:“赤縣文明五千年,首陽山嶽居祖先。嚐草醫藥日中市,始創五穀食為天。今朝後裔祀業績,同祭共拜竹叩前。欲問薑公諸神往?紅燭香煙繞九天。”

§§第二章 羊頭山之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