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長:初到人間 11(1 / 1)

後 記

2010年3月24日,孫兒何愷逸出生,轉眼已是三年多。

大概是那年的五、六月份,我在《讀者》雜誌看到一篇文章:日本一位老太太八十多歲因感到寂寞,便開始寫詩,以後詩興漸濃,一發不可收拾,到九十歲出版了幾本詩集,成為日本知名詩人。我想,我也可以練習寫詩,不是要成為詩人,而是為充實生活;不是學老太太成名,而是學老太太的精神。寫什麼呢?孫兒降世,一個新生命來了,一種新生活開始,以此為題材不是很好嗎,這也是一件有意義的事情。於是,我從愷逸百日開始寫起。三年了,不知不覺已整整百篇,絕大部分是詩,也有幾篇散文。挑選其九十二篇,印成這本冊子。

幾乎每一個長輩,每一個爺爺奶奶爸爸媽媽,都會認為自己的寶寶是最聰明、最可愛的。同樣,在我的眼裏,在我的心中,愷逸是最可愛的天使,是最漂亮的寶寶。這種感覺,沒有做爺爺時是不會有的。對他的愛,時常充溢在我的胸間。有一段時間,我總想用筆、用詩句描寫他的可愛,寫他月亮般的臉龐,寫他花兒一樣的笑容,寫他清澈閃亮的眼睛……但一動筆,卻寫不出來,有時寫了幾行,不滿意,便又放棄。詞語遠遠表達不了愛的感覺,文字在生動麵前無能為力。所以,關於他可愛的模樣還是不描述為好,隻寫他的話語,他的行為,寫他牙牙學語,寫他蹣跚學步,寫他的淘氣,寫他的頑皮,盡我的文字能力記載他的點點滴滴。

據我觀察,現在大多數小孩自由太少。常常看到的場景是:小孩趴在地上,大人喊:“快起來,地上髒!”小孩拿樹枝、棍棒,大人喊:“快丟掉,會打到人!”小孩玩水玩泥巴,大人喊:“弄濕弄髒衣服,別玩了!”小孩把石頭、樹葉撿回家,大人說:“要這些幹什麼,快丟掉!”小孩要去遠一點的地方,不行;小孩要爬高一點的石頭,不行;小孩要摘吃山上野果,不行……不管兒童幹什麼,一概是不行不準不要。幸虧,女兒楊青在懷孕前後閱讀了許多育兒方麵的書籍,特別是意大利著名教育家蒙特梭利的著作,蒙特梭利教育學的精髓是還兒童自由。回想我的童年和少年時代,母親對我是最放任的,從未罵過,更未打過,也沒有對我提出過要這樣,不要那樣的要求。記得小時候最怕剃頭,刀子在頭上刮的時候,“嗞嗞”地響,好像要割進皮肉裏,我便不肯剃,媽媽一直用剪刀給我剪,到五、六歲時才去縣城東坪的理發店,理去了我的胎毛。由於從小的經曆,我對蒙特梭利的教育思想是接受的。因此,在陪愷逸玩的時候,盡量少幹涉他,少指責他,少指導他,讓他的頭腦、他的手腳得到最大限度的解放。在玩的過程中,在日常生活裏,捕捉一些有趣的片斷。我努力表現他的天真、幼稚、純樸,但我已遠離童真童趣,難以進入兒童世界,難以進入兒童心靈。我努力表現他優秀品質的萌芽,盡量少描述他的聰明,因為優秀要培養要選擇要磨煉,如果聰明,則是天生的,我希望他成為優秀的人。我努力寫得樸實一點,少一些空洞和華麗。我努力客觀、真實地敘述他的語言、他的行為,不誇大,不縮小。為了記載他慢慢長大的過程,在每篇文章的標題下注明事情發生的時間。我的這些努力,不知是否有些成效。

這些文字,也許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詩,我有點缺乏自信。我不是在攀登詩的山峰,尤其是對新詩、朦朧詩,我似乎興趣不大,我隻是一路寫著我自以為是詩的東西,一路記載著愷逸的成長的過程,一路欣賞著生活。要說是登山的話,高峻如珠穆朗瑪峰,沒有多少人能夠上去;低小如腳下的土包幾步就能跨上。我願意做一個每天在綠色小叢漫步的人。有一件事情讓我感到欣慰,增強了我的自信。2012年春節,四姐、四姐夫全家到我家來,他們看到其中一些篇章,表示讚許,建議編印成冊。特別是外甥女柳芳十一歲的兒子李昱霖一邊看一邊忍不住笑,說明有些內容引起了這位小小少年的共鳴和興趣。他是一個非常聰明、成績一流的小男生,2012年下半年考上長沙一所名校讀初中,他是第一個小讀者,他喜歡其中一些詩篇,我也就有了一點點底氣。

近三年來,妻子玖玲、兒女楊青、女婿洪乾提供了不少愷逸的趣事,對詩的內容和語言提出建議,我認真寫作,可以說,這些文章是幾個人一起寫成的。我還會繼續寫下去,讓我的詩陪伴著愷逸不斷成長。

楊俊儀先生是我四姐夫,也是我的老師,是益陽教育界的名師名士。他為這本冊子作序,是對我的鼓勵和鞭策。

2013年7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