塵埃裏的花36(1 / 2)

今我來思——《塵埃裏的花》後記

王韻

這幾天,小城一直籠罩在淅淅瀝瀝的雨中。街麵因為一場場雨顯得寧靜溫馨。處暑已過,白露將至,秋天悄然來臨。望著窗外飄灑的雨絲,腦海裏湧現出《詩經。采薇》中的一句詩:“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詩中的意境暗合了季節的交替,時光的流轉,也是自己文學曆程的寫照。其中的“往”與“來”,正是自己與文學的久違與回歸,昔日的眷戀,今日的追求。我與文學,惜別在芳草萋萋的春天,重逢在細雨蒙蒙的秋季。一路泥濘而來,為了心中那個恒久的夢。

與文學結緣,始於童年。我的整個童年至少年時代是與書為伴度過的。魯迅說:“童年的情形,便是你將來的命運”。書籍將小小年紀的我帶入了另一個世界,書中所包含的詩情畫意和對於人生的深刻理解,使我豐富了對世界的認知,受到文學的熏陶。文學本身的活力中,很重要一部分來自於語言所產生的活力。從小喜歡安靜的我,沉浸在那種寂靜中,在無邊無際的孤獨裏,開始最初的寫作,求得自己的價值和存在的合理性。尤其初中時習作在《中學生之友》上發表後,這個願望更是一發不可收。從中學時代開始至踏上工作崗位之初,我已經寫了十幾萬字,陸續有文章發表。寫了青春的記憶,成長的曆程。寫了珍珠般溫潤的童年和夏日般多雨的少年,寫情懷如詩的少女歲月,寫青春期的魅力與危險。寫了青春成長的主題,懵懂的心路曆程,這些成長故事中不可或缺的元素。“每一個人的一生都是一條路,每一條路的一生都銘刻著一個座右銘。”我把那些青春的文字結集整理,起名為《夏日的雲》。自己整理分類,配畫插圖,設計封麵,並在扉頁上寫上:“願我的蹣跚步履,能踏出一條彩虹的路”。那時的我,對未來充滿了希翼。

就在此時,我的生活發生了逆轉。母親去世,曾經的單位被私人老板收購。失母之傷,失業之痛,幾年的時間,天翻地覆的變化踏碎了一簾幽夢,對未來前途命運充滿了絕望。心田幹涸了,甚至寫不出一個字來。囿於巨大的生活壓力,每天為基本的生存疲於奔命,沒有安全感,沒有歸屬感,溫飽成了最大的問題。攜著失重的生活與超重的苦痛,踉踉蹌蹌在滿世界奔走。無法拯救,遍體哀傷。痛苦的掙紮直入骨髓和靈魂,卻被強大的外力所遮蔽,一切都是無聲無息、無人留意,卻痛徹心扉,在最燦爛的年華裏度過了人生最黑暗的歲月 。忘記了自己來時的路,更找不到自己的未來。歲月的班車載著許多許多時間周而複始,關於理想關於奮鬥關於未來在時光中漸漸流失,湮沒無痕。然而,“隻要人類存在著,文學就不會死亡”。每當拖著一天的疲憊與苦痛進入夢鄉,夢中總是在讀書寫字看文章,醒來仍沉浸其中,意猶未盡,咀嚼著夢中特有的書香、文字的甘甜,想到第二天又要踏上奔波的旅程,沒有靜下心來寫作的時間和空間,常常淚落潸然。